APP下载

智慧旅游背景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测量

2021-03-09魏智纯

旅游纵览 2021年1期
关键词:智慧旅游

魏智纯

摘 要:智慧旅游作为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本文聚焦于智慧旅游背景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测量研究,对相关文献的测量方法及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发现已有文献多运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等进行测量,指标体系主要依托产业竞争力指标建立,但因理论缺失及理解差异等问题在具体指标选取上存在较大差异。最后,笔者根据文献分析获悉,目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测量研究方法趋向于使用动态分析法,指标体系更加多元,研究背景多聚焦于具体旅游业发展趋势等。但由于参考文献有限,本文仅分析了智慧旅游单一背景,存在一定片面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城市旅游竞争力;智慧旅游;旅游竞争力测量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也称信息通信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利用的系统化管理变革[1]。近年来,随着理念与技术的革新,智慧旅游通过集约城市旅游资源等方式有效推动了国内各城市旅游业的建设与发展,部分城市因此加速完成了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多方旅游主体的信息共享,从而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然而纵观2010—2020年国内的相关研究,发现当前研究热点多集中于探究智慧旅游对于促进“互联网+”实践、推动全域旅游的价值,而鲜少关注智慧旅游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作用[2]。同时,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领域,也较少有学者将智慧旅游发展水平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旅游竞争力测量,所使用的测量方法、测量指标以及所得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现阶段研究情况分析

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发现国内研究内容多为单独探讨智慧旅游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或以某些城市为例构建整体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极少数学者将智慧旅游与城市旅游竞争力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而现有的4篇高度相关文献以定量评价为主,具体表现为将智慧旅游根据概念量化成相关指标,纳入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以某个城市为例进行实际应用及分析[3-6]。目前,相关研究存在3个主要问题。第一,缺乏可靠的理论支撑。第二,各学者对于智慧旅游的具体量化有不同的观点,相关文献在指标设立与模型构建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第三,缺乏能够动态跟踪时代发展的测量模型。因此,明晰智慧旅游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在进行城市旅游竞争力测量时要结合智慧旅游背景、设立动态指标等,都是需要学者继续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城市旅游竞争力测量方法与指标分析

由于目前城市旅游竞争力测量文獻也将一部分智慧旅游相关指标纳入了测量体系,且智慧旅游背景下测量城市旅游竞争力需要依托已有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成果。因此,以下将结合智慧旅游背景,对国内该部分城市旅游竞争力测量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角度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使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是因子分析法[7-10]、主成分分析法[11-14]、层次分析法[15-18]和熵值法[6,19-20]。在测量时使用以上几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行合理的量化计算从而得出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几种方法对于各项指标的赋权有一定不足,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依靠德尔菲法进行赋权,可能会导致权重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等;而熵值法根据数据的变异程度进行赋权,对指标本身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熵值法不能减少指标的维数,计算分析过程较为烦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尝试全新的方法及理论进行城市旅游竞争力测量,如灰色关联法[21-22]、生态位理论[23-24]、系统动力学[25]等,并成功进行了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这说明该领域的测量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后续开展相关研究。

(二)选取指标角度

根据参考文献,笔者发现各学者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基本遵循了可靠性、可比性、易获得性、合理性、相对稳定性等选取原则,能够保证指标的可信度。一级指标多设立为3-8个,细分指标的数量则多为20-30个,覆盖面较广。本文认为现有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分成两类,第一类基本依赖于产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因素占据主要内容;第二类则更多体现旅游业特点,将城市分割成多个旅游目的地,从旅游目的地角度设立旅游资源、旅游营销、客流量等指标,最后再将数据进行整合,构成城市旅游竞争力。

在高度相关文献中,刘利宁学者选取的研究指标较为特殊,其将指标建立维度固定在智慧旅游背景下,从智慧旅游的定义衍生出一级指标,因此所选取的指标均与智慧旅游的内容相关,能够较为全面地覆盖智慧旅游方面,从而达到测量城市智慧旅游竞争力的目的[3]。但是,这种选取指标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测量的全面性与普适性。

(三)智慧旅游背景对城市旅游竞争力测量的影响

综合相关文献可以发现,智慧旅游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测量模型一般是以产业竞争力测量模型为基础,但在指标体系中会着重强调信息技术的参与,如在基础设施方面设立了网络覆盖率、移动设备普及率等指标,在旅游目的地方面设立了智能景区建设率、线上营销平台搭建率等指标。这类指标的选取多依赖于作者自身对智慧旅游的理解,因此详略程度以及选取角度各不相同,相关指标重合度较低。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趋势,现阶段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测量研究已经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其纳入指标体系中,但是与智慧旅游发展对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作用相比,相关研究对其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四、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基于近年来城市旅游竞争力测量、智慧旅游的相关研究,本文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发现当前智慧旅游背景下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测量多使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研究方法,目前有使用动态方法如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twork,BP神经网络)动态激励模型等趋势[26]。

在指标体系建立方面,不同研究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与理论体系缺失、学者间主观理解存在差异等因素有关。同时,智慧旅游相关指标存在权重较低等问题,这与学者进行城市旅游竞争力测量时的指导思想有关。甄峰等人认为智慧旅游发展至智慧城市阶段,将是适应当前城市化战略转型、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发展和城市问题解决的必然趋势,在日后研究中,智慧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城市旅游竞争力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27]。一座城市的智慧旅游发展水平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竞争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将会使研究者重新选择城市旅游竞争力测量方法,重新构建指标体系。

在综合分析当前相关文献后,本文认为未来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测量指标将会更加多元,并且未来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测量可能仅立足于某一具体方面。首先,是考虑到城市的异质性。智慧旅游将对城市旅游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并不意味着国内所有城市提升旅游竞争力只有发展智慧旅游一条途径,也不意味着只有发展智慧旅游才能够推动城市旅游业发展,因此,要想全面地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测量,需要设立足够多的综合性指标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要根据技术革新及时更新指标。其次,城市旅游竞争力与产业、企业竞争力的性质不同,城市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较多。考虑到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只有智慧旅游,还包括区域旅游协同、可持续旅游等方面,未来一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将会从更多细节的角度体现,很难通过一个普适的综合性指标体系进行测量与评价。

(二)研究不足

首先,本文选取的文献范围仅局限于近10年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国内文献,并未对国外城市旅游竞争力、国外智慧旅游研究以及国内发表于其他刊物的相关论文进行深入分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次,笔者并未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迭代发展对智慧旅游背景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动态指标体系的构建。随着研究界的不断推陈出新,学者选取新的测量指标,或者利用其他研究方法构建动态跟踪技术发展的指标体系。最后,本文仅聚焦于智慧旅游单一背景,分析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测量的方法与指标体系,对于智慧旅游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等旅游业发展趋势的相互作用未做分析及总结,相当于割裂了智慧旅游与其他可能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因素。为达成促进城市旅游业协调发展,后续研究还需要将其他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05):66-73.

[2] 雷婕,盘意文,刘建明.知识图谱视角下智慧旅游的研究进展及热点概述[J].图书馆,2019(8):52-58.

[3] 刘利宁.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6):67-71.

[4] 王清荣,秦胜忠.智慧旅游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社会科学家,2014(5):102-106.

[5] 黄松,李燕林,戴平娟.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J].地理學报,2017 (2):242-255.

[6] 穆学青,郭向阳,陈亚颦.云南省智慧旅游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4):123-129.

[7] 把多勋,徐金海,杨志国.甘肃省14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7):194-199.

[8] 闫翠丽,梁留科,刘晓静,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以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1):63-67.

[9] 李松柏.环太湖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经济地理,2014(2):180-186.

[10] 熊鹰,张茜,侯珂伦,等.全域旅游视角下环洞庭湖城市旅游竞争力及区域合作[J].经济地理,2020(7):211-219.

[11] 姜峰,刘俊杰.基于空间互动关系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以广西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5(3):124-126.

[12] 江海旭.我国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 (7):886-889,898.

[13] 马才巍,Norman Au.中国一线城市旅游竞争力实证及空间分异[J].东南学术,2016(5):155-162.

[14] 潘立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都市圈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6(14):44-46.

[15] 吴丽霞.基于AHP方法的河南省旅游竞争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 (2):134-138.

[16] 王丽.基于AHP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4):105-108.

[17] 祝晔.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2):121-126.

[18] 徐知渊,吕昌河.长三角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综合比较研究:基于AHP法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S1):237-240.

[19] 周礼,蒋金亮.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5(1):173-179.

[20] 刘成昆,陈致远.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9(2):88-94.

[21] 刘中艳,罗琼.省域城市旅游竞争力测度与评价: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4):186-192.

[22] 陈沛然,张落成.广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7(6):701-711.

[23] 彭莹,严力蛟.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浙江省旅游城市竞争发展策略[J].生态学报,2015(7):2195-2205.

[24] 李淑娟,王肖,隋玉正.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空间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5):104-109.

[25] 周玄德,窦文章,梁滨,等.城市旅游竞争力模型构建及计量分析:以江苏省13市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0(3):60-68.

[26] 史翔翔.中部地区城市旅游竞争力动态评价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0):40-48.

[27] 甄峰,席广亮,秦萧.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5(4):402-409.

猜你喜欢

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背景下毕棚沟旅游景区开发
黔东南要开启“智慧旅游”新模式
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
基于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智能手机App的旅游应用研究
大数据时代黔东南州智慧旅游开发研究
京津冀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