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结合壮药复方三叉苦穴位贴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观察*
2021-03-09班晓敏陈丹丹黄艳蓉
班晓敏,陈丹丹,黄艳蓉,张 浦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3;2.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上具有明显的传染性、播散性及病毒性,其病因是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感染而致[1]。本病发作常有固定季节,尤以夏秋季多发。且发病年龄不受限制,但尤以1岁~7岁多见,咽痛、发热、流涎、呕吐、拒食及便秘等为常见临床症状[2]。祖国医学认为,本病辨证为风热喉痹,病因为风热外感,积热于脾胃上犯喉部所致[3]。疱疹性咽峡炎虽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但近年来本病患儿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患儿心肌极易遭受柯萨奇病毒侵犯,而导致急性心肌损伤,严重者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因此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笔者采用短波紫外线结合壮药复方三叉苦敷贴天突穴对我院门诊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进行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2019年7月~2020年2月于门诊就诊的120例年龄≥3岁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入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咽痛、拒食、咳嗽、流涎、发热、口渴、便秘等临床症状表现,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1组及观察2组。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25±1.26)岁。观察1组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8±1.41)岁。观察2组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0±1.54)岁。三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起病时长和症状表现等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试验对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诸福棠使用儿科学》[4]拟定。①年龄≥36月龄,以夏秋两季常发,可流行发病或散在发病,具有较强传播性,且传播速度快;②主要临床症状可见发热、流涎,咽痛甚者吞咽困难,年龄稍大患儿可诉说头痛;③咽部潮红充血,咽峡部及口腔内等部位均可见1 mm~3 mm疱疹,呈中间灰白色外周红晕,数目常在数个以上,颈部周围各淋巴结不肿大;④病变位置仅限于咽峡部而不扩及口腔外部;⑤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升高。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传统口服药物治疗,包括四季抗病毒口服液(生产厂家: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50 mL/瓶/盒)、重组干扰素α-2 b喷雾剂喷喉[生产厂家:天津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规格:20 mL∶200万国际单位(240喷)/瓶],如有发热者给予退热支持治疗,轻度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口服。
2.2 观察组
观察1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壮药复方三叉苦贴敷天突穴配合治疗。使用方法:三叉苦、薄荷、大黄粉末分别按照2∶1∶1比例用米醋调搓成丸,用3 M无菌敷贴固定药丸贴敷于天突穴,8 h取下。
观察2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短波紫外线照射联合穴位贴敷,贴敷方法同观察1组,同时给予短波紫外线照射口腔病灶(生产厂家:河北君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产品型号:JD-3300A)。照射治疗前嘱患儿温开水漱口清理口腔,选用弯光导照射病灶局部,首次照射4 s~6 s,每日增加1 s,不超过10 s。1 d 1次,连续治疗 3 d。照射完成后半小时内禁饮食。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经治疗3 d后比较三组临床症状:发热、咽痛、疱疹变化等相关指标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3.2 疗效标准
治愈:发热、咽痛、咽部疱疹完全消失,无其他并发症;显效:发热、咽痛消失,咽部疱疹较前明显减少;有效:发热消失、咽痛较前稍减轻,疱疹较前减少;无效:仍有发热、咽痛,疱疹未见明显减少。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设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三组间退热、咽痛缓解和疱疹缓解时间比较
两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咽痛缓解时间、疱疹缓解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间退热、咽痛缓解和疱疹缓解时间比较
对三组间的退热时间、咽痛缓解时间和疱疹缓解时间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值F分别为4.90、6.05、3.70,P值分别为0.009、0.004、0.041;再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退热时间、咽痛缓解时间和疱疹缓解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观察2组退热时间、咽痛缓解时间分别与另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4.2 三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2组治疗有效率87.50 %,显著高于观察1组的77.50 %和对照组的67.50 %(P<0.05)。见表2。
表2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三组间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观察2组优于其他两组。
3.4.3 三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三组患儿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4 典型病例
黄×,男,4岁1个月,2019年7月3日初诊。体温38.7 ℃,咽痛明显,咽峡部充血,并可见腭及悬雍垂处散在十余个白色疱疹,近2 d来伴有流涎,便秘及不欲饮食。给予口服四季抗病毒口服液(每天3次,每次1支),短波紫外线照射口腔(每天1次),壮药复方三叉苦穴位贴敷天突穴(每天1次)。次日复诊已热退,咽痛明显缓解,无流涎症状,大便可自行解出,咽峡部疱疹较前转淡,无明显新发疱疹。第3日复诊,体温平稳,无咽痛及流涎,大便正常,咽峡部疱疹较前减少明显,多数疱疹已愈合。
5 讨 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具有一定传染性的儿科常见病[5],随着社会生活城镇化进程,人群生活密集化,使得儿童群体间交叉感染的风险加大,因此临床上常以家庭成员儿童间相互传染发病及幼托机构里群体交叉感染而发病。本病病因为柯萨奇病毒感染,好发年龄段为1岁~7岁,因为本年龄段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机体各生理系统机能功能尚未完善,特别是呼吸道屏障功能薄弱,气道黏膜功能脆弱,相比于成人,此年龄段儿童呼吸道分泌的免疫因子抵抗细菌及病毒能力明显低下,造成呼吸道对于自身外来入侵之微生物“自我清洁”能力弱,小儿感染此病毒后极易发病[6]。由于感染本病的病毒极易损伤心肌,对患儿健康危害性大,加之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差,容易由于治疗困难造成患儿病情加重,病程迁延。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此病的治疗方案优化,对治疗效果提升,是我们每个儿科临床医者不懈的追求。
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是物理治疗方法之一,其早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中,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进行经验性总结和数据证明,在对机体进行免疫调节、杀菌及消炎中紫外线有着自己独特有效的作用[7]。尤其近几年,短波紫外线应用于疱疹性咽峡炎,可以较好地控制病灶进展,减轻患者疼痛[8~9]。
穴位贴敷是中医常用外治法之一,而本研究选取天突穴位位于颈前部正中线上,位居正中而高,隶属任脉,胸骨上窝的中央。《灵枢·本输》中对本穴称为玉户和天瞿,其临床主治咽喉部疾病[10]。外敷药物作用于此穴后,药力沿任脉循经扩散,或达咽,或入喉,可有效提高药物利用率。壮药复方三叉苦贴敷散以广西壮药三叉苦为主药,佐以薄荷、大黄粉末。壮药三叉苦为芸香科植物三叉苦的干燥茎及带叶嫩枝,是秦岭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及海南等地常见的民间中草药,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流感、流脑、扁桃体炎、咽喉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等。现代药理学表明,壮药三叉苦有抗炎、解热、镇痛的作用[11]。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采用物理治疗之短波紫外线照射结合壮药复方三叉苦穴位贴敷,具有明显减轻患儿临床症状及缩短病程等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