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针刀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1-03-09王文献

中医外治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颈性小针刀椎动脉

王文献

(暨南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大良医院) 中医康复疼痛科,广东 佛山 528300)

颈性眩晕是由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并可伴随不同程度头痛、眼球震颤、恶心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1~2]。目前,颈性眩晕治疗多以西药为主,倍他司汀较为常用,给药后可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循环,增加椎动脉供血,减轻眩晕症状[3]。但单纯西药治疗病情缓解较慢,难以快速减轻患者痛苦。眩晕在中医内早有记载,临床治疗历史悠久,并积累较多宝贵经验。小针刀为中医新型医疗器械,将针与刀合一,可直接松解病灶部位组织粘连、挛缩,减低周围组织压力,解除神经、血管压迫,从而发挥疏通气血、通络止血之效[4]。手法治疗则有利于缓解颈部周围肌肉紧张,加快局部气血运行,以促进眩晕症状消失。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小针刀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8例均为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35岁~69岁,平均(43.65±3.72)岁;体质量指数19~26 kg/m2,平均(22.78±1.34)kg/m2;病程3个~20个月,平均(12.25±1.46)个月;病变部分:C1/C225例、C2/C317例、C3/C47例;合并症:高血压13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6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9例,高中22例,初中及以下18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34岁~69岁,平均(43.62±3.71)岁;体质量指数19~26 kg/m2,平均(22.82±1.36)kg/m2;病程3个~22个月,平均(12.28±1.49)个月;病变部分:C1/C227例,C2/C318例,C3/C47例;合并症:高血压14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症6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0例,高中22例,初中及以下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符合《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5]中颈性眩晕相关诊断:发作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查体可见颈部活动受限,椎旁伴有压痛,旋颈征阳性;影像学示颈椎退行性改变、失稳。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眩晕的相关诊断:目眩头晕,视物不定,眼花,面目苍白,头颈项痛,恶心呕吐。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精神状态正常;伴有颈椎劳损或外伤史;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前庭神经病变、脑部病变等引起的眩晕;肝肾功能衰竭;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伴有颈椎骨折;合并感染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西药治疗:静脉滴注倍他司汀(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022)治疗,25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20 mg倍他司汀静滴,1次/d,连续用药3周。其间合理控制饮食,指导适当锻炼。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针刀及手法治疗:①小针刀:取俯卧低头位,引导患者下颌贴近前胸,依据颈椎X线、症状等综合检查选取治疗点,取双侧第1、2颈椎横突处肌肉附着点、背部压痛点、颈项部压痛点及结节点,标记完成后常规消毒,之后一手固定治疗点,一手持针刀刺入,进针深度0.5 cm,纵行疏通及横行剥离4下~5下,自觉指下结节、条索松解或针刀口松动感后出针,以棉签蘸碘附按压针刀口片刻,叮嘱24 h内避免针眼沾水。②手法治疗:取端坐位,先以揉、按、拿等理筋,松解颈项部肌肉,持续5 min~8 min;再行仰头牵抖法,仰卧位,平枕,操作者一手托枕部,一手兜下颌,向头顶牵拉,同时上下抖动头部,每次持续15 s~20 s,重复2次~3次;之后行仰头摇正法,取仰卧位,低枕,操作者一手托枕部,一手兜下颌,将头部向上仰侧转,轻缓摇动3下,待颈部放松后,较大幅度扭转头部,并稍加闪动力,出现咯噔弹响声视为成功;之后行俯卧冲压法,俯卧位,头面朝一侧扭转,双手分开,操作者立于床头,右手置于头部,左手按压颈部7棘突右侧,双手发力反方向推按,弹响声出现为成功,最后操作者处于一侧,双手掌根对向按压胸椎两侧,待患者呼气时,反方向用力冲压,复位胸椎。小针刀与手法均1周1次,3周为1疗程。两组均于治疗3周后评价疗效。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速度:以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变化。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分: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估两组颈椎功能,总分30分,得分越高则症状与功能状况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

3.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制定相关标准。治愈:眩晕等症状消失,ESCV评分改善90 %及以上;显效:眩晕等症状基本消失,ESCV评分改善70 %~89 %;有效:眩晕等症状好转,ESCV评分改善30 %~69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椎动脉血液速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椎动脉血液速度比较

3.4.2 两组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分)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 论

颈性眩晕发病复杂,临床认为本病是由颈椎病变引起,当受劳损、外伤、颈椎退行性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时,可引起颈椎失稳、小关节错位、颈椎旋转,致使椎动脉受压,血液流速减慢,从而导致小脑、前庭神经核等部位眩晕中枢血液循环障碍,产生眩晕症状。倍他司汀为常用扩张血管药物,尤其对于椎底动脉系统扩张效果明显,能显著改善椎动脉血液循环,增加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并可松弛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增加耳蜗及前庭血流量,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等症状[8]。倍他司汀还可抑制儿茶酚胺引起的血管收缩,阻止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聚集,进而纠正血液黏滞性与流动性失衡,恢复动脉供血。但单纯西药治疗病情缓解较慢,仍需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快速消除病因,稳定病情进展。

中医学认为,颈性眩晕与久劳外伤相关,筋骨损伤,则经脉不固,气血不畅,或外感寒湿之邪,闭阻经脉,气血瘀滞,致髓海失养,则脑海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LVA、RVA的Vm、Vp高于对照组,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小针刀联合手法治疗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液循环,加快眩晕症状消失,促进病情好转。分析原因如下,小针刀属于闭合松解术,是在传统针刺疗法及现代外科手术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不仅具备针灸效用,能通畅气血、平衡阴阳,还具有外科刀功能,可松解局部组织粘连,缓解压迫[9]。本研究通过松解双侧第1、2颈椎横突处肌肉附着点、背部压痛点等治疗点,能够解除颈椎两侧肌肉及韧带痉挛,促进颈椎稳定性恢复,减轻椎动脉受压后的反射性痉挛,进而改善椎动脉血供,增加脑部血流量,缓解眩晕症状。小针刀在松解肌肉、韧带等高应力点和痛点时,还可阻断肌紧张和疼痛间恶性循环,发挥良好镇痛作用。手法治疗则为中医传统外治之法,具有散瘀活血、疏通经络之效,能促使机体血脉通畅,气血充盈[10]。本研究中先进行推拿舒筋,有助于颈项部、项背部及周围肌肉松解,刺激局部气血运行,加速血液流动。再行整脊手法,向上牵拉、抖动颈椎,可缓解颈项部肌肉紧张,纠正嵌顿小关节,仰头摇正法则可恢复颈部关节正常排列,维持颈椎各关节平衡。加之俯卧冲压法利于减轻椎动脉及周围神经压迫,促进颈部脊椎生物力学复常,并能调节颈椎、胸椎平衡,达到颈胸同治之效。经手法综合治疗头部、颈椎及胸椎后,可维持颈椎软组织与骨结构间应力平衡,符合中医骨伤核心思想“筋骨平衡”,达到整体治疗目的。针刀与手法联合治疗后更能优势互补,既可针对病因,又能改善其病理变化,促进颈椎内外平衡恢复,解除对神经、血管压迫,从而修复局部病变,改善椎动脉血供,加快眩晕消失。

综上所述,在颈性眩晕患者中采取小针刀联合手法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椎动脉供血复常,促进眩晕症状消失。

猜你喜欢

颈性小针刀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厉害了,我的小针刀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小针刀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让学生试刀的教授
什么是颈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