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方案”话语内涵的时代特征及国内学界对其认识的演进

2021-03-08周虎

宁夏党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中国方案全球治理

周虎

摘要:从“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到“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涉及到“中国方案”的话语关键词多与治理领域和发展环节相关,主要精准聚焦于世界各国应如何携手合作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从“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到“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到 “中国方案”的话语关键词又多与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相关,主要专注于探索如何建构人类未来更理想的社会制度与更良好的合作模式。新时代,从“中国方案”的角色出场与舞台演绎再到“中国话语”的思想认同与价值契合,意味着中国的改革方略和治理理论已经赢得人们的赞赏,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方案”不再缺少观众,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话语”亦不再缺少听众。

关键词:中国方案;话语认同;全球治理;社会制度;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1-044-008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尤其是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一些著名演讲中可以看出,“中国方案”常和“中国智慧”一同出场、共同亮相,有时也会和“中国经验”或“中国贡献”一道使用,共同用来描述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与深刻影响。究其原因,设计构建“中国方案”不仅需要“中国智慧”提供智力支持,还需要“中国经验”提供一些经验启示,而这三者均是“中国贡献”的话语表达和事实展现。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强调了“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紀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1](P36)这一基于中国自身努力的主观愿望,即是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努力为应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挑战作出中国贡献。由此根据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内容,此处的“中国贡献”涵义主要有三:一是贡献“中国经验”,具体即为贡献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经验”;二是贡献中国智慧,具体即为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1](P36);三是贡献“中国方案”,具体即为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1](P36)。

此外,如果从治理领域的角度来观照,那么“经验”“智慧”“方案”三个词都对应着“治理”这一主题词。一般而言,“中国经验”对应的应是“政党治理”,“中国智慧”对应的应是“国家治理”,“中国方案”对应的应是“全球治理”。即“政党治理上的中国经验”“国家治理上的中国智慧”“全球治理上的中国方案”当一一对应起来。对此,学者张广昭在概括总结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世界意义时,分别从政党、国家和全球这三个不同层次与不同范围的治理角度予以阐述:一是“为世界提供‘政党治理的中国经验”,二是“为国际提供‘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三是“为人类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2]。但无论是“方案”也好,“智慧”或者“经验”也罢,均离不开“治理”一词的话题研讨,同时也最终都以推进治理现代化为首要的目标任务。由此,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中国方案”话语内涵的时代特征及国内学界对其认识的演进,都与“全球治理”密切相关。如今,将“中国方案”的基调定位于“全球治理‘中国方案”[3](P21),并将其丰富内涵定义为“中国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而提出的系列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学界很多学者都认同的共识,以至于每每提及“中国方案”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全球治理”。

一、从日益完善却尚未定型的“中国模式”到富有解释力和公信力的“中国方案”

从日益完善却尚未定型的“中国模式”到富有解释力和公信力的“中国方案”,反映出当代中国对于“中国模式”的改革创新日益走向成熟,作为与“中国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种话语表达,“中国方案”的提出其实酝酿已久,并且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孕育而出正当其时。

(一)应当使“中国模式”的话语表达与时俱进

关于“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的词源分析问题,学者张艳娥认为二者的概念提出者不同,前者由中国领导人主动总结提出,然后再由国内学界和海外学者展开热议,而后者则是国外学者提出,经由中国学者引入国内学界后再进行理论探讨。[4]相比而言,“中国方案”内涵更丰富,概念更新颖,不仅在问题提出的背后自有其对症下药、专注疗效的深意,而且在具体路径选择的思路、进路与出路上也均有新意。不仅如此,“中国方案”往往还比较注重对内对外的“话语表达”[4],而现在“话语建构”与“话语宣传”的问题十分重要。整体观之,“中国方案”始终都在强调要灵活运用中国智慧来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而“中国模式”则是一个老生常谈且常学常新的命题,通常“侧重于经验描述”[4],因“模式”一词带有固守僵化、不思进取的消极色彩,而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至于套用“苏联模式”的话语表述来概括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和经验究竟合适不合适,学界对此一直存在着争议。沿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度如何成熟定型的重要论述,就可以知道中国制度目前“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5](P5),还需要我们继续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为此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现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重要制度,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好制度存量、制度增量和制度变量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5](P6)。据此便可以确切地说,“中国模式”现在尚未完全成熟和定型,目前仍处于持续探索与深化之中,还有待中国根据自身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这一角度看,“中国模式”的话语表达应当与时俱进。

对此,学者林磊认为相对于“中国模式”所引起的误解和导致的争议而言,把尚未最终定型和还不足够成熟完善的发展类型称为某种发展模式是不太合适的[6],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这一概念则在实际运用中显得更具有“包容性”和“解释力”。此外,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连续用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7](P2-4)进行了论述。其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一项重大贡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个“伟大历史贡献”的重要论断中所明确指出的。[7](P3-4)与此同时,这也构成了“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这一概念的重要由来。由此,这种在社会制度新构建上的贡献便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贡献的有机组成部分”[8]。同样,它也是“中国方案”在探索构建人类未来美好社会方面的内在制度性规定,与此同时它还深刻展现了“中国方案”的制度性供给这一具有原创性和实效性的重要贡献,并有望在“中国之治”的大放异彩中集中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情怀”[8]。而这些都是侧重于表述经济发展样板的“中国模式”所未能酣畅淋漓和尽善尽美表达出来的内容。因此,无论是此前的“北京共识”,还是后来的“中国模式”,实际上都不足以客观准确地说明中国在推进本国现代化的道路上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和改革成果,应当获得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评价以及所取得的发展经验和治理成效应当占据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地位。而“中国方案”的孕育而生,则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各项改革与发展的评价更加贴近实际,考察的视角也更趋多元化和立体化。与欧美国家极力兜售和单方面鼓吹的所谓的“新自由主义”现代化方案相比,“中国方案”不仅没有“自卖自夸”和“人为抬高”本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所生成的阶段性的局部经验,而且也没有“以自我为中心”对本国在国家治理、政党治理和社会治理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与之相反,“中国方案”旨在为完善全球治理而更多地贡献出本国本民族的治理经验和治理智慧,始终强调的是基于自身独立自主的发展和共建共享的治理来助力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因而不仅不会掩盖发展事实、回避治理难题,反而敢于直面挑战、勇于迎难而上。

(二)学界政界对“中国方案”的研究阐释酝酿已久

关于“中国方案”的提出问题,毕秋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指出“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经历了“从学者的理论探讨到政府的官方倡议”这样一个过程。[3](P4)如果按照该研究者的逻辑进路来分析“中国方案”的提出过程,那么就可以得出“学者研讨‘中国方案在前,政府提出‘中国方案在后”这样一个推论。但这一观点的立论前提正确吗?客观上说,仍值得商榷。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方案”一词首先是从外交场合正式出场的,因此并不是该研究者所说的先从“学者的理论探讨”尔后到“政府的官方倡议”,而是恰恰相反,理应先是中国政府提出“中国方案”的官方倡议,然后再是“学者的理论探讨”相继出现、各种学术会议陆续召开、相关研究成果密集刊发。至于该研究者认为的“学界的理论探讨为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全球治理‘中国方案营造了理论氛围”一说,则可以这样注解和诠释,即是说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中国方案”之前,民间虽有“中国方案”的些许字眼与声音,但学界对于“中国方案”的研究仍旧尚未提上议程,至少在国内学界所达成的话语共识中尚未有“中国方案”一说,因此该研究者所说的“学界的理论探讨”应当为学界关于“全球治理与中国的应对之策”的理论探讨,或者說是关于对“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等传统议题的理论探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关键词与“中国方案”一词在字面意思上很接近,但在内容表达和话语构建上又不全是,所以对这些个关键词的理论探讨不能说成是对“中国方案”的理论探讨,他们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不能混淆概念。由此,基于这样的注解和诠释,一些疑问便得到了消解,该研究者的立论才会稍许显得更加准确。

寻觅党的十八大以来外交报道中“中国方案”一词的初次显现,应是2013年9月外交部长王毅在介绍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的有关情况时[9]满怀自信、一语中的提出的,他在最后表示中强调了中国智慧应当奉献给全世界,对此中国将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时隔不到七个月,即在2014年3月28日的时候,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再次提到了“中国方案”,强调中国要为国际社会“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1](P36),至此以后“中国方案”一词便高频率地出现在习近平主席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各种著名演讲之中,比如《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七年新年贺词》《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等。于是,在中国官方高频率提到“中国方案”后,国内学界围绕“中国方案”相继展开了多层次、宽领域、分专题和全方位的研究,与此同时国外的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也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中国方案”,对此国内还有一些学者对海内外关于“中国方案”研究的诸多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2018年,“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成功入选“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的榜单名录,研究热度仅次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10]。至此,“中国方案”便顺利地完成了从党和政府的重大倡议向众多学者的研讨议题的成功转换,并成为当前思想理论界进行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热度水涨船高,从而日益“呈现出学者和官方的双向互动、互促交织局面”[3]。

三、从“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到“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

从“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到“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涉及到“中国方案”的话语关键词多与治理领域和发展环节相关,诸如和平赤字、难民危机、贫困治理、荒漠化防治、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与救治等等,“中国方案”主要是精准聚焦于世界各国应如何携手合作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关于“中国方案”的治理内涵问题,研究人员薛羽洁依据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所提出的“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这一重要论断,从全球治理及其各个具体领域治理的角度出发,把“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之一定位于用来完善全球治理的“一整套治理体系的总和”[11],由此该研究者总结出了“基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内涵要义,其中涉及的具体治理领域主要有气候治理(包括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经济治理(包括经济增长、经贸合作、减贫脱贫等方面)、互联网治理(包括网络主权原则、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安全治理(包括核安全、地区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等等。[11]

关于如何理解“中国方案”一词在获得国际新闻报道时的实际侧重点问题,即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中国方案”究竟是侧重于在解答问题时中国给出的书面答案,还是比较侧重于在解决问题时中国给出的具体路径?面对这样的疑问,研究人员陆佳怡和董颖慧依据国内外多家英文媒体关于“中国方案”的新闻报道,从国际新闻语境的视角出发,把媒体眼中的“中国方案”绘制成了一张带有十多个具体领域指向的新闻图景[12]。经这两位研究者探索发现,“国际新闻语境下的‘中国方案更宜理解为解决具体问题的中国路径”[12]。此外,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方案”一词的主要含义问题,这两位研究者还分别从实践经验总结和治理模式改革的角度出发予以探讨。一是从实践经验总结的角度看,“中国方案”是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实践及其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并且由于中国和其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序列共性,从而使得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方案”可能比“欧美方案”拥有更多适宜生存的土壤和成长的空间,即是说中国的发展经验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而言可能更能为发展中国家所学习借鉴;二是从治理模式改革的角度看,“中国方案”是当代中国在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为丰富全球治理理论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而不断贡献出的中国智慧,通过持续挖掘和灵活运用这种治理智慧,中国就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难题和挑战摆明了自身所持有的公道正派的立场和态度,并就如何破解改革发展和建设治理上的诸多难题而务实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讲求实效的解决方案[12]。

综上:一方面,全球治理上的“中国方案”致力于变革治理机制,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和推动实现治理现代化;而在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全球治理上的“中国方案”自始至终都专注于有效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但治理也是发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并且通过有效治理来实现良治,因此全球治理上的“中国方案”本身就是在向世界提供一种发展性贡献。此外,关于“中国方案”的组成部分问题,学者张艳娥将其划分为“对内方案”和“对外方案”两个部分[4]。一方面,对内来说,“中国方案”专注于国内治理;另一方面,对外而言,“中国方案”则精准聚焦全球治理。并且,该学者还认为前者“以实现中国梦为主旨”,而后者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但二者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路径追求上是相通的,即是说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同样也是美好生活的福音与向往,并且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中国梦在内涵上的外延,是中国梦融入世界梦的重要象征。对此,该学者指出:“对内方案为对外方案提供基础和支撑,对外方案是对内方案世界性价值的挖掘和延伸。”[4]但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中国方案”都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那一套话语体系,因此“中国方案”既不会搞“双重标准”,也不会推行“变色龙”和“笑面虎”式的假装应对机制,不仅不会表里不一、言行相悖,更不会议而不决、决而失行、行而无果,而是恰恰相反,“中国方案”言之有物、言必可信、行也必有果。

四、从“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到“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到“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到“中国方案”的话语关键词又多与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相关,诸如全球化、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中国方案”主要是全心专注于深入探索如何建构人类未来更理想的社会制度与更良好的合作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公开场合的讲话和演讲中所提到的“中国方案”往往都是从某一个具体的层面进行表述的,诸如围绕着应对气候变化、扶贫减贫脱贫、网络空间安全、经济和金融治理以及国际关系的处理等议题阐释“中国方案”是如何作为的。总体来看,这些内容所延伸触及到的宏观领域主要有全球治理、国家外交、制度文明和人类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更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地涉及到了能够影响和左右“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问题”[13]。

关于“中国方案”在社会制度上的属性问题,学界存在着“中国制度方案”或“社会制度上的中国方案”的提法。学者杨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美好社会制度,这一制度不仅很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在推动人们改造旧世界、建造理想国等方面所具有的普遍指导意义,而且中国还通过这种制度设计与安排向世人证明了资本主义并不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一条路径[14]。由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具体国情“另辟蹊径”,学习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实践及其发展经验,进而可以把社会主义作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切实可行且可供选择的新路径。

关于“中国方案”的话语意蕴于何时得到空前提升的问题,学界基本上都认为这应当源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7](P14)对此,学者郑文飞据此得出了“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这一命题,并将其简称为“中国方案”[15]。纵观以往的“中国方案”,这一字眼多提及于国家外交或全球治理层面,而这次却有很大不同,“中国方案”的理论内涵显然已经从宏观的话语建构和具体的治理举措上升到了整个人类社会制度层面的高度,因而意味深長、意义非凡。

关于“中国方案”的发展内涵问题,薛羽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所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重大倡议,从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全局出发,把“中国方案”的基本内涵之二定位于借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具体方案的有机组合,由此该研究者概括出了“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的内涵要义[11]。此外,该研究者还对“如何正确理解‘中国方案的内涵”问题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中国方案”要牢牢把握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努力做到既要造福中国、又要奉献世界,既要促进中国发展、又要推动世界进步,既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要为世界人民谋发展;二是“中国方案”要牢牢把握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努力做到不仅要“让自己过得好”、而且还要“让别人过得好”,不仅要“让自己安全”、而且还要“让别人安全”,不仅要清晰明确“中国好,世界才会更美好”的宣传理念、而且还要清楚认知“世界好,中国才能发展得更好”这一和平发展的倡议[11]。

五、从“中国方案”的角色出场和舞台演绎再到“中国话语”的思想认同和价值契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社会普遍高度关注中国的改革与治理,从“中国方案”的角色出场和舞台演绎再到“中国话语”的思想认同和价值契合,既意味着中国的改革方略和治理理论已经赢得人们的赞赏,也意味着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方案”不再缺少观众,同时还意味着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话语”亦不再缺少听众。

“中国方案”的角色出场和舞台演绎,既标志着“历史终结论”最终难逃被终结、被瓦解的命运,同时也见证了类似于“中国崩溃论”的唱衰论调不攻自破,此外还意味着“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开始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与普遍认同。而关于“历史终结论”是否是历史悖论的问题,学界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学者杨军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从诞生之日起,资产阶级的“御用文人”就开始自我论证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标榜鼓吹资本主义社会是什么“永恒的千年王国”,直至今天,仍有不少人把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奉为圭臬,并将其吹捧为人类社会制度的“终结者”“最终历史形态”和“最后一种统治形式”[14]。然而,历史与现实的发展从来就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运动变化。事实证明,“‘永恒论‘历史终结论都经不起‘世界历史的审判”。[14]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方案”的推进演变及其成功实践已经在用铁铮铮的发展事实证明:西方所谓的那一套标榜着自由和民主的制度实际上是少数人的自由建立在了大多数人的不自由之上,同时它也是资产阶级少数人的民主剥夺了绝大多普通公众的民主,因而西方制度俨然不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而是恰恰相反,它最终将会被历史所淘汰,为社会主义所替代,因此那种扬言西方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的论调未免显得过于生硬与单调。

从“中国方案”和“中国话语”的关系角度看,“中国方案”是富有中国特色和颇具中国风格的一套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方案”的孕育而生及其系列“子方案”的不断提出对于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议题设置权和话语主导权大有裨益。对此,学者孙敬鑫提出了“借‘中国方案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对策建议。该学者认为,作为中国话语权的重要基础,“中国方案”在提出、宣传、倡议和实践的过程中是能够给中国带来话语权的,同时也是可以产生话语效力的[17]。该学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解释了“中国方案”为什么能够带来话语权并产生话语效力。一是“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中“有人听”,二是“中国方案”在话语宣传上“听得懂”,三是“中国方案”在提出来之后“有人信”,四是“中国方案”在落地实施时“看得见”,五是“中国方案”在对接中各国“跟着做”[17]。此外,关于“中国方案”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的关系问题,学者张艳娥与学者孙敬鑫所持的观点不约而同地一致,也主张“借中国方案提升国际话语权”[4]。那么,为什么说要通过“中国方案”来搭建话语权提升的平台呢?这是因为“中国方案”是由一整套内容体系和一整套话语体系共同建构而成,其本身就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在笔录书写中的话语表达,着力推动“中国方案”的话语表达效果和话语传播能力建设,对于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至于怎么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产生思想认同和话语认同,学者张艳娥给出了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继而形成“国际统一战线”这一很好的路径选择,不仅强调了统一战线在中西方话语权较量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把国际统一战线看成是“提升中国方案话语影响力的重要渠道”[4]。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由系列“子方案”组合而成的“中国方案”主要是紧紧围绕着“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和“人类之问”进行系统回答,并从现有的治理机制中存在的一些故障和顽疾等层面来探寻全球治理“久病不治”和一直缺乏有效治理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尔后基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丰富经验和智慧不断推进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再创新,并通过及时转换此前一直行不通、短路了的治理思路,以一种使人喜闻悦见、能够产生共鸣继而容易让人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来传递新的治理理念,并始终致力于积极引导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共同认真落实相关治理举措来进一步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总之,“中国方案”既是以“中国之制”科学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的时代答卷,同时也是以“中国之治”积极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探索实践,不仅世界对此有期待,而且中国担当皆有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张广昭.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17-12-01.

[3] 毕 秋.逆全球化思潮下全球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及“中国方案”的应对之策[D].山东大学,2018.

[4] 张艳娥.统一战线与中国方案的话语认同[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6).

[5]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林 磊.发展社会学视阈下的“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J].理论与改革,2017(02).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 陶文昭.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情怀[N].北京日报,2016-07-25.

[9] 宣示中国理念 提供中国方案 传递中国信心——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出席圣彼得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N].新华每日电讯,2013-09-07.

[10] 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N].光明日报,2018-01-17.

[11] 薛羽洁.“中国方案”对世界的主要贡献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8.

[12] 陆佳怡,董颖慧.答案还是路径:“中国方案”的国际新闻图景[J].国际传播,2019(01).

[13] 刘新如.“中国方案”的时代蕴涵[N].解放军报,2016-07-27.

[14] 杨 军.推进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J].红旗文稿,2016(14).

[15] 孙敬鑫.借“中国方案”提升国际话语权[J].理论视野,2016(04).

责任编辑:春 柳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中国方案全球治理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中国参与极地开发与治理的前景透视
全球治理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监管模式转变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公共危机的全球治理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基于社会平等的社会制度建构理论辨析
不受羁绊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