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美术校本课程中壮族图腾文化的融入

2021-03-08卢春延

天津教育·下 2021年1期

卢春延

【摘  要】在校本课程中融合多民族文化,使当地民间美术资源与美术教育融为一体具有重要意义。而广西壮族的图腾文化是我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能帮助学生提高审美素质。因此,开发与应用民族传统资源是美术校本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关键词】中学校本课程;广西壮族图腾文化;民间传统美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03-0066-02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tegrate multi-ethnic cultures in school-based courses to integrate local folk art resources and art education. The totem culture of the 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 is a unique cultural resourc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my country. It has rich cultural value and can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aesthetic qualit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resources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ar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Keywords】Middle schoo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Guangxi Zhuang ethnic totem culture; Folk traditional art

一、中學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原则意义

(一)美术校本课程的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是由麦克术伦与菲占马克在1973年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中提出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旨在“由在校教师设计与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传入中国后,华东师大的王斌华教授指出,校本课程的参与者并非个别教师,而是包括学生家长,全体教师与学生本人共同编制与参与的课程,其需在符合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分析校内外环境与教育政策,逐步对课程进行再创造,尊重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而美术校本课程则是在学校美术学科范围内对美术课程的一种补充,其在充分考虑学校及其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背景基础上,立足于学校本身的办学理念,将学校理念与地方特色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及美术文化素养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原则

由于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特殊需要,地方美术教育的实践也须从文化差异与生活习俗文化出发。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须遵循有效性、实践性与地域性原则。其中,有效性原则指:在课程资源开发时,考虑到学生群体与个别的特征以及教师的专业特长,美术校本课程的资源既要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要被学生所接受。实践性原则指: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将美术学科与周边环境相联系,使课程资源之间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学习。同时,中学的美术课程教学应将地域文化与历史资源相结合,其选择应具有地域性特征,例如广西壮族图腾文化中的姓氏图腾、动物图腾等。

(三)中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持

在我国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中,构建主义是其基本的理论观点。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从学习的经验中自觉构建创新性知识体系,通过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交叉融合,让学生从美术文化当中提升互相的交流性,并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对美术作品的判断能力。美术校本课程应以人本心理学为依据,将学生已有的认知充分拓展,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并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自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加强其艺术素养。

二、壮族图腾的文化分析

(一)壮族图腾文化的概述

1.花婆图腾崇拜。在当时壮族祖先的认知里,自然界是统一世间万物的生态圈,其图腾崇拜也源于自然界的各类生物。在壮族的图腾信仰中,花婆米洛甲是负责孕育生命、造物育人之神,她掌管着人类生育,庇佑孩子健康成长。先民对花神花婆的崇拜,反映的是对生育与土地孕育生命的崇拜,其本质是对母性社会所构建的和谐生活的认同。花婆崇拜是壮族图腾中的始祖,其代表意义非凡,常在广西壮族的传统服饰中和风俗仪式中出现。

2.蛙图腾崇拜。由于壮族居住之地地理条件优越,降水丰富,因此壮族祖先也因其优越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得到了巨大改变。水稻是广西壮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依靠风调雨顺的气候,“蛙”被称为“雷神之子”,青蛙的鸣叫意味着大雨将至,雨的降临才能使农作物有好的收获。因此,壮族先民对青蛙非常尊重,由此诞生蛙图腾。蛙图腾承载着壮族人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表现出壮族人民对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的期盼。

(二)壮族图腾融入校本课程的价值

广西壮族的图腾文化中隐含着极为深刻的人类文明密码,他对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图腾文化不仅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文化信仰与思想观念等,同时也为壮族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史实资料。若将广西壮族图腾文化融入中学美术校本课程中,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当地历史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原始信仰,向学生展现出人类文化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壮族图腾文化融入中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为历史理论与技法研究,而忽视学生自身的喜好与特色,壮族图腾文化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组成之一,其独特性和民族性对学生了解本土民族文化和提升审美度起着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对壮族图腾文化了解不够透彻,学校教师都没有对民族图腾文化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培训,专业性与科研水平较低,以至于在将壮族图腾文化融入中学美术校本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将传统民族文化图腾元素与美术课程进行有效融合。

四、壮族图腾文化融入中学美术校本课程的方法

(一)重視壮族图腾在中学校本课程中的资源与活动开发

少数民族图腾文化的开发与利用,首先应得到学校的重视,这样才能发挥其真正效用。学校领导应开展弘扬本土文化的活动,加强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意识构建,提供健全的教学设备与资金投入,有组织,有目的性地开展民间美术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广西壮族图腾文化的人文价值,而不是把美术当作绘画课程。要将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真正引入校园,学校管理者也可聘请壮族图腾手工艺人为学生授课,并在壮族特殊节日期间举办与图腾文化相关的作品展览活动与科普讲座。

(二)建立健全课程开发体系,满足学生需求

广西壮族图腾文化若没有学校的相关政策支持,仅凭借个体教师的开发,难以将其转化为科学合理的美术教学资源。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体系,结合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壮族图腾文化研究人员等多方力量的参与,才能合理科学地发挥壮族图腾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作用。学校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将壮族图腾文化的传承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绘画、学习以及实践当中。

(三)加强教师专题化培训,整合教师资源

中学美术校本课程是需要通过不断地改编、实践、评价,才能不断完善与修正其理论与价值体系。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并能够从教学主观意识上形成对课程的全面认识。而当代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偏向于传统绘画,在地方民间文化研究中的知识上较为薄弱学校须通过加强教师关于壮族图腾文化的专题培训,运用美术史、美术评论等方式,使教师更加了解壮族图腾文化,整合教师资源。还可通过教师的“同课异构”课堂比赛活动,组织优秀教师前往广西当地进行图腾教学观摩,提升教师对校本课程工作的热情,并加强本土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学美术校本课程之间的融合。

综上所述,在中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壮族图腾文化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能解决美术课程中内容空洞、实践困难的问题,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肖文婷.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美术教学实践——以“我们的T型舞台”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20(01).

[2]巨沂平.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传承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4).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