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1-03-08郭晓明
郭晓明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脉、魂,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基于“和美教育——育美文化”理念,选取非遗皮影作为传承的重要内容,并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建构、拓展学习方式、打造品牌社团、建立评价体系五大路径进行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旨在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领略非遗皮影的魅力,滋养心灵,发掘潜能,发展个性特长,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
一、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构建
与实践研究的缘由
1.符合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和学校要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积极开展关于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符合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2.响应“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
国内学者指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沉淀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具有天然的教化力、感染力和熏陶力[1]。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具研究价值和推广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因此,探究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落实非遗进校园,是对“弘扬传统文化”号召的积极响应。
3.发挥学校自身具备的区域优势
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江南小镇,是著名漫画家米谷先生、作家殷白先生的家乡,也是原皮影戏班“郎家班”的所在地,民间艺术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海宁皮影戏亦是江南皮影戏的典型代表。对学生来说,探究皮影戏,既是接触民间艺术的良好机会,又是一种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斜桥镇中心小学已组织开展皮影兴趣活动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研究、开发与实施相关拓展性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程顶层设计聚焦文化的浸润性
(1)设计理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皮影戏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学校开拓隐性德育工作的一条新路径。因此,设计皮影拓展性课程,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定位
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以地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为土壤,立足地方和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皮影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皮影课程让学生在“走进非遗,践行非遗”中体验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皮影为载体,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参与、体验、感悟,是传承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
(3)课程特色
非遗皮影是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学校普通艺术类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的建设以地方民间艺术为土壤,从实际出发,注重挖掘地方特色。课程内容的设置,既注重欣赏体验,也突出实践体验,更重要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和美教育——育美文化”理念的皮影课程,凸显了课程的校本性、浸润性、实践性、创新性。学生可以在多个主题学习活动中探究实践,培育创新意识,并由此真正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课程构建的研究实践操作
课程构建与实施的五大路径如图1所示。
(1)课程目标设置,明确实施的方向性
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建设的关键,决定着课程建设的方向以及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學方法的设计。皮影课程的目标,从层级上分为课程总目标、年段目标和年级目标三类。
课程总目标是指以“皮影”为载体,通过欣赏感知、具身实践,了解皮影艺术文化,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培育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乡土文化意识、社会实践意识以及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年段目标是指围绕总目标,充分挖掘皮影艺术的教学价值和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精确定位,分别制定了低段、中段和高段的年段目标。
年级目标是指在年段目标的基础上,又分别制订了详细、具体的年级学期目标,使目标更加细化,以便教师合理把握,提高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的教育实施效果。
(2)课程内容建构,凸显体系的实践性
课程内容设置秉承学校“和美教育——育美文化”的理念,挖掘与整理本地区传统民间皮影艺术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同时,遵循“欣赏感知、实践体验、拓展创新”的建构模式,以统整和跨界的视野构筑“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3m3x内容体系。其中,3m指建构“亲近皮影”“体验皮影”“探索皮影”三大梯度模块;3x指每个模块中搭建三个系列内容支架。在3m3x内容体系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稳步推进课程的实施。
一是亲近皮影,情怀传承。“亲近皮影”模块设置了“了解历史、认识艺人、欣赏剧目”等系列活动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传承民族情怀,学校创新拓展了活动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对话皮影史”“读者沙龙”等活动了解历史,通过“实地探访采风”“我眼中的艺人”等方式认识艺人,通过“角色评价”“情节分享”等形式欣赏剧目,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对非遗皮影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培养家国情怀。
二是体验皮影,具身实践。“体验皮影”模块设置了“影偶制作、皮偶操控、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内容。学生可以在“画稿上色”“剪形缝接”等活动中学习影偶制作,在“单人操作”“双人合控”等活动中掌握皮偶操控,在“走进社区”“文艺晚会”等活动中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直接参与,体验乐趣、体验过程、体验成功,真切感受皮影的魅力,在具身实践中升华对民间艺术文化的情感。
三是探索皮影,自我表达。“探索皮影”模块设置了“创编童话剧、创作皮影道具、创客小剧场”等系列活动内容。学生可以根据“神话传说”“时代新风”等不同题材创编童话剧,通过“影偶创作”“场景创作”等活动创作皮影道具,组合“台词配音”“动作设计”等动态表演开设创客小剧场。在传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自然展现自己的创新意识,表达自己的世界观。
(3)拓展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应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的特点,提倡创新性的学习方式。为此,学校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倡导自主、合作、实践、探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在发现、探究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实地考察,获取直接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获得有关皮影艺人经历、皮影制作与表演技术等第一手资料,从而提升皮影课程学习成效。学校组织学生外出采风,实地考察了海宁皮影戏馆,探访了徐二男、张坤荣、李学林等民间皮影艺人,并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进一步认识家乡的皮影文化,增强传承的责任感。
二是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人们生存发展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交流探讨、分享皮影历史,鼓励并支持学生合作完成皮偶制作、影戏表演、剧目创编等任务,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小组交往中学会沟通、互助与分享,体验合作的快乐,培养团队精神。
三是创新实践,促进个性发展。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创新也离不开实践。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动手创作皮影道具、改编或创编皮影故事、自导自演皮影剧目,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勇于创新,从中体验皮影艺术带来的乐趣,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4)打造品牌社团,彰显社团的独特性
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性活动[2],也是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通过探索洛溪皮影社团工作,努力打造品牌社团,形成皮影社团特色,使之成为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展示的有效平台。
一是完善组织管理,保障社团健康发展。通过完善洛溪皮影社团组织的内部运转机制,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为社团的顺利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推进社团建设,促进工作规范有序。为了扎实推进社团建设,保证社团工作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展,社团指导老师引领社团成员完善了社团活动手册。手册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工作计划、课内外活动记录、进校园评价、获奖荣誉、学习评价、工作总结等。
三是组织多彩活动,营造社团品牌特色。学校努力营造特色,打造品牌社团。比如:创建创新实验室——富有文化气息的皮影表演馆和皮影制作室,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与活动环境;聘请非遗传承人,对学生的皮影学习活动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送戏进“校园、敬老院、社区广场”以及“文化走亲、文艺晚会”等演出活动,分享非遗皮影,丰富社团生活,扩大社会影响力。
(5)建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性
为了更好地实施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和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活动进入良性循环,学校经过研究探索,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三方面建立了学习评价体系(见表1)。该评价体系确立了明确具体、切合实际的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设置了明确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了解和掌握学习应达到的要求,从而保证学习活动的每一步都向着既定目标迈进而不偏离航线;拓展了评价形式,采取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完善。
三、研究成效
一是构建了富有特色的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及其3m3x内容体系。学校基于“和美教育—育美文化”理念,以地方民间传统皮影藝术为土壤,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构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以统整和跨界的视野构筑了3m3x内容体系。非遗皮影拓展性课程凸显了校本性、浸润性、实践性、创新性,便于学生在多个主题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发展创新能力。
二是拓展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习方式的革新是新课改的核心。学校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力提倡学生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实践、探究,锻炼学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等能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促进了身心和谐,提升了综合能力和素养。
三是打造了特色品牌社团,分享了非遗皮影,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洛溪皮影社团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每学年组织开展送戏进“校园、敬老院、社区广场”以及“文化走亲、文艺晚会”等社会实践活动达二十多次。这些活动丰富了社团生活,让社团成员得到了锻炼,同时分享了非遗皮影,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如今的洛溪皮影社团已硕果累累:在海宁市首批中小学优秀学生社团评比中荣获“优秀学生社团”称号;在海宁市第三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科技实践项目一等奖;在海宁市第八届文化艺术节优秀项目评比中荣获“优秀文艺志愿服务团队”称号;在嘉兴市“戏曲阅读经典”大赛中荣获“特殊表演奖”;在“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中荣获“浙江好腔调奖”和“优秀展演奖”;在全国第二届、第三届少儿皮影传习成果展演活动中荣获金奖和银奖,18位小演员荣获了“皮影传承小使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