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2021-03-08张海波
张海波
【摘 要】劳动教育是小学阶段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当下的小学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开展存在的具體问题,探讨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为学生三观的正确树立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2-0072-02
【Abstract】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primary school.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through labor practice activities. This paper takes this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cusing on the specific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activities, discusses how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correct establishment of students' three view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words】Labor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从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能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自觉性,对于劳动产生基本的认知和技能锻炼,为后续进一步的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基本的铺垫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都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阻碍。
一、问题分析
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开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劳动教育内容不全面、条件不充足、形式较单一。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实践。
(一)内容不全面
小学在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时,往往是以集体打扫卫生为主要的劳动行为,没有考虑到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对于学生多元化的培养,一些公益化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活动中相对比较少见,如组织学生参与“马路监督员”的内容等。
(二)条件不充足
劳动教育虽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没有较好得到重视,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中,经常还能看到家长代替学生、教师代替学生参与劳动的情况,既不利于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其他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的不重视或家长代劳促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三)形式较单一
在具体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常见的形式通常都是学生模仿教师,主动参与到打扫卫生的简单劳动中,对于劳动深层次的含义没有接触机会,实际上,可以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与消防员、交警、环卫工人等不同岗位的人接触,深度理解劳动含义,才能起到劳动教育真正的意义。
二、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途径
围绕上述问题,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主要需要建立在劳动教育本身的价值意义上,从社会责任感、独立能力、文化素养、创造性思维四个方面分别入手,让学生借助劳动教育提升自己的能力与基本素养,同时处理好劳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中形成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
(一)社会责任感
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来说,对于小学生而言,虽然年龄比较小,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但是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是非观念,应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对待劳动的态度,通过正确劳动观念的树立,形成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具体到实际中,如集体打扫校园卫生时,教师不要单一地对打扫区域进行划分,安排给学生打扫任务,而是要通过劳动教育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的坚信,通过团结合作的方式,完成劳动任务,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独立生活能力
对于当下的小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家庭寄予厚望,很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从不让学生做家务,只要求学生读书,导致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而这个坏习惯又不仅仅在劳动教育中体现,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也会有所体现,有的学生会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认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正确的,因此不做作业等着抄别人的,不主动劳动等着别人帮忙,长此以往,丧失了基本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三)提升文化素养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通过劳动来完成对于学生的教育,还要通过诸如劳技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师可以在劳技课中,在教学生根据一些教学要求制定手工作业的基础上,拓展教材内容,促使学生有更多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进而通过动手能力的强化,促使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内容,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四)开拓创造性思维
开拓创造性思维可以从方方面面来体现,可以基于课堂,也可以基于日常生活。如教师在劳技课中,教学生一些种植或饲养小动物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抛出一些问题,如“怎么实现自动浇水”“怎么确保在放学后小动物们有水喝”,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就会展开自主探究,寻求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结合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出一个具体的步骤让学生自主探索实现,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开拓,创造性提升的同时,动手能力也有了一定加强。
(五)劳动与学习的关系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存在学习重于劳动的错误思想, 表现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会出现由于重视学习,而轻视劳动,甚至存在占用劳技课来上文化课的现象。因此,正确处理劳动与学习的关系很重要。对于现阶段的小学而言, 尤其是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要求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国家对于小学教育中每一个小学生的具体劳动,“智”与“劳”是平等的,同等重要的,通过劳动也可以学习知识,而通过学习知识也能得到一些劳动的理论内容。要实现“智”与“劳”的平衡,就要将劳动教育也纳入考核体系中,帮助家长、教师强化对于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改变错误观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六)榜样的带动作用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比较小,且社会阅读和生活常识都比较匮乏,因此小学生相对更信任大人,会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起到榜样的带动作用,做好言传身教的本职工作,与学生一同成长一同进步。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两个方面落实榜样的力量。首先是基于自身的言行举止,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让学生在不自觉的模仿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最后,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真正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心理上接受劳动、热爱劳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下小学阶段应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实际上,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在养成正确劳动观的基础上,能在心理尊重劳动人民及劳动成果,从生活到学习改变好逸恶劳的错误思想观念,真正意义上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意义重大,因此,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就劳动教育问题深入探讨,提出更多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高蓉. 浅谈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C].社会发展论丛(第二卷),2019.
[2]苏飞跃,杨昌弋.新时期劳动教育课程价值的重构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8(07).
[3]张海.让家校合作的劳动教育成就学生道德人生[J].现代教学,2015(22).
[4]刘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J].新课程研究,2019(06).
[5]潘俊艷.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0).
[6]梁成海.浅谈对小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的看法[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07).
[7]谢云蕾.浅谈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J].成长,2020(02).
(责编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