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寄宿生亲情缺失对心理健康及学习的影响研究

2021-03-08马虎奎马菊芳

家长·中 2021年1期
关键词:亲情学习心理健康

马虎奎 马菊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持续加大。目前寄宿制学校已成为我国农村教育办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解决了农村学生上学难和更好地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引发了寄宿生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造成了一定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农村寄宿生;亲情;心理健康;学习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2-0006-02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y country'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state h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its emphasis on and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t present, boarding school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ain forms of rural education in my country. While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for rural students to go to school and better receiv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it also caused the lack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affection of the boarding students, causing certa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for students, which in turn affected students' learning and growth.

【Keywords】Rural boarders;Family affections;Mental health;Learning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本情况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指为了解决农村学生因居住地分散上学难和接受到相对更好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目的,而创办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通常都建立在乡镇所在地,学校具备较好的教学软硬件资源、配有食堂和住宿楼、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要。我们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属于走读和住读混合的形式,绝大部分学生寄宿只有学校附近有亲人照料的学生走读。它解决了学生上学难,在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学生因住宿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部分家庭教育的内容随之转移到学校的问题,使学校在面对这一新课题时重新思考教学的思路。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产生原因

(一)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学生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有意识地对未成年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我们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就是说家庭教育以及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迫于生计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学生则由母亲、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照料,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如: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与行为方式的约束和指正,渴望爱的需求),由此引发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如:缺乏安全感、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学生与家长之间缺乏平等的有效交流,家庭教育方式单一

父母外出务工或因忙于自己的工作疏于与学生交流和农村寄宿制学校采用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方式,使学生从周日下午到校至周五下午离校,这段时间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如果周末放学回家见不到父母或得不到家长电话的关心安慰,在没人听取自己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进步的倾诉时,学生慢慢变得寡言少语和冷漠,势必会造成学生和父母之间因缺乏交流而没有共同语言,更别说相互了解了。学生不得不独自面对、处理与同学、室友、教师之间的关系,对于身心发展脆弱的学生来说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另外,父母外出务工深切感受到由于缺少文化造成的生活艰辛,将希望寄托于学生,交流时更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当成绩下滑或不理想时就要面对父母的责备与训斥,而不是鼓励与安慰,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无形之中又给了学生一种压力。

(三)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农村寄宿制学校虽然设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室,但是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担任心理健康辅导的教师多由其他教师兼职。所以,学生和教师互相并不熟悉和了解,没有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自然不愿意向教师吐露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教师也就很少了解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和心理动态。常常是班主任通过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发现一些问题,然后个别谈话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变化以及班级中存在的一些情况。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和开导更多的是以学习为重点,并不能像心理辅导教师那样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疏导排除干扰。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差或者退步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也一定有心理方面的因素。

三、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加强家校沟通,改变家长教育观念

寄宿制学校很多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有些甚至是父母双方在外务工,造成了学生家庭教育的不完整和亲情的缺失。因此,首先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将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反馈给家长,尽可能弥补因家长外出务工导致的家庭教育不足。如班主任或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电话、QQ等与家长建立沟通信息群。这样可以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动态,也有利于向家长传递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教师在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中,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基础。最后,改变家长教育学生的方式,正确看待自己的学生。传统教育观念中家長对学生更多是体罚和责骂,作为家长要改变这种教育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时,要有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指出孩子错误的原因和正确做法,用亲情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否则会适得其反。另外,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人才的界定已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特长和技能、认真负责的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道德品质都是一个人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

(二)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由心理辅导员负责,班主任和宿舍管理员协助配合的制度

首先,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作用。寄宿制学生成长过程中更多地缺乏亲情的关爱,心理更为脆弱,容易产生心理波动进而产生焦虑、厌学、抑郁等情绪。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疏导和调节的方法。其次,建立由专人担任心理辅导员的制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专职的教师更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潜心进行有目的和针对性的研究分析,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服务。最后,建立由心理辅导员负责,班主任和宿舍管理员协助配合的制度。班主任掌握着学生最全面的信息资料,同时班主任和宿舍管理员每天直接与学生接触,掌握着学生最新的发展动态,要为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三)丰富学校教学活动,营造浓郁的育人环境

丰富学校的教学活动如:每学期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等,既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又是学生发现自己潜能与特长的机会,同时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营造浓郁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要制作好文化橱窗展示师生作品、先进集体和个人、活动剪辑等和墙壁文化的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的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總之,农村寄宿生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缺失而造成的心理健康及学习问题,是寄宿制学校要面对的新课题,需要学校、教师与家长加强相互沟通,恰当地运用心理教育手段,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采取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疏导成长中的烦恼,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任彩祝.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策略[J].广西教育,2019(21).

[2]王珺,佘静芳.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比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9(08).

[3]忠格吉.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人际关系的处理与辅导[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

[4]孔德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和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J].长江丛刊,2018(08).

[5]李娟.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山西省A市为例[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6]谢恒元. 家庭因素对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及矫正对策[J]. 新一代(下半月),2015(09).

[7]朱叶梅. 关于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 东西南北:教育,2018(09).

[8]刘子静.团体辅导对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人文之友,2019(02).

(责编  张  欣)

猜你喜欢

亲情学习心理健康
亲情的滋味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