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陶瓷业遗产的现状与思考
2021-03-08桑月侠吴军明郑乃章余娜邵文娟
桑月侠 ,吴军明 ,郑乃章 ,余娜 ,邵文娟
(1.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2.景德镇平窑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江西 景德镇 333000)
0 引 言
陶器的发明,是整个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之一[1]。而我国陶瓷业有万余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遗留下丰富的陶瓷为文化财产,其包括:物质遗产(不动产的窑址、遗迹、瓷厂;可动产的陶瓷器、文献、手稿等)和非物质遗产(技术、艺术)[2,3]。
从20 世纪50 年代,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政策,先后公布七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而针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则始于2006 年《无锡建议》的颁布,是我国首个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文件[4];同年5 月,在《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决议中点明了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十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包括工业遗产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等。在这个背景之下,陶瓷手工业及近代化遗产作为中国工业遗产的一部分,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梳理了陶瓷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现状并作了一些思考。
1 我国陶瓷非遗项目现状
1.1 世界级陶瓷非遗项目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5]。龙泉青瓷是中国制瓷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窑口之一,在制瓷技艺上登峰造极。因此得以于2009 年作为我国古代南方名窑代表,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成为全球第一个(目前为止唯一)入选的人类陶瓷类“非遗”项目。对于瓷都景德镇而言,孤本世界的非遗项目与瓷都名声不符,特别是给烧造时间相当、在世界范围影响更大的景德镇窑造成巨大的压力。
1.2 国家级陶瓷类非遗项目
根据笔者统计,从2006 年开始,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372 项。其中,陶瓷类非遗项目仅占34 项,占据非遗项目总数量不足2.5%,比例相对较低。而文化和旅游部门对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在积极审核中,非遗工作正在蓬勃开展。各省份国家级陶瓷非遗数量状况如下:
图1 各省国家级陶瓷非遗数量Fig.1 The number of national ceram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each province
从图1 可以看出,分布最多的是我国的河南省和广东省各占5 项。其中,河南省汝窑、钧窑、登封窑、当阳峪绞胎以及唐三彩烧制技艺被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布在南方韩江流域潮州和石湾,在彩瓷烧造技艺和陶塑技艺上具有烧造时间悠久;在制造工艺和装烧方法上领先于其他窑口;装饰风格上别具匠心。同时,广东省潮州市和佛山市是我国日用瓷和建筑瓷的主要产地,所以这两省份在申报国家级陶瓷业非遗项目数量上领先于其他省份。浙江、江西、河北、云南以3 个项目紧随其后。浙江青瓷、景德镇青花瓷、吉州窑黑釉瓷、定窑白瓷、云南傣族慢轮制陶等制瓷技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1.3 各省省级陶瓷类非遗项目
在省级陶瓷非遗项目上,江西省远远领先与其它省份。江西是古代重要的陶瓷生产大省,这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其地理环境依山傍水、地势非常适合修建龙窑,制瓷原料丰富、燃料充足。其著名窑口有洪州窑、吉州窑、赣州窑、景德镇窑等,这些窑口制瓷时间跨度较大,影响的范围较广,有非常大的非遗潜力。
国家级陶瓷非遗项目主要分布在东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明显地相对稀少,这与我国陶瓷发展的脉络较为相符。各省级陶瓷非遗项目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与此同时,两大流域外的地域特性和民族特性强的项目也被选入。
目前,各省市申报各级陶瓷类非遗项目的热度持续上升,说明陶瓷类非遗的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大部分主要集中在以古窑址为基础的层次上,以烧造技术为重心的尚且不多。
图2 各省省级陶瓷类非遗项目Fig.2 Provincial ceram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1.4 我国陶瓷非遗项目利用现状
以窑址遗址为中心的展示和旅游业,绝大部分是破坏性的利用,这就失去了陶瓷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各省市博物馆(院)都是以当地历史和产业为主线进行展示,该地区的非遗项目相关内容仅仅是点缀,并不能看到全貌;很多省市级非遗项目设立非常草率,只凭当地有古窑址,不研究该窑址烧造的历史作用和文化价值就盲目立项;许多陶瓷非遗传承人只是学会了一点点传统技艺,对本传承项目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不利于陶瓷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非遗项目重叠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古窑址既是当地文物保护单位,又是非遗项目,这样往往造成资源分布不均匀;目前,多以综合城市景观为展示形式的陶瓷类非遗项目,仅有湖南长沙铜官窑考古遗址公园和景德镇御窑考古遗址公园(仍在持续建设中),其可观收益还有待研究。
图3 湖南长沙铜官窑考古遗址公园、景德镇御窑考古遗址公园Fig.3 Hunan Changsha Tongguan kiln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and Jingdezhen royal kiln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1.5 依附遗产的额外“封都”
从2003 年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等先后授予了多地瓷都称号,共达近20余个。据报道:因故取消唐山“北方瓷都”的封号一段时间,后来经过复审评审会继续同意唐山使用“北方瓷都”的称号。协会组织复审专家组也对潮州开展封号复审工作,这是2004 年以来对封号的首次复审工作。
中国自古以来的“都”都是建起来的,而不是“封”的;这种依附于遗产的额外“封都”的做法,对提高遗产的现实利用价值往往是无实际意义的。
2 我国陶瓷工业遗产的现状
2.1 已立项的陶瓷工业遗产项目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于2018年颁布,在这次公布的工业遗产项目中陶瓷业项目比例少,仅有唐山磁厂、北京798 艺术博览区以及景德镇陶溪川陶瓷工业遗产博览区被载入名录。第二批次于2019 年4 月12 日公布,在这次名录中未出现陶瓷类遗产项目。第三批次于2019年11 月18 日—11 月28 日公布,在这次公布的遗产项目中有北京珐琅厂、明清御窑厂、景德镇国营为民瓷厂和吉州窑遗址被载入名录。
第二批名录于2019 年颁布,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相比较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其认定范围更广甚至是跨区域、所选项目质量更高、此次更加注重经济价值,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同步发展。但是,在第二批名录中并未出现陶瓷类工业遗产。所以,陶瓷工业遗产在整个遗产保护甚至在文物保护体系中都处于薄弱环节,加强陶瓷类工业遗产的综合保护非常必要。随着第三批次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公布,北京珐琅厂、景德镇明清御窑厂、景德镇国营为民瓷厂、吉州窑遗址四处陶瓷类遗址出现在名录中。在第三批工业遗产名录中,陶瓷类非遗项目比例明显增加,说明对陶瓷类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表1 第一批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单位中的陶瓷类项目Tab.1 Ceramic projects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units
表2 第三批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单位中的陶瓷类项目Tab.2 The third batch of ceramic projects in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unit
陶瓷类工业遗产包括工业厂房和车间、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同时也涉及由此衍生的工业文化。如何将这些带有活的城市基因进一步传承下去,值得探索。
2.2 主要陶瓷工业遗产项目的遗存
图4 北京718 联合厂遗存Fig.4 Remains of Beijing 718 United Factory
北京七九八艺术区虽然保存了原718 联合厂的外貌,但原有的陶瓷生产设施以及文献资料荡然无存,这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宗旨不符。遗产保护不仅要保护建筑物的外观构造,而且还要保护生产工具以及手稿等,它们构成陶瓷工业遗产活的有机体。
景德镇宇宙瓷厂作为景德镇工业化的历史见证,在瓷厂中具有典型意义。在现代改造的过程中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保留宇宙瓷厂整体的空间格局和原来的厂房设计特征以及窑炉遗存。主要的工业遗存被完整的保留下来[6],并建立陶溪川博物馆,这符合工业遗产保护的宗旨。
图5 唐山磁厂遗存Fig.5 Remains of Tangshan Magnetic Factory
图6 景德镇宇宙瓷厂遗存Fig.6 Remains of Jingdezhen Universe Porcelain Factory
3 陶瓷工业遗产项目的几点思考
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又译为“工业革命”,指现代历史中从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转变为以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经济过程。这一过程是18 世纪在英国开始的,又从英国传播到世界各地[7]。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生产慢慢代替了手工业生产,陶瓷业也有传统的手工技艺向机器大生产转变。在这过程中出现大量的陶瓷工业遗产,而中国陶瓷业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陶瓷遗产本身具有极其丰富的产业内涵和特殊性。若仅进行简单的梳理,难以展示陶瓷类遗产的独特性质和内涵。
3.1 中国陶瓷工业化源头
以工业化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经济过程早在中国明代晚期已经出现。所谓工业化生产即是单元化生产,徐文在20 世纪50 年代对工业化的研究就指出:早在17 世纪中期的明末,景德镇制瓷业民窑作坊里,萌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8]。
图7 清初景德镇陶瓷产业链Fig.7 Jingdezhen ceramic industry chain in early Qing dynasty
图8 手工业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的对比Fig.8 Comparison of handicraft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手工业和工业化二者的本质区别仅是采用不同的动力和不同材质的设备吗?施压排液早在做豆腐、榨油中就应用!有必要全面理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叙述:“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目,尚不能尽也。”[9]这可能是明代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并非严格的72 道工序,它仅仅是表明陶瓷生产是按单元生产过程。传统陶瓷业生产与现代陶瓷工业生产的区别有几点,一动力:包括人力、水力、畜力与电力的区别;二燃料:植物或少许煤(北方宋代起)与化石燃料以及电力能源的区别。三智力:经验与科学技术(或曰:体系化的经验)。目前,景德镇社会流传:李约瑟有言“景德镇是世界最早的工业城市”。如果此话属实的话,那“工业化”的时间及其内涵是否该重新定义了?
3.2 陶瓷工业均引进消化企业
1914 年,唐山启新磁厂成立,聘请德国人汉斯父子先后主持。1923 年从德国引进了泥浆泵、陶瓷球磨机、电磁压机、磁选机等先进的陶瓷机械设备,并采用西方的销售理念和管理模式,开创了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的先河。直到二战以后,启新磁厂才由中国人自己管理。
798 厂是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向中国技术转移151 项目之一。引进东德技术建立的生产氧化镁坩埚和磁性材料(所谓白瓷与黑瓷)的企业,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作出过重大贡献。
景德镇宇宙瓷厂,似乎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最早的日用陶瓷工厂[10],其实也是引进消化的结果。因为苏联向中国技术转移151 项目中的景德镇瓷厂(该厂址为现昌河汽车工业公司),是由捷克提供的设备以及捷克专家设计完成。从1954 年启动生产,到1960 年捷克专家撤走,后由轻工部接管,组织全国专家续建。1966 年生产,1968 年倒闭。
1950—1952 年,景德镇陶瓷参加莫斯科等展览,均没获得预想效果;1953 年,景德镇市委书记赵渊带领本市代表团访问东欧,看到未曾见过的陶瓷机械生产。于是,制作国庆5 周年宴会用瓷(俗称建国瓷)之际,于1954 年启建“建国瓷厂一分厂”。后仿照景德镇瓷厂经验,由江西省自行设计,采用国产仿制设备。1958 年,更名为“景德镇宇宙瓷厂”。成型车间为锯齿形厂房,与传统陶瓷工厂有较大区别。
图9 宇宙瓷厂锯齿形成型车间Fig.9 Universe Porcelain Factory sawtooth forming workshop
3.3 景德镇陶瓷企业改制问题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景德镇制瓷业大规模的开始工业化。首先在原有小作坊的基础上经过重组,建立了十余家大型陶瓷生产企业,人们习惯称作“十大瓷厂”。此后顺应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景德镇陶瓷业较为快速的恢复和发展,生产了一批精美的产品。但是,这批企业严重脱离市场,原材料由原料总厂统一供应,生产计划系陶瓷公司布置,销售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其实际是将全市陶瓷企业沿用明清御窑的管理模式,以致于在后来市场化改革之后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20 世纪90 年代,景德镇市投入巨资试图采取措施来应对危机。后期,实行瓷业“改制”,其指导思想:陶瓷业以手工生产为主,划小企业核算单位,实施分段承包,重新将形成规模的陶瓷工业拆分为中小作坊模式。这似乎恢复到明代万历至清代早期的民窑放任时代。
“十大瓷厂”似乎是陶瓷工业化的必然结果[11],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实行计划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缺乏深刻理解,陶瓷工业化进程也是在逐步探索。这个过程被仓促进行的经济转型打断,由此延伸出一系列影响。因此,我们在对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保护的同时,须综合考虑生产关系与市场经济的作用,才能形成较为完整和准确的认知。
3.4 陶瓷业的引进与消化
留学日本的张浩于1906 年回国。1910 年创办江西瓷业公司旗下的中国陶业学堂[12,13]。该学堂历经艰难的发展,成为今天的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大学。1949 年前,该校长期聘用留日学者执教,并引进石膏模具成型、吹釉技术和西洋绘瓷技术,均未成功;而仿制日式机械辘轳、方型煤窑,却成效甚微[14]。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一度照搬前苏联的工业发展模式,引进东欧陶瓷生产技术,在诸多专家指导下拟建的景德镇瓷厂未能成功。20 世纪60—80 年代,景德镇陶瓷技术历经一系列变革。在这期间,景德镇陶瓷工人也有诸多创新:发明了橡胶吸坯器,实现了连续快速装坯;伞式玲珑碗打孔机,实现了玲珑碗连续生产等。这些改革与成果,在展示景德镇陶瓷工业化时需突出强调。
在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后,特别是90 年代初,气体燃料在景德镇推广,引进英国燃气梭式窑和意大利压砖机,后来被推广至全国各陶瓷企业。此时,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大批毕业生涌入佛山,参与到当时大量引进德国、意大利先进的建筑陶瓷生产设备工作中,对佛山原有的陶瓷生产体系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将佛山陶瓷企业快速跃居全国陶瓷业的标兵。反差巨大的是同时代景德镇引进德国技术建设的“4369”陶瓷样板工程。虽说该样板现今仍持续生产,但“样板”仅仅是悬置高阁,丝毫未能得到消化和推广[15]。
对比景德镇和佛山的引进消化过程及效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考:工业化进程中,引进对象的先进性和用市场经济引导性,这是消化推广能否成功的决定性问题。
4 结论
(1)我国陶瓷业发展历史悠久,陶瓷文化遗产丰富,但是陶瓷非遗项目在申报、保护、利用、传承以及展示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但是近年来各省市以古窑址遗址申报各级非遗项目的热度持续上升,说明陶瓷类非遗的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部分主要集中在以古窑址遗址为基础的层次上,以烧造技术为重心的尚且不多。
(2)根据三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可知,第一批唐山磁厂、北京798 艺术博览区以及景德镇陶溪川陶瓷工业遗产博览区被载入名录和第三批北京珐琅厂、明清御窑厂、景德镇国营为民瓷,仅仅7 个陶瓷类项目,在整个工业遗产项目中陶瓷业遗产占据比例少。而我国陶瓷业遗产内容相当丰富,整理和开发的价值高,不能只注重入选、老厂区的商业化利用,而忽略保护和研究利用。
(3)我国陶瓷工业均是引进消化企业,从设备、技术以及管理上均是采用国外模式;对比景德镇和佛山的引进消化过程及效果可以得出:在工业化进程中,引进对象的先进性和用市场经济引导性是消化推广能否成功的决定性问题。
(4)我国陶瓷业由手工业向工业化的转型历经漫长,20 世纪中期快速进入严格计划经济,不久后又突发性向市场经济转型,其代价巨大的。以此为借鉴,是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重大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