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铜红釉技术发展历程探索

2021-04-05刘君义汪常明

中国陶瓷工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钧窑釉瓷釉面

刘君义,汪常明

(广西民族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0)

1 铜红釉及其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铜红釉是以含铜物质为着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的红色陶瓷釉。理论上讲,以氧化铜做发色剂,在还原焰中煅烧,就能得到鲜艳的红色,这就是铜红釉。

我国制瓷史上,铜红釉是在烧制铜绿釉时偶然发现的。烧成原理均是施以铜做着色剂的氧化铜石灰釉。区别则在于烧成气氛的不同,还原气氛中呈红色,而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

铜红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釉料配方、烧成温度、窑内气氛、着色剂CuO 与还原剂SnO2含量四个方面。铜红釉色的主要呈色原理是大量的二价铜在还原过程中变成一价铜。氧化铜是黑色,变成氧化亚铜或铜原子就成了红色。

烧成制度对铜红釉的影响: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釉料效果最好,烧成温度过低,釉料不能完全熔融,釉面会出现黑色颗粒;烧成温度过高则会过烧,使釉料损坏[1]。在合理的气氛条件下,氧化铜可以发生还原反应而生成足够的一价铜,呈现出美丽的红色。

工艺因素对铜红釉的影响:铜红釉釉层较厚,因此相对于浸釉,使用喷釉的方式可以在坯体表面施加较厚的釉层,将釉浆的相对密度略微提高,从而获得较好的釉面效果;恰到好处的球磨时间可以得到最好的釉面效果。若球磨时间过短,则细度不够,烧成后表面粗糙。而球磨时间过长,釉料磨得太细,容易引起缩釉缺陷。适当的釉层厚度,使坯、釉的热膨胀系数差异相接近,中间层相对厚度增加,有利于坯釉之间的结合[1]。

配方组成对铜红釉的影响:影响铜红釉呈色与釉面效果的主要因素如硅钙比、硅铝比、铜锡比等。当硅钙比升高会使釉色从紫蓝色向红色调变化,达到合适的比例呈均匀的深红色;而继续升高则会导致析晶,釉面出现针孔缺陷,甚至泛黄色。硅铝比则能够控制红色的深浅以及裂纹细密;铜锡比更能够控制釉面的呈色效果。比例低,铜量太少,不能呈现红色。当铜锡比过高,铜量太多釉面会呈现不均匀的黑色[2]。

2 中国铜红釉技术的发展

2.1 长沙窑铜红釉

东汉时期,中国浙江上虞越窑青釉瓷的烧制成功,不仅使世界上从此有了瓷器,而且创造了以Fe2O3为着色剂的青釉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釉还是彩绘,铁都是主要的着色剂,这种状况直到唐代长沙官窑发明了利用铜使釉着成红色的铜红釉才得以改变[3]。

1983 年,长沙窑蓝岸嘴T3 第三层出土的271件瓷器中,有“窑变红釉器2 件”。由其中一件已经修复的短流翻口执壶上,可以看到长沙窑已具备较高水平的铜红釉烧造工艺。整件器皿施釉均匀,色泽深红而略带紫色[4]。这表明长沙窑已由偶然、局部的使用铜红,发展到基本了解规律,将铜红作为釉使用的阶段,开创了高温铜红釉使用的先河。据测定,长沙窑的烧成温度在1100—1200 ℃之间[5],低于元代景德镇创新的铜红釉新品种,并且长沙窑瓷器所使用的原料中含70 %左右的氧化硅,属于富氧化硅原料[6],导致了长沙窑铜红釉发色深沉,多暗淡。

2.2 钧窑铜红釉

宋代钧窑传承了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钧窑瓷器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总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它创造性地添加了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制出窑变铜红釉[7]。钧窑并非是纯一的铜红釉,而是一种独特的乳浊釉,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这是因为钧釉瓷在化学组成上属于高硅低铝瓷,同时还含有很多微量元素成分。釉中含量较低的Al2O3和一定数量的P2O5是引起钧釉分相的内因,铝磷比与硅铝比是控制钧釉分相发生,同时也是控制窑变与乳浊效果的关键因素。并且钧瓷的烧成温度高(1270—1280 ℃),升温和冷却速度较为缓慢,这有利于冷却时发生的液——液分相的进行,但这也导致了产品烧成时间长,烧成控制难度大。因此,用同一种釉料配方,烧出的成品差别也会很大,故有“窑变无双”“进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8]。它对后世的海棠红、宝石红、祭红、桃花片等红色釉有巨大的影响。钧瓷还有一种“蚯蚓走泥纹”的窑变流纹,形成了钧窑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钧瓷铜红彩的着色方法可分为三类:一是在天蓝色乳光釉上以含铜薄釉浆涂刷、描画或点着;二是在釉料中加入足够的铜色剂,施于器胎上,达到相当的厚度;三是在较厚的红釉上施以薄层的天蓝乳光钧釉[9]。不同的工艺手法使钧瓷铜红釉与铜红彩产生不同的呈色效果。钧窑铜红釉和铜红彩的创新表明了当时人们对铜元素在不同气氛下的呈色机理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操作以达到期望的呈色效果。

2.3 景德镇铜红釉

由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条件,元世祖忽必烈在珠山设浮梁瓷局,负责为皇家监造御用瓷。拥有了优秀的工匠加上景德镇优质的瓷土资源,元代景德镇创新了一种铜红釉新品种。它是在已有的影青釉基础上加入适量的含铜物质烧制成功的一种红釉[9]。其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拥有纯净、稳定的朱红色,时至今日也让人叹为观止。

明代以后,各大窑场日趋衰落,逐渐停烧,各地的制瓷工匠和艺人都云集景德镇,造成景德镇“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局面。明代以来,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公元1369 年,朱元璋将浮梁瓷局改建为御器厂,清康熙年间又改称为御窑厂,直到公元1911 年止。在632 年间,景德镇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的资金,其中身负特殊技艺和带有祖传秘方的艺人,对景德镇色釉的发展影响更大。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烧制的铜红釉有了巨大发展。为满足皇帝祭祀天神的需要,景德镇的窑工们创造出了“鲜红”色的瓷器品种。釉的红色十分纯正鲜艳,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由于这种鲜红色的釉像红宝石,有人称它为宝石红。在景德镇有这样一个故事:明代皇帝诏令烧制鲜红釉,但是屡烧不成,许多窑工被投入牢房。一位窑工的女儿听闻后,以身殉窑,抗议官员的暴行。然而两天后窑门开启时,竟发现红器烧制成功。人们说是窑工女儿的壮举感动了天神。所以,这种鲜红釉也被称为祭红。

铜红釉难烧,烧制过程中对烧成气氛、温度等工艺参数要求很高。古代景德镇红釉出窑的成品率在10 %左右,而目前法国人在实验室仿制中国古代铜红釉的成品率也只有30 %[10]。由于铜红釉要达到纯正“鲜红”标准极为困难,而红色本身又是民间禁用颜色,烧制铜红釉的技术也日渐生疏。嘉靖时期,甚至改烧低温铁红——矾红来代替高温铜红釉瓷。据浮梁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六年二月内,江西布政司呈称,鲜红卓器,拘获高匠,重悬赏格,烧造未成,欲照嘉靖九年日坛赤色器皿改造矾红。”[11]可见明中期以后,烧制高质量铜红釉的技术逐渐失传,并且由明清两代祭红釉样品的化学组成可以发现,虽然都在各自的平均值上下摆动,反映出了各自的连续性。但是,明清两代相比,其硅铝比值、碱和碱土助熔剂总量都有其时代特征,且从明代的石灰-碱性釉系统以突变的方式转变为清代的石灰为主的釉系统;两个时代的祭红釉瓷器的釉式和胎式分布也处于相隔甚远两个区域内。这也可以推断出明代的原料配方、工艺流程在明清之间有所流失,清代生产的铜红釉很有可能是工匠们自己研制出来的[12]。

清康熙时期,铜红釉的烧制技艺得以恢复,烧制出郎红釉。郎红,即郞窑红,完全按照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红釉来制作的,即追求红宝石般艳丽温润的格调。于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务时所烧。郞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流动性极大,高温流动导致其口沿釉薄而呈白色。通体釉面除开大片裂纹外,还有许多不规则的细小牛毛纹显现,流釉部分恰到好处地中止在底足周围,这些都形成了郞窑红独特的风格特征[13]。但有学者认为,清代由于废除了“匠籍”制,实行“官搭民烧”制度,民窑的制瓷工艺得到飞速发展。在探索红釉的烧制工艺期间,一些未知因素定会造成这样那样的缺陷。与明代红釉和康熙晚期出现的清祭红釉相比,“郞窑红”出现的开片、颜色深浅不一等缺陷,这种现象正是探索期间出现的问题。因此,清代首先出现的红釉瓷“郞窑红”实际上是民间仿古户的试烧产品,红釉瓷很有可能是由民窑首先烧制成功的[3]。

真正对明代铜红釉仿制成功的是康熙晚期出现的祭红釉。虽然产量不大,但康熙铜红釉瓷器的复烧成功,把失传几百年的铜红釉瓷器再次推上一个台阶,引领了接下来雍乾以及晚清红釉的时代。如果没有康熙晚期的铜红釉复烧,铜红釉瓷器也许就在明永宣时期划上了句号。雍正、乾隆时期,祭红釉质量更精,产量更大,但釉色却始终比不上明代祭红釉。这是因为若要产生足够的Cu+来获得高质量的祭红釉彩,除了有严格的煅烧工艺外,还需要有相应的变价和助熔元素的存在。一定量的Fe2O3,有可能形成FeO 而成为釉质内部的还原剂,有利于Cu+的形成。明代祭红釉样品Fe2O3含量在(0.65—0.67) %之间;而清代样品中的Fe2O3含量在(1.1—1.4) %之间[12]。Fe2O3本身又是着色剂,其过高的含量可能导致釉面的色泽更加暗淡。

除郎红釉和祭红釉之外,清代还创烧了一种名为“豇豆红”的铜红釉。它色调淡雅,红釉中往往局部呈现因烧制气氛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应用无损的荧光分析技术对“豇豆红”“祭红釉”“郞窑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豇豆红”包括红釉及苔点绿中铜含量远高于另两种单色铜红釉[14]。“豇豆红”又因其色调淡雅迷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又因其浅红娇艳如同小孩的脸蛋,如三月桃花,也被人们称为“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乾隆时期在仿钧釉的基础上,新创了红釉品种——钧红,红而且浓、滋润均匀、华而不俗,釉层中有细小的龟裂纹理。

2.4 广西铜红釉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长江以北落入金人统治,宋钧官窑自然停烧。但制瓷工匠们在战火中亡命他乡,将制钧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烧制技术仍得以延续,广西就是受其影响的地区之一[15]。

永福窑田岭窑与容县城关窑分别以烧制青瓷与青白釉为主,但都兼烧以铜为着色剂的青绿釉和红釉瓷。我国的绿釉出现于汉代,到宋代开始普遍流行,但不同于其他窑口二次烧成的低温绿釉瓷。广西容县城关窑和永福县窑田岭窑都是一次烧成的高温绿釉[15]。

容县城关窑和永福窑田岭窑出土的红釉器中,样品多为碎片,仅在永福窑田岭窑中出现了较完整的铜红釉器。容县城关窑和永福窑田岭窑发现的铜红器大多为碎片,并且文献资料都没有记载,这种技术并没有传播开。因此,铜红釉这种釉色也许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喜好。它的出现,极有可能是生产绿釉的过程中由于局部出现还原气氛而出现的偶然现象,而窑工将这种意外得到的红色当作不祥之物而有意破坏导致。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广西铜红釉的出现可能带有较大的偶然性[16]。并且在永福窑田岭窑中除了绿釉和红釉外,部分黄釉、青灰釉等也含有铜,也能够佐证永福窑的高温铜着色釉的工艺不成熟,导致不同颜色的色釉产生。永福窑田岭窑出土的红釉器釉面色泽鲜红、暗淡、深浅不一,其原因跟该窑其他含铜色釉碎片一样,是在烧制绿釉的过程中偶然出现[17]。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钧瓷虽能够烧制以窑变色著称天下铜红斑釉,但未能烧出全红的铜红釉。而永福窑田岭窑出土的较完整的铜红釉器物和容县文物陈列馆中发色艳丽的红釉瓷片藏品可以看出,当时已具有一种成熟的红釉烧制工艺[18,19]。

2.5 石湾窑铜红釉

广东石湾窑制陶业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宋代已出现大规模的窑场。明清时代,虽然景德镇制瓷业一枝独秀,但石湾窑凭借着仿钧釉色开始在中国陶瓷史中崭露头角[20]。可是石湾窑并不是一昧的仿钧,而是在钧窑瓷的基础上仿中有创。北宋钧窑创造了铜红釉窑变技术。明代开始石湾窑在此基础上对釉色、造型、题材有所发展和创新,注重色彩与器物特征、人物性格的配合,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如人物塑像达摩全身施厚重的红釉。一方面表现他为令人敬重的佛祖;另一方面表达他坚韧不拔的性格[21]。

2.6 近现代红釉

乾隆以后,粉彩在中国社会上流行起来,难以烧制的铜红釉逐渐退出舞台。直至晚清、民国时期,因国门大开,西人很喜爱铜红釉瓷器,各大窑口才开始重新大规模仿制红色的古瓷器。但是与宋、元、明、清康乾时期相比,差距甚远。仿郞窑红和仿钧窑红更是惨不忍睹[22]。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制瓷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铜红釉苛刻的烧成制度在今日利用现代控制技术的手段也已不是难题,更是仿中有创。1998 年,创新的“中国红”瓷器,已经不是铜作呈色剂,而用稀有金属钽为呈色剂。不同于传统的铜红,它呈现的是与国旗同一种颜色的大红色[22,23]。如今,虽说仿制古代名瓷已不是什么难事,但古瓷上岁月沧桑的痕迹、工艺烧成的缺陷、书画技巧的精湛,却是现代仿古瓷望尘莫及的高度。

3 结 语

由于铜在高温环境下很难控制,产品烧制时的气氛、温度稍有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色泽与釉面效果的变化。因此,在中国古代瓷器中,铜红釉的种类不可谓不繁复。如今为了方便区分,传统高温铜红釉常被分为五类:钧红、祭红、郞窑红、豇豆红、石湾红。

从考古资料看,我国唐代就已开始利用铜来烧制瓷器,但是当时对工艺的掌握并不精细。因此,成品极少,并且发色暗淡;宋代河南禹县钧窑开始大量烧制铜红斑钧釉瓷;元末明初,景德镇才烧制出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其纯正、稳定的红釉色至今让人叹为观止。其中,以明永宣时期为满足祭祀用的祭红(又称鲜红,宝石红,霁红)最为著名。

清康熙时期,创烧的郞窑红与祭红釉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釉面开片,并且釉色也更为鲜艳。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流淌,所以口沿处往往露出白胎,底部流釉凝聚。为了流釉不过足,工匠会对其进行打磨修整,为的是将留下来的釉磨去,修整出底足,俗称“洗脚”。

康熙晚期,开始烧制的豇豆红与祭红一样,釉也要求不流不裂。与祭红相比,豇豆红的颜色更为淡雅,有些通体一色,有些则在红釉里自然浮现着大大小小的绿苔斑点。

钧红是乾隆时期新创的红釉品种,与郞窑红一样釉面开片,但为细片纹;都会流釉,但又不像郞窑那样大面积垂流。钧红的红色常被误认为是祭红,这可以从釉面特征加以区分。

广西地区铜红釉尽管没有文献记载,但永福窑田岭窑与容县城关窑出土的铜红釉器碎片与较为完整的铜红釉器可以证明,在广西地区曾经拥有烧制铜红釉的技术。

石湾窑红釉与钧红虽说都是仿钧釉,但是石湾红烧成温度要略低一些,并且胎中掺和了陶土,红釉的光泽比较下更低,很容易与景德镇的红釉区分开。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高温铜红釉从唐代到明初为发展阶段,技术不断地改进;明永宣时期为成熟阶段,成功烧制出“鲜红”色的铜红釉;清康乾时期是最为辉煌的阶段,烧制难度最大的郞窑红与豇豆红相继问世,产品也十分丰富,我国铜红釉陶瓷科学和技术的辉煌成就达到历史的高峰。

猜你喜欢

钧窑釉瓷釉面
陶瓷玩具
写意泥性·黄河印迹·钧窑瓷板
孔家钧窑 国礼精品钧瓷作品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一种高温镁质无光釉的研制*
工艺参数对日用陶瓷镁质无光白釉的影响
镁质无光白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