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兰花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1-03-08陈小中王筠竹陈跃孙崇波
陈小中,王筠竹,陈跃,孙崇波*
(1.浙江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中心,浙江 杭州 21002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园艺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我国传统栽培的兰花主要为兰科兰属地生植物[1],也称中国兰花,简称国兰,外国人则称其为东方兰,日本人称其为东洋兰[2]。兰花与梅、竹、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历来被国人看作高洁、典雅的象征,具有极高的观赏、经济和文化价值[3]。兰文化自然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1月,兰花被命名为浙江省的省花。为更好地推动浙江省兰花产业发展,提高省花知名度,扩大浙江省兰苑的影响力,浙江多个部门通过创刊杂志宣传、举办兰展活动、强化兰苑建设、规范技术标准等,取得较好成效[4]。但与产业化发展较好的省份相比,浙江兰花产业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更好地促进浙江兰花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还需社会各界进一步的关注、重视和支持。
1 产业现状
1.1 栽培历史悠久
史料显示,浙江拥有深厚的兰文化底蕴,是我国兰花栽培历史最悠久的省份。以余姚河姆渡出土文物上有兰花图饰推算,国人关注和欣赏兰花至少已有7 000 a的历史;以东汉《越绝书》记载“勾践种兰渚山”计算,兰花在绍兴地区已有2 500 a的栽培历史。长期以来,浙江人上山采兰、下山种兰、写兰、画兰、咏兰等故事一直没有停息过。如绍兴的兰亭及兰亭集序、徐渭画兰、鲁迅养兰等故事[5],兰溪的溪以兰名、邑以溪名[6],越剧中的兰花指等,这些都展示了中国兰文化的烙印,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描写兰花的专著,大部分也出自浙江艺兰名家之手。据丁永康[7]《中国兰花小百科》考证,清代以春兰和蕙兰为主的兰谱共有32部,其中浙江艺兰名家编著的十有七八,如《名种册》《兰花栽法》《艺兰记》《兰蕙同心录》《兰蕙小史》等。1962年,周总理于杭州将一盆浙江产的春兰‘环球荷鼎’赠送给日本友人松村谦三,30 a后,其儿子又将该花的后代,回赠给绍兴市兰花协会会长,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交流的佳话。
1.2 种质资源丰富
浙江是春兰(C.goeringii)、蕙兰(C.faberi)的主要产区,浙南是寒兰(C.kanran)、建兰(C.ensifolium)的主要产区,境内的括苍山、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天目山、雁荡山等都有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8]。
历史上的传统春兰蕙兰铭品,十有八九采于浙江山区。据赵令妹所[9]著的《中国养兰集成》考证,从清顺治元年(1644年)到1949年,我国选育并保存下来的春兰铭品有138个品种,其中浙江有120个品种,约占总数的87%;选育并保存下来的蕙兰铭品有81个,其中浙江有72个品种,约占总数的89%。由此可见,浙江兰花种质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春兰铭品也大部分是浙江下山的;省外下山的春兰、蕙兰、寒兰等铭品,浙江也基本都拥有。部分铭品见图1。
a—春兰宋梅,梅瓣花,清乾隆年间由绍兴宋锦旋选出,与万字、龙字、集圆合成春兰“四大天王”,并列于首位,亦是春兰“老八种”之首;b—春兰熊猫蕊蝶,春兰奇花;c—春兰老月佩,素心花;d—春兰大唐盛世,杂交科技草,春兰余蝴蝶为父本、莲瓣兰碧龙奇蝶为母本;e—蕙兰关顶,梅瓣,蕙兰“老八种”之一;f—春兰环球荷鼎,荷瓣色花,曾被当作国礼由周恩来总理送给日本友人。
1.3 科技投入加大
“十二五”以来,浙江省财政通过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育种专项、省花卉产业技术团队推广、三农六方科技协作等项目连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兰花资源利用,以及育种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研究工作。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对优异兰花种质资源的保护、繁育推广和开发利用工作。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和资助下,浙江省农科院启动了浙江省兰花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规划和论证,现已得到2020年浙江省财政专项资金资助并进行建设,以收集、保护和利用浙江省优异兰花种质资源。省农科院有一支专业研究兰花的科研团队,近10 a来,在中国兰花种质资源收集、保育、利用和繁育种等方面做了扎实的工作[10],每年持续有新品种育成,并制定了省级地方标准《春兰生产技术规范》,解决了以往春兰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品质低、成品苗病虫害防控难、开花率较低、盆花品质不高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浙江省对兰花基础及应用性研究的重视,极大推进了浙江省中国兰花产业的发展步伐。
1.4 产业初具规模
浙江民间一直有不少兰花爱好者,只是随着历史变迁而有所增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兰花产业得到恢复与发展,养兰队伍迅速扩大,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全省11市所有县(市、区)都有兰花从业人员分布,家庭养兰、兰苑植兰、企业育兰的模式逐渐发展壮大。其中,杭州、绍兴、衢州、宁波、台州、嘉兴、湖州等地尤为发达[11]。2016年湖州的浙江凤羽兰博园,一期建设占地面积2.2 hm2,打造出集生态种植、休闲旅游、行业教学、兰友交流为一体的综合型农旅项目等;2017年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被列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计划到2020年底建成千亩高标准兰苑;2018年建德兰花产业示范园建成挂牌,拥有21个超过5 000 m2智能化玻璃温室,13家兰花经营大户入园经营,是集兰花种植、交流交易、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园区。据2019年全省兰花协会系统的不完全统计,兰花专业经营主体有2 000多个,专业从业人员6 000多人,拥有超过100万m2的栽培设施和几十亿元的品种资源资产,年均营业额上亿元。
1.5 协会组织健全
1951年,杭州花圃兰室恢复重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个政府投资建设的兰室。1983年,绍兴市兰花协会率先成立,为全国地级市第一家,次年绍兴市人大通过立法将兰花确定为市花[5];1988年兰溪市兰花协会成立,1989年绍兴县兰花协会成立,1990年余姚市兰花协会成立,1992年临海市兰花协会成立,1996年浙江省花卉协会兰花分会成立,2016年3月浙江省兰花协会升格为省一级协会。目前,全省11个地级市和60多个县(市、区)都成立了兰花协会或兰花学会,或者是花卉协会兰花分会等。在浙江省具有健全、独立、系统的兰花协会组织,这在所有花卉中是绝无仅有的。兰花协会虽然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对兰花产业的发展却起到了协调、指导、交流、服务等作用,受到兰花从业者的普遍欢迎。各级兰花协会通过举办、承办兰博会等活动,对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科普宣传、规范市场交易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2 主要问题
2.1 野生资源渐枯竭
改革开放后,随着兰花产业的大发展,上品的兰花被推向高价,鼓动了大量人员上山挖掘兰花。成批下山的兰花被挑选后,其余的普通兰花被大量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几十年下来,不少地区的野生兰花已经很难找得到。目前,野生蕙兰资源已经很少,野生春兰资源只有在少量几座山高险峻的地方还有,寒兰在瓯江流域还有一些。现在,浙江兰花从业人员主要是通过收购湖北、云南、贵州等地的野生兰花资源,来扩大新品种的种类和规模。
2.2 销售途径不畅通
兰花交易市场历来就分为两个,一个是兰友间的品种收集市场,与古玩市场有些相似;一个是大众消费市场,与其他花卉消费类似。2010年前,浙江养兰人所种养的精品、新品兰花,主要是进入品种收集市场进行交易,其特点主要是兰友间的交易,是优质兰花品种的种质资源交易,不进入大众消费市场。兰价高时,这个市场很活跃;兰价低时,这个市场就会低迷。
由于产业化程度较低、兰价偏高,以及病害严重、难以养护等原因,造成兰花的大众消费市场一直较弱[12]。除山区附近的居民自己上山挖掘后在家种植和少量市民偶尔购买种植欣赏之外,大量兰花进入品种收集市场,被兰友收购、收藏,大众消费普及面较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兰花铭品价格大幅度走低,杂交兰、组培兰逐步推出。近年来,兰花正走入寻常百姓之家。但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在一般的花卉市场还是很难看到兰花销售,即使有销售也不如洋兰等交易频繁、成交量大。据市场调查,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的兰花交易量与交易额均不足整个兰花市场的10%。目前,进入浙江大众消费市场的兰花主要有四部分组成:一是从广东、福建批发来的墨兰、建兰;二是浙江本地下山的普通的春兰、蕙兰和寒兰;三是价格相对低廉的传统铭品;四是近年来省内外发展起来的杂交兰、组培兰花等。今后两个市场还将长期存在,由于两者的互不兼容,制约了整个兰花产业的发展。兰友间的品种收集市场以追求新、奇、特、稀为目标,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始终在小圈子里转,压制了向普通百姓的延伸、推广。由于兰花喜欢湿润阴凉的环境,现代家居环境造成兰花较难种植,而业界人士又很少做普及推广,因此,制约了更多人能认识兰花、栽培兰花和欣赏兰花。
2.3 产业优势不突出
浙江虽是主要产兰区,养兰历史悠久,但兰花产业发展优势并不突出。广东、福建、云南和海南等省的兰花产业发展已明显优于浙江省[13-15]。广东省翁源县不产兰花,短短20 a从无到有,通过引进台湾兰友的技术与资金,已经拥有近700 hm2的种植面积和200多家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涉兰企业的发展格局。福建省南靖县是墨兰、建兰和寒兰的产区,有2 000 a的栽培历史,南靖兰花拥有集体商标地理标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商标。南靖县是国家级兰花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全县拥有兰花企业86家、专业合作社7家、种植户2 800多户,种植面积300 hm2,年产值14.5亿元,年销售额达10亿元,并有兰花专业网络销售队伍200多支、网上兰铺2 500多家,日均外销兰花1.5万件,仅2019年全年网络销售总额就达20亿元[14]。
在发展初期,浙江为全国兰花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发挥过良好作用,但因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仍存在“低、小、散”等特点,尤其是面临产业化的转型升级,暴露出来诸多弊端。一是追求品种数量,局限于兰界圈内交流,制约了兰苑的规模发展;二是交易不透明,限于内部交易,影响了更多工商资本的介入,从而制约外部资金对兰花产业的投入;三是企业规模不够大,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品种选择的盲目性,投资失败时有发生,影响了资本的积累和发展,从而影响规模扩大与产业化发展。据调查,目前只有1/3的兰苑还能继续保持调整与发展,1/3的兰苑只能维持现状、保持观望,剩下1/3的兰苑难以坚持,缩减规模或退出;四是兰友年龄普遍偏大,思想相对保守,求稳心重,造成不敢大胆扩大规模和图新求变,在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上动能不大。
3 对策
3.1 加强产业规划和布局
尽早编制国兰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将发展国兰产业提升到浙江省“大花园”、“生态文明”规划建设的战略高度,开展以国兰产业为核心,融文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一体,深度交融的新业态,让乡村变美,让兰农受益。
3.2 规范野生资源保护与利用力度
兰花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优势的花卉,利用得好是个宝,不利用就是一棵草[16]。如何保护、恢复和利用野生兰花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合理保护和利用兰花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尽快通过浙江省野生兰花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立法,结合封山育林、自然资源区、景区等建设,建立兰花的禁采区、恢复区、限采区等,同时也助推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高度。(2)增加资金投入或设立专项资金,让专业研究团队从事资源保护、野生回归等工作,以恢复和增加兰花在自然界的种群数;同时,对遍及全省的国兰种质资源进行普查、收集、保育和创新利用,为国兰产业发展提供新品种源头创新,通过科技兰花来满足老百姓对兰花的消费需求,较少对野生资源的采挖。(3)加强管理,规范采集行为,允许对兰花保护、恢复有贡献的兰友,每年有限制采集少量野生兰花品种,既能避免大规模、无限制的采集,又能补充社会上对兰花产业发展的需求。
3.3 推进新品种认定与保护工作
春兰已于1999年被纳入我国农业部新品种权保护范畴之内,但在浙江省还未被纳入品种认定工作范围,从自然界中选育的或通过杂交育种培育的优良品种得不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已经在做兰花品种登录的有关工作,需要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现在我国生产的消费花卉品种中,绝大部分从国外引进,品种的知识产权不属于我国,大量的利润属于国外。兰花是我国具有独特优势的花卉品种,许多品种资源还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加快对现有兰花品种认定登记工作,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争取在今后竞争中保持浙江省有利的地位与优势。
3.4 加强协会组织引导与管理
规范各级兰花协会、学会等组织的建立和运行,促进发挥其组织、协调、服务、自律等功能,引导其更好地为兰花产业发展服务;支持各级兰花组织举办或承办兰博会、展销会、文化周等活动,规范兰花评奖,引导对兰花的科学鉴赏和合理消费;鼓励兰协、教育、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合作,举办各种类型的兰花文化周、摄影展、书法会、诗歌赛,大力弘扬兰文化,创导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5 加快推进产业壮大与发展
虽然浙江省兰花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与广东、福建、云南、台湾等省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浙江兰花大省、省花地位不相称。首先,希望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将兰花纳入花卉产业的重要发展内容,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通过扶持一些龙头企业,引导产业化发展;通过建立兰花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化发展;通过建立兰花观赏为主文旅项目,推动产业化发展;通过持续的科技投入,推进优质杂交品种培育应用,加速产业化发展。其次,可以考虑挖掘文化内涵,延长国兰产业链[14-15]。鼓励发展以国兰为载体的文化产业,建立一批国兰文化艺术馆和创意创新基地,深度挖掘浙江省国兰文化与社会价值;加大国兰文化普及教育和宣传力度,传承和弘扬浙江国兰文化。将国兰文化知识编入学前、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相关教材,树立普通民众对浙江省国兰文化的历史荣耀感。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国兰展、文化论坛、学术研讨等,加强对国兰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研究与运用,探索国兰与现代文明的高端接力。为消费者研发提供丰富的产品类别,提高国兰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让更多更响亮的国兰文化品牌走出浙江,影响中国和世界。
4 小结
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的背景下,随着浙江省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和大花园建设的推进,加速发展地方特色花卉在乡村美化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正确引导国民认识、了解、欣赏兰花,让兰花走进日常生活中,促其成为迎宾花、节日花、年宵花、敬师花和家庭常备花等[17],推动兰花文明消费、科学消费、常态化消费,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