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争鸣、实然与应然

2021-03-08杜生权周海林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杂家学者学报

杜生权,周海林

(福建江夏学院 学报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108)

“编辑学者化”并不是新近的提法,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可查证的关于“编辑学者化”的最早文本是湖北人民出版社胡光清发表于《编创之友》①1984年第2期的《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自此关于“编辑学者化”的争鸣就一直没有停息过。“编辑学者化”的争鸣主要来自于学术期刊界和出版界,这两个领域尤其是学术期刊界与学者的联系最为紧密。学术期刊编辑与学者之间经历了从同一走向分离的历史过程,而“编辑学者化”试图消弭分离后编辑与学者之间的“鸿沟”,使学术期刊编辑与学者再次走向融合。然而,“编辑学者化”的路径虽有助于编辑回归到学术共同体中,但在编辑已然是独立且不可或缺的职业的当下,编辑与学者的融合是否可行?又能否实现?编辑界的争鸣已不仅仅关乎编辑职业走向的问题,更关乎编辑与学者的身份认同问题。

一、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的争鸣

(一)“编辑学者化”的提出与深化

胡光清在《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一文中辩证批判了传统上倡导的编辑应“以杂为主,以专为辅”的观点,认为“杂”与“专”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已发生转变,应倡导“以专为主,以杂为辅”的编辑发展方向,并认为“编辑是专家是学者”。[1]胡光清明确指出,编辑的专业化并不是指在编辑出版方面的专业化,而是“在承担某一学科编辑工作的基础上,对这门学科中某一分支,有治学成为专家的企望”。可见,胡光清提出的编辑学者化,就是要让编辑努力成为学者,与学者身份重合,即回归到学者办刊。在此后30余年的争鸣讨论中,“编辑学者化”的倡导者除杨焕章等人之外与胡光清所持观点基本一致。在文章的最后,胡光清提出了编辑锻炼成为既有编辑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学者的4条路径:一是以一门专业知识为轴心,在专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二是主动更新知识,了解学术动态;三是以召开小型座谈会的形式,与作家学者研讨学问;四是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可见,胡光清所提出的实现学者化的路径过于宽泛,但亦具有借鉴意义。

1988年,王英志发表了《学报编辑学者化略论》一文,指出“学报编辑只有走学者化的道路才有可能掌握编辑的主动权”。王英志将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内涵分为5个层次,笔者归纳总结如下:一是对自己所负责的学科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二是对与所负责学科相关的学科亦要有所研究;三是要全面了解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及时掌握其发展趋向;四是要从事学术论著的写作实践;五是熟悉并钻研编辑学知识。[2]可见,王英志只是深化了胡光清的观点,将“编辑学者化”的要求提高到对所负责学科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并要从事学术论著写作,在本质上与胡光清是一致的。王英志特别指出了“编辑学者化”也要熟悉并钻研编辑学知识,其实与胡光清的“以专为主,以杂为辅”的观点是一致的。最后,王英志从社会政治环境、学报编辑所处的工作环境、编辑队伍的成员构成3个方面论述了实现“编辑学者化”目标的有利条件。

王英志之后“编辑学者化”成为编辑界讨论的学术热点,甚至一些学者也加入其中。善于捕捉学术热点的《编辑学刊》,于1989年第1期开辟了“编辑学者化”专栏,同期刊发了《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吴颖的《文科学报编辑“学者化”的问题》以及哈尔滨市《中国医院管理》社梁春芳的《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的思考》,“编辑学者化”的讨论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延伸到自然科学领域。吴颖开宗明义地指出:“学报编辑人员,不管是从事文、史、哲、教、政、经、法等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力求‘学者化’。”[3]吴颖也论述了“学者化”与“杂家化”的问题,认为应“提倡各种层次的编辑人员,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可能,逐渐朝向‘学者化’‘杂家化’的方向发展,还是很有必要的”[3]。吴颖提出的按需发展的观点,可谓国内学术编辑与技术编辑分工思想的启蒙。

1992年,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理事长杨焕章先生指出,“编辑队伍学者化是一条必由之路”。但杨焕章先生所指的“学者化”,与胡光清、王英志、吴颖等论述的“学者化”并不相同。杨焕章先生认为,学报工作者可以成为编辑实践家和编辑理论家,也可以成为编辑家兼一门学问家,亦可以成为一门新兴分支交叉学科的学问家,还可以成为各种专家和杂家。[4]可见,杨焕章先生在这篇报告中的“学者化”,指的是编辑要“编研一体”,而研究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有必要指出的是,杨焕章先生在报告中提出的“编辑家”的理念,为编辑的身份重构指明了新的路径,也开创了有关“编辑家”的学术讨论。

1994年,杨焕章先生撰文详细阐述了学报编辑学者化问题。在《谈谈学报编辑学者化问题》一文中,杨焕章先生开宗明义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一般地说,所有的编辑都应当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好的编辑;特殊地说,学报编辑尤其应当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称职的学报编辑。”[5]而之所以学报编辑应当成为学者,是因为“审稿人的水平在稿件所涉及的问题上应当略高于撰稿人的水平”。该文中,杨焕章先生进一步深化了“编辑学者化”的路径,认为学报编辑既可以成长为某一学科方面的专家,也可以成长为编辑学家,还可以成长为一专多能的杂家。

自杨焕章先生呼吁“编辑队伍学者化”之后,业界掀起了探讨“编辑学者化”的热潮。笔者以“编辑学者化”为篇名,通过中国知网查证相关文献,发现1992年之后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论文呈逐年递增趋势;并发现“编辑学者化”一直是20世纪90年代编辑界研究的热点,而自2003年之后,对“编辑学者化”的探讨渐归于沉寂。②

考察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分化为两大阵营:一大阵营是对“编辑学者化”的支持与倡导,另一大阵营是对“编辑学者化”的质疑与批判。支持与倡导方面,如张振兴认为,“‘编辑学者化’是搞好编辑队伍建设、提高学报质量的一条带根本性的措施”[6];宋绪连认为,“每一位学报编辑都应该把实现编辑学者化作为追求的目标”[7];饶娣清认为,“要提高学报的质量,充分发挥学报的功能,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必须实现编辑学者化”[8]等等。

(二)“编辑学者化”的质疑与批判

“编辑学者化”一经提出就遭到来自同行的质疑与批判。《抚州师专学报》编辑部的彭彬从4个方面提出了质疑:一是“编辑学者化”在理论和实践上会导致消除分工,二是容易导致编辑人员编辑意识的削弱,三是不利于促进编辑学的建设和形成,四是不利于巩固编辑队伍。[9]对此,《石油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尹玉吉给予了回应与辩驳。尹玉吉辩证分析了“学者”与“学者化”的概念,认为“学者”与“学者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编辑工作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学者化”[10]。需指出的是,尹玉吉认为编辑的“学者化”既可以成长为某一学科专业的学者,也可以成长为编辑出版方面的学者。

刘雪立在《走出编辑“学者化”的误区》一文中批判了“编辑应当成为与其编辑工作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的观点,认为“编辑不应化为其它‘学者’,也不应成为‘杂家’,编辑只能成为编辑学家”[11],即“编辑学者化”要求编辑从事编辑学方面的研究。

佘斯勇在《实事求是看待“编辑学者化”》一文中对“编辑学者化”能否实现提出了质疑,认为“编辑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传播活动中,体现在为作者、读者服务上”,只要做到牢牢掌握各科基础知识、学会收集各种最新知识信息、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努力组建一个“智囊团”等,就可以做好编辑工作,而无需成为某一领域的专门家。[12]不少编辑工作者与佘斯勇持相同的观点,如韩慧认为,“编辑不能成为其他学科的专家”,而“要成为编辑学家”[13];再如,张苏明也认为,“‘编辑学者化’的内涵和导向错误”“编辑首先应该立足本职工作,使本职工作的水平达到高标准要求,成为本职的专家,然后才能谈得上其他发展”[14]。

谭长贵从“一个不够严谨的提法”“一个淡化编辑学的提法”“一个不切合实际的提法”3个方面对“编辑学者化”进行了批判,认为“编辑首先应该成为编辑学的学者”,并创设性提出了“学者型编辑”的提法。[15]这一提法为后续研究者加以借鉴,形成了“学者型编辑”理论。如蒋宇在分析了学界对“编辑学者化”问题的争鸣之后,提出了构建“学者型编辑”的思路,认为“学者型编辑首要的定位是编辑,要求强化编辑职业意识,鼓励学术期刊编辑热爱出版事业,其次要加强学习进修,努力提高学术水平”[16]。

进入21世纪,对“编辑学者化”质疑的声音依然不断。蒋永华在对“编辑”与“学者”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编辑学者化”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以“编绩”衡量编辑价值的观点。[17]2004年,蒋永华又发表了《回归杂家——就“学报编辑学者化”与杨焕章先生商榷》一文,明确指出“编辑成长的根本出路和职业境界在于让编辑回归‘杂家’”[18]。

在编辑发展的建构上,谷德润不仅批判了“编辑学者化”,还批判了“编辑学家”的论点。他认为,学术期刊的编辑没必要将应具备的“编辑术”上升为“编辑学”的高度,更没必要“人为地给所有的编辑设置一个‘编辑学家’的身份或目标”,编辑“需要的其实只是‘学者’+‘编辑术’而已”。据此,谷德润认为,应以“学者编辑化”的提法代替“编辑学者化”的提法。[19]

(三)争鸣的焦点与结果

“编辑学者化”因涉及到广大编辑群体的职业发展方向,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从争鸣的焦点来看,主要集中在3个问题:一是编辑的发展方向问题,二是编辑与学者之间的身份认同问题,三是“学者化”的可行性问题。

关于编辑的发展方向问题,编辑工作者提出了“学者化”“杂家”“编辑学家”三条路径,而对“学者化”进行质疑与批判之后,建构的选择也基本集中在“杂家”与“编辑学家”的方向。其实,杨焕章先生于1992年提出的“学者化”本身就是一个广义上的“学者化”,是融合“学者”“杂家”“编辑学家”于一体的。在《再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兼答“学报编辑学者化”口号的质疑者》一文中,杨焕章先生进一步明确指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道路是宽广的,学报编辑可以成为博学通识的“杂家”,可以成为编辑学家,可以成为某一学科的宏观驾驭、信息分析和问题研究的专家。[20]因此,一些编辑工作者对杨焕章先生的质疑是不全面的,有断章取义之嫌,是对杨焕章先生“学者化”思想的误解。

关于编辑与学者之间的身份认同问题,质疑者认为,编辑就是编辑,学者就是学者,两者身份不同,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也不相同。编辑与学术共同体的脱离是“学者化”提出的现实背景,“学者化”的提出虽旨在提高编辑的审稿水平,但最终归属是实现学者对编辑学术水平的认同,使编辑通过“学者化”而回归到学术共同体中,而不是仅仅做一个“编辑匠”。对编辑身份的焦虑是编辑工作者探索职业发展方向的初衷,传统的“杂家”观念不利于编辑身份的建构,因此,对“杂家”的发展取向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而“编辑学家”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关于“学者化”的可行性问题,倡导“学者化”的编辑工作者提出了实现“学者化”的思路建议,而批判“学者化”的编辑工作者认为这些“思路建议”并不具有可行性。可行性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间与精力问题,即学术期刊编辑的首要职责是提升编辑素养,并成长为博学的“杂家”,而没有精力致力于对某一个学科的深入研究;二是必要性问题,即学术期刊建立有专家审稿制度,可以帮助编辑就论文的学术性进行把关;三是职业身份问题,即编辑的本职工作是做好“编辑匠”和学术的传播者,而学者的本职是学术思想的生产者,两者之间是基于生产大分工的需要。

从争鸣的结果来看,对“编辑学者化”的内涵、对编辑职业的发展走向仍没有达成共识。以杨焕章为代表的编辑工作者认为,应该坚持“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口号[20],当然,这里的学报可以扩展至学术期刊;以蒋永华为代表的编辑工作者认为,“‘学报编辑学者化’存在着价值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固有的表述缺陷和思想局限,甚至含有轻蔑编辑之嫌。它不利于引导社会准确地、客观地评定编辑工作的业绩。为了学术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倡导‘学者编辑化’的理念”[18]。争鸣之后仍没有达成共识,可见“编辑学者化”的提法确有必要予以修正,或者对其内涵再予以明确。

二、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的实然

“编辑学者化”提出至今已有30余年,从编辑的发展实践来看,“成为某一个学科的专家”鲜有成为现实,而只能是一种“企望”;现实中的编辑在职称“指挥棒”下,多数发展成了“杂家”;部分编辑致力于成为“编辑学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编辑走向学者困境重重,除了主观方面时间与精力有限之外,还与制度的刚性有关。

1980年,国务院颁布《编辑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开始将编辑的职业走向用职称予以固化。1988年,新闻出版署③发布《期刊管理暂行规定》,指出创办正式期刊应“有健全的编辑部、有符合本专业要求的专职主编及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21]。但这一规定还不够刚性,教师仍可以做兼职编辑。2001年,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其中第3条规定:“国家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统一规划。”这一规定彻底终结了教师担任兼职编辑的历史,此后,教师逐渐淡出期刊编辑工作,学者与编辑从学术共同体中彻底分化。与此同时,随着高校职称体制改革的推进,教师与编辑的职业走向进一步明确:教师不能评定编辑职称,编辑也不能评定教师职称。

编辑干部业务职称的规定与落实,一方面,确立了编辑的主体地位,明确了编辑的职业身份;另一方面,确立了编辑工作者从助理编辑到编审的职业发展走向,而这一发展走向更契合“杂家”与“编辑学家”的发展路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规定与落实,一方面,彰显了编辑工作的特殊性,提高了从事编辑工作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阻断了学者与编辑之间的身份切换,学者从事编辑工作,必须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学者编辑化”虽然比“编辑学者化”更容易实现,但这一提法存在着制度的阻碍,在当下是不切实际的。

近年来,“编辑学者化”再次引起业界的关注与重视。2016年,中国编辑学会第17届年会以“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为主题[22],将编辑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学者型编辑”;同年,第16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也围绕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和专业化进行了充分研讨[23]。2018年,中国编辑学会第19届年会以“新时代新编辑新作为”为主题,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在致辞中提出,希望编辑工作者“在新技术飞速进步的条件下找准定位,发挥编辑工作作为出版工作中心环节的地位和作用,勇于担当作为”[24]。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担负着打造学术精品、出版高质量学术成果的职责,而这离不开对编辑“学者化”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学者型编辑”的提法是对“编辑学者化”的一种修正,但其实质与杨焕章先生对“学者化”的界定是一致的,即“学者型编辑”既可以是博学通识的“杂家”,也可以是编辑学家,还可以是某一学科的宏观驾驭、信息分析和问题研究的专家。笔者对“学者型编辑”的内涵在下文中将予以新的修正。

三、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的应然

“编辑学者化”提出的初衷是为了提高编辑的学术水平,进而提高学术期刊质量。这一初衷或者说这一目的,并没有什么疑问,是普遍认可的。学术期刊有别于非学术期刊,学术编辑除了应具备扎实的编辑素养,还应具备所必须的学术素养,如此才能提高审稿能力,才能充分履行审稿权的职责——这一点也是普遍认可的。因此,探究“编辑学者化”的“应然”,应从这两点被普遍认可的“初衷”切入,方可对“编辑学者化”予以重新建构。

朱剑指出,编辑审稿权是“编辑学者化”理论的基础,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给了‘学者化’路径致命的一击”[25]。笔者赞同“审稿权是‘编辑学者化’理论的基础”的观点,但从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制定的目的以及对编辑审稿权的影响来看,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并未给“‘学者化’路径致命的一击”。首先,从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制定的目的来看,旨在协助编辑对论文学术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最大的优点就是将评判稿件质量优劣的权力交由中立的第三方(匿名审稿专家)行使,文章是否刊用完全取决于其学术水平和写作质量。”[26]其次,从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对编辑审稿权的影响来看,编辑的审稿权并没有被削弱,因为编辑仍是稿件初审的第一责任人,只有编辑认为学术质量较好或编辑难以把控的论文,才会进入匿名评审环节,且专家的评审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家之言,最终还是要由编辑根据专家审稿意见作出甄别判断。因此,匿名审稿制度虽已被大多数学术期刊采用,但编辑仍牢牢掌握着审稿权。

编辑审稿权要求编辑具有与审稿权匹配的学术素养,这也是“编辑学者化”提出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需要对“与审稿权匹配的学术素养”作出界定。质疑者认为,“与审稿权匹配的学术素养”不需要成为专家学者,而只要掌握各科基础知识,学会收集各种最新知识信息,再配以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即可。其实,杨焕章先生对“与审稿权匹配的学术素养”已作出了深刻论述。在《再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兼答“学报编辑学者化”口号的质疑者》一文中,杨焕章先生将编辑发展为某一学科的专家界定为“某一学科的宏观驾驭、信息分析和问题研究的专家”,并指出:“一个人精力有限,通常很难兼顾广博和精深……学报编辑可以‘舍深求广’……深是学问,广也是学问。学问做得深是专家,做得广也是专家。”[20]可见,杨焕章先生并没有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做到像学者一样有精深的学问,而只要能够对稿件的学术性进行把控即可。笔者认同杨焕章先生的观点,同时再需指出,一些对杨焕章先生“编辑学者化”观点的质疑与批判,是不符合杨先生“学者化”思想的本质的。

问题已经很明确,“编辑学者化”并不需要编辑成长为专家学者,但要求编辑具备与审稿权匹配的学术素养。这一素养,不仅包含所负责学科的学术素养,还包含相关学科的学术素养。此外,作为编辑,应在编辑实践中探究编辑学发展规律,努力成长为编辑学专家,这也是对学术期刊编辑的应然要求。综上,“编辑学者化”的应然是:与审稿权匹配的学术素养+编辑学家。这也是“编辑学者化”的实质内涵。

但鉴于“编辑学者化”的提法确实容易让人误解,且“学者化”有向专家学者无限靠拢的内在意涵,因此,笔者建议,将“编辑学者化”的提法改为“学者型编辑”。“学者型编辑”更加突出编辑的主体地位,与“编辑学者化”的本意,即“与审稿权匹配的学术素养+编辑学家”更加契合,更易于广大编辑工作者的接受与认同。

注释:

① 《编创之友》创刊于1981年,1985年正式更名为《编辑之友》。

②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编辑学者化”为篇名进行文献检索,结果显示:1992年发表相关论文3篇,之后逐年递增,1995—1998年相关论文分别为16篇、34篇、17篇、22篇;2003年之后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均为各位数,其中,2017年、2018年没有查到相关论文。

③ 新闻出版署成立于1987年,2001年升格为“新闻出版总署”;201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撤销;2018年3月,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不再保留。

猜你喜欢

杂家学者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致敬学报40年
怎样才能成为令人信服的杂家?
杂家
学者介绍
乱世奇商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