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分析
2021-03-08武夷学院人事处
储 华 武夷学院人事处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的科研成果、教育成果、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等档案资料,如果不妥善管理,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后续管理、教育工作。基于此,文章首先针对高校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及“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做出分析,并视为切入点,了解相应的建设策略,以求提高高校档案的管理质量。
高校档案涵盖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行政、财务、基础建设等方方面面,是反映高校发展过程的重要材料和依据。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应当有效服务于高校主要职能,以创新型管理策略和工作方式,不断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预见性[1]。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往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理念和模式已无法跟随现代化的发展。因此,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实现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实施现代化管理模式,从而保障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为高校的健康有序、高效运行提供有效保证。
“互联网+”背景下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的主要优势
节省时间并提高效率
在档案信息化尚未推行时,所有的高校在管理档案方面都是采取人工对纸质档案进行整合、归档、储存的方法。工作人员不仅有着较强的工作量,而且在整理方面也更为复杂,甚至极有可能发生错漏、疏漏等现象,从而制约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档案信息化,不仅可以采取便捷的操作进行档案管理,节约时间,还能够有效地规整所需要整合的档案,以避免档案缺失、损坏的问题发生,使得档案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
人才匹配并发挥优势
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向社会各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为了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期间具备针对性。所谓的针对性,实际上,就是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扬长避短,促使其在某领域中成为优秀人才[2]。通过“互联网+”背景下建设档案信息化,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的个人差异做出筛选,从而对其个人优势做出针对性教育,以实现个人优势的充分发挥,以及整合人才资源的目标。
方便使用并提高服务
过去所采取的纸质档案储存模式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以致削弱档案的作用。因此,采用纸质档案查找相应资料不仅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同时也无法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3]。建设档案信息化,就能以数据的方式对所有纸质档案做出长期储存,此种储存方式也能够为后续的查找和检索带来极大的便利性。
高校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缺乏档案管理意识
高校档案是科研成果、教育成果、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的历史记录,是对高校展开教育、科研、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依据。但是,由于高校档案管理意识的匮乏,以及人工在整理相应档案时不具备精确性以及完善性,这会直接导致管理档案的效率与质量下降,也无法充分发挥档案在高校中的真正作用。
信息安全体系尚未完善
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上传、储存档案资料,同时还需要对学生、教师个人信息的安全做出保障。保密性高、范围广是高校档案资料的主要特征,如果出现档案信息泄露的问题,将会带来不可预计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很多不法分子盗取学生、教师信息从而实行电信诈骗,这对社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大力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是提高档案管理质量的核心因素。
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滞后
现如今,大部分高校在档案管理方面,虽然配备了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档案室,但却延续了以往单一、原始的纸质管理方式,致使档案管理工作强度依然较大[4]。此外,由于没有大力引进与采购具备信息化与现代化特点的档案管理设备,因此高校档案现代化管理能力仍旧不高。
“互联网+”背景下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的相关策略
转变观念并改进管理方式
要想实现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的目标,首先就必须转变现有传统观念,这便需要档案管理者尽快适应“互联网+”的时代发展,充分认识新时期“互联网+”技术对档案管理起到的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对“互联网+”的优势,确保其能够真正地服务于档案管理。其次,档案管理工作者在观念转变的同时,也要逐渐推进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以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5]。最后,档案管理工作者在管理期间,必须不断学习全新的信息化技术,以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加大投资并建立现代化设备
推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最为关键的一步在于投资。首先,必须要配备专业的信息化设施,换言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便是信息化设施,绝大多数的信息化设施其实就是依托于计算机的一种技术设施。在开展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期间,还极有可能应用到扫描仪等具备识别功能的设施[6]。其次,在现代化设施中,主要包含信息化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在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期间,对档案资料数据的安全作出保证,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大投资建立现代化设备,可以保证高效的信息化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
首先,内部措施。所谓的内部措施,具体指的是强化系统应用管理,换言之,就是及时修复系统在应用期间可能会出现的漏洞,拦截可能会发生的危机、隐患。针对内部保护措施而言,最好引入人脸识别系统,在使用者进入系统展开档案查找工作的期间,为了防止他人通过非法手段冒充使用者进入系统,指纹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内部中的硬件设备也非常关键,储存信息的重要载体便是硬件,如果硬盘有问题发生,储存的大量信息将极有可能会出现丢失的状况。其次,外部措施。针对于外部措施而言,具体指的是防火墙的建立。通过外部将隔离网建立,实现不良信息的隔断,从而保障运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不管是外部的维护还是内部的维护,都与现代化的设施支撑密不可分。
打造高水平的档案管理团队
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同管理工作者密不可分。因此,创建具备高专业素养、高专业水平的档案管理队伍是非常关键的。针对队伍的创建,要求档案管理者能够适应“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熟悉基础的操作技能。同时应该对进步快、管理水平强的档案管理者重点培养。在队伍建设期间,必须要格外注意优势互补,从而合理匹配人才。此外,还可以聘请更多具备专业水平的档案管理者。
保证物理环境的安全
物理环境是保障设施能够长时间稳定、正常使用的关键,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会大量运用电子设施,而维护电子设施的条件是十分严格的,必须要对防潮、防水格外注意。由此可见,高校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选取适宜存放设施的环境,以保障设施正常运行。
定期维护
在应用电子设施期间,难免会发生损耗的问题,而损耗问题极有可能造成漏洞的出现。为了预防漏洞现象的发生,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对这些电子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以提升其安全性。在对电子设施定期检查时,需要格外注意硬盘的状态,了解硬盘储存是否有问题存在,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备份这些档案资料[7]。除此以外,还需要细致检查对电子设施外部防护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了解其是否能够对入侵的不良信息做出正常拦截,这些都是定期检查期间必须要注意的关键点。
综上所述,通过“互联网+”的视域,大力开展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能够有效提升采集、整合、储存、出借、归还等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对高校档案的完整性、精确性作出保障,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与此同时还可减轻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档案缺失、破损问题的发生,以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远、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