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建筑物内部空间展陈利用探究

2021-03-08龚哲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研究会

文化产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瓮城内部空间展柜

龚哲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研究会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灿烂辉煌,底蕴深厚,古建筑物是其种类之一。利用好古建筑物内部空间,开展展览陈列工作,可将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内涵,阐释并传达给公众。南京中华门瓮城利用藏兵洞,打造展览空间,讲述城墙故事,增加游览项目,为古建筑物内部空间展陈利用提供了参考范例。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进行考古挖掘和历史研究,以科学理念进行管理和保护,更要做好整理阐释工作。

展览陈列是让文物说话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各类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核心职责之一,更是开展社会教育、提升公众知识等各项现代服务职能的基石。

古建筑物内有很多可以使用的空间,将其加以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便可成为展览空间,阐释古建筑物的文化历史内涵。

南京城墙本体上有很多在古代修建时就已形成的建(构)筑物,以南京中华门瓮城藏兵洞为代表的内部空间被有效地利用起来,打造成为展览空间,讲述城墙故事,增加游览项目,为古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展陈利用提供了参考范例。

背景概述

南京城墙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明王朝初期所建的以军事防御、中央集权象征等功能为主的都城城池建筑系统,从内到外形成了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环套的完整形态。

中华门是明代南京作为城墙所开十三座城门之一。中华门地处南京城交通咽喉。南京古城,三面天险,唯有南面开阔平坦,守军无险可依。因此,此处所建的城门发挥着守卫城市的重要防御作用。

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城门设置有三道瓮城、四道券门,呈“目”字形结构,每道瓮城都有一门一闸。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以在战争时期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据估计可容纳三千人。若是两军交战,便可将敌军放入城门截为三段,藏兵洞内的军兵倾巢而出,分而歼之,好像传说中的“瓮中捉鳖”。

利用意识

中华门瓮城内总计有27个藏兵洞。中华门藏兵洞纵深狭长,门幅适宜,且上方有穹顶,空间较为规整开阔,是天然的展览空间。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使用,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华门作为展示南京古城风貌的旅游胜地,向公众开放。中华门开放伊始,当时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就敢为人先,对藏兵洞的利用提出了大胆设想,计划增加照明设施,储存石刻、牌坊等较大型的文物以及其他适于放置的具物。但囿于技术和理念等种种因素,后来仅开放了为数不多的几个藏兵洞,其余的大多封闭或用于堆放杂物。

2014年后,管理机制逐步理顺,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逐步将中华门瓮城的藏兵洞改造成展览空间。至2020年10月,中华门瓮城二层的7个藏兵洞已经全部经过改造、成为开放展厅,让走进中华门瓮城的游客,更好地了解城墙、体悟历史。

改造方案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提升游客体验,自2014年起,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逐步对藏兵洞进行改造和利用。

(一)结构重塑

之前对藏兵洞的使用,往往是把展架、展柜直接放置于藏兵洞内,虽然砖石坚硬,但从长远看来并不利于文物本体的保护。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对藏兵洞的改造使用了框架结构对空间进行重塑,独立的框架结构不与城墙本体产生直接连接,不使用城墙承重,便可以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不给城墙本体造成额外的负担。

(二)展线设计

框架结构设计的基础,使得藏兵洞内的空间得到了整体的规划和使用,从而实现了藏兵洞内空间和面积的最大化利用。

以往用于展览的藏兵洞,主要使用了玻璃展柜的形式,两侧大型的展柜占据了大片路幅,当游客集中参观时就显得有些拥挤,而且潮湿的环境也使得展柜玻璃变得模糊,无法看清展柜里的展品。

改造后,采用了展板、多媒体等展览形式,实物展示以嵌入式为主,展厅中间留下充足的空间,使得观展的人员行进路线更加人性合理,即使大批量游客集中参观,也不会感到拥挤。

(三)照明优化

藏兵洞是完全封闭的内部空间,所以加装照明设施是其使用和向公众开放的必须之举。由于缺少规划,之前的照明设施多是随意拖拉电线,时间一长,部分电线暴露在外,存在安全隐患。经过整体设计,室内的照明设施与线路,与框架结构整合在一起,不仅更为美观明亮,而且防潮防湿。

为了呈现更好的展示效果,对已经开放的藏兵洞的照明细节还要再下“绣花”功夫、予以改进提高,升级原有照明设备,以加装射灯、将冷光源换成暖光源等方式,让参观体验更有氛围。

(四)内容呈现

已经开放的中华门二层的7个藏兵洞,各有主题和特色。既有针对中华门瓮城进行介绍的基本陈列展,也有对南京城墙全线各段落进行概述的视频图片展,让游客不仅了解中华门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对南京城墙文化遗产有较为整体和具象的了解和认识。2个藏兵洞成为了临时展厅,不仅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博之夏暑期活动等时下主题展示城墙历史文化,还与其他博物馆、文化遗产组织、社会公益机构交流合作,引入高规格的展览,定期上新内容,呈现别样精彩。

未来展望

对南京中华门瓮城藏兵洞的改造,活化利用方式贴合了南京城墙自身的文化遗产价值,增加了游览看点,提升了品位档次,市民和游客在这里既能看得见城墙本体、也能看得见城墙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中华门瓮城的藏兵洞,可谓是南京城墙景区里天然的博物馆展厅,也是即将建成的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实体景区补充。

全球化、城市化、大众旅游、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将给古建筑内部空间的利用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藏兵洞的利用还将逐步深化,可以纵向深化展览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考虑藏兵洞的形制特点,借助光电、影音、实景等新兴技术,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展览体验。也可以横向拓展藏兵洞的功能和定位,提供社教、文创、游艺、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使藏兵洞的功能更加多元、内涵更加丰富,让古老的文化在焕发新时代遗产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瓮城内部空间展柜
古城池中瓮城的起源、作用与历史发展
博物馆临时展览中的展柜优化设计思考
公共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象探讨 以河南省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为例
论明代北京皇城的瓮城结构
超越“展”与“藏”
购物商场装饰设计与展柜设计的关键
北宋东京开封外城的历史演革
温湿独立控制展柜的数值模拟研究
鄂尔多斯高原古代城址瓮城的类型学考察
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内部空间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