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月—秋之歌》的演奏分析

2021-03-08程秀芳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三连音全曲柴可夫斯基

程秀芳 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展现了俄罗斯的自然风光以及俄罗斯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钢琴曲《十月——秋之歌》是套曲《四季》中的第十首作品,以伤感的音调为主旋律,描写凄凉、孤独的感情。全曲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和切分节奏来抒发情感,将感人动听的旋律与浓郁的民族风格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文章通过分析《十月——秋之歌》,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柴可夫斯基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钢琴曲《十月——秋之歌》是《四季》套曲中的第十首,是根据作家阿列克谢·托尔斯泰的诗句来谱写的,诗句的意思大致是“晚秋之园凋零凄凉,枯黄落叶随风飘扬”。形容晚秋所有的植物开始凋零,落叶纷飞,之前的景象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凄凉,从诗句中能感受到秋天的悲伤情感,预示本乐曲主题将要呈现出凄凉、寂寞、伤感的情绪。

背景介绍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Ilyic h Tchaikovsky)是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这位出生于1840年的天才音乐家,一生创作了很多乐曲。柴可夫斯基通过音乐,真实细腻地刻画了那个时期人们极度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生活,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很多希望。同时,为后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季》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钢琴小品,作品编号37,是应圣彼得堡杂志《小说家》的主编之邀,为一年的十二个月中的每一个月创作一首描写该月份性格的钢琴作品,一共创作了十二首。标题分别是:一月《壁炉边》、二月《狂欢节》、三月《云雀之歌》、四月《松雪草》、五月《清净之夜》、六月《船歌》、七月《刈者之歌》、八月《收获》、九月《行猎》、十月《秋之歌》、十一月《在马车上》、十二月《圣诞树》,最终这十二首乐曲以《四季》的名称出版。《四季》里的十二首乐曲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夏秋冬每一个月的景象,从作品中,我们能更加形象地感受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以及情感,同时也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

曲式分析

《十月——秋之歌》是一首单三部曲式,A-B-A加尾声的曲式,乐曲充满了凄凉、伤感的情绪。柴可夫斯基的《十月——秋之歌》与维瓦尔第《四季》的秋天不同,并不是描写丰收时愉快、热闹的场景,而是描写秋天万物调零,一切都不复存在的凄凉和伤感。

全曲一共56个小节,大小调之间交替进行,使乐曲旋律的色彩更加丰富,对秋天的感受更加深刻。A乐段是1-16小节;B乐段是从17-33小节;再现的A乐段34-49小节;尾声是50—56小节。

A乐段d小调,具有方整性,由两个对比性乐句组成。前8个小节与后8个小节是一样的结构,但是在旋律上、情感细节上有一些区别,描绘了俄罗斯秋天的景色。1-4小节为第一乐句,由主和弦以二分音符的下行音型勾画出悠扬缠绵的旋律,旋律平稳细腻,和声色彩浓厚。5-8小节为第二乐句,音型为三连音音阶式上行,形成渐强,后下行音阶渐弱渐慢结束乐句,让人体会到无限凄凉。

B乐段是从17-33小节,是5+4的不方整结构,F大调与d小调之间不断地变换,交替发展,左右手两个声部交替出现三连音的音型,是这首乐曲发展的主要形式,旋律具有歌唱性,形成对唱的交融和谐,使音乐更加丰满。此段开始进入乐曲的高潮,对比之前,伤感的情绪显得更加深刻,对秋天的感受也随之加深。

再现的A乐段34-49小节,d小调,在结构、旋律和调性上与前面的A乐段是一致的,但是在实际演奏中可以做出在音乐表现上的差别。情绪上更暗淡,音量上更轻,手指对音色的控制更细致,表达所有的一切都归于平静。

尾声是50—56小节,断断续续的三连音把乐曲引向结束。旋律向下发展,左手和弦进行,右手是八分音符进行,在强弱上从pp到pppp,在倒数第三小节的morendo-渐慢并渐弱的音乐术语标记下,为音乐蒙上一层渐行渐远的面纱,只剩枯叶伴晚秋的无限惆怅。

《十月—秋之歌》的演奏分析

全曲的速度定为Andante doloroso——悲痛的行板,并以4/4拍进行展开,表现出秋天的凄凉、沉闷的情绪,左手采用大量的和弦,右手运用三连音以及切分节奏进行谱写,表达出晚秋凄凉的内心感受,整首曲子串成了一条优美的线,把听众带入了俄罗斯的秋天,折射出对生命的感怀和珍爱。

《十月——秋之歌》主要是以哀伤、凄凉的旋律为主线,描写晚秋凄冷,与夏天树木茂盛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曲充满了悲观色彩。在演奏的过程中应带入此情感,以此产生情感共鸣。

《十月——秋之歌》的第一小节左右手采用二分音符的方式开篇,带领我们感受俄罗斯的秋天景象。整首乐曲以缠绵、哀伤为感情基调,演奏时要特别注意音色处理。全曲弹奏要注意手指稍平并用指腹弹奏,让音色更加柔和。遇到和弦,手臂向前推,以保证我们乐曲的音色柔和连贯。第一乐句高声部旋律的二度下行,让人置身于淡淡的忧伤之中。第六小节到第七小节所出现了三连音以及同音连音线,旋律像在说话一样,语气逐渐加重。第八、九小节连续的三连音,把痛楚和悲凉的情绪刻画得惟妙惟肖。全曲三连音较多,在弹奏时要注意节奏要准确,指法要正确,以此达到连贯流畅,似和谁诉说一般。三连音要演奏得平均并且准确,它关系到全曲旋律线条的完整及音乐进行的稳定。第十三小节到第十五小节,左手接右手的三连音,开始缓缓进入高潮,抒发对自然万物凋零的伤感。在两个声部都有三连音对唱时,要保持各自旋律进行的完整度,可在音量上做一些变化对比。比如第十六小节高声部的三连音进行可用mf,第十七小节中声部的回答力度可用 mp。第二十三小节左右手的琶音,可由轻加重一点并保持,像树叶缓缓飘落在地上,最后融入土壤中,有一种情感上的变化。

从第三十三小节到第三十五小节,右手休止,左手开始弹奏,在强弱的处理上,需要由弱到强再到弱,在三十四小节出现rit(渐慢),是由切分节奏以及三连音来表达对秋天的感情。这两个小节都由左手来弹奏表达情感。从第三十六小节开始再现第一乐段,a tempo回到原速。再现部在调性和旋律上没有大的变化,但在音乐情绪上更暗淡,音色的控制上更加细腻。

曲子中踏板的运用需要有所注意,在进行音阶弹奏时,可以不用踩踏板,以免出现音效混乱、繁杂,影响整首曲子的演奏效果,但在和弦的变换时则需要踩踏板后马上松开,通过踩踏板来加深情感表达。全曲由于曲调缓慢,没有太多的对比情绪的表达,在几个声部同时进行时,左右手出现很多的保持音,对手指的控制能力是一种考验,将所出现的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时值弹满,以此来达到旋律线条的连贯性效果。

《十月——秋之歌》开始是轻柔缓慢的,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左右手在旋律上做呼应,像在对秋天的落寞感到无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无奈。在第二乐段的结尾处出现下行的旋律再次感受到悲凉,第三乐段的再现部分虽与第一乐段在旋律和调性上一致,但是在情感的表达上却更加深刻。尾声部分出现由pp到pppp,旋律渐渐消失,似一个人渐行渐远,内心充满孤独与寂寞。

《十月——秋之歌》在弹奏上需要一定技巧,不需要使用太大的力量,需要用指腹弹奏,从而使乐曲的音色更加柔和。踏板上,在换和弦的地方踩踏板,以此达到音乐的连贯、和谐。在节奏上,要注意三连音的节奏准确,保持音时值弹满,让整首曲子完整流畅。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的杰出代表,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将西欧浪漫音乐的精华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有机结合,把清晰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合理地结合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魅力。《十月——秋之歌》在情感的表达上需要以一种哀伤、凄凉的情绪来演奏,从而与作曲家形成音乐上的共鸣,才能更加深入地体会音乐所带来的情感。

猜你喜欢

三连音全曲柴可夫斯基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钢琴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演奏分析
论“三连音”节奏型在朱良镇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特点*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格兰杰钢琴独奏《达荷美黑人步态舞》的创作特点
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进行识谱教学
三拍子与三连音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