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视域下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升初探
——以福建省三所地方院校为例

2021-03-08林杨芳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效能行政大学

林杨芳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党政办公室,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大学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大学治理现代化提出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大学治理是新时代高校的使命与责任,而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如何运用大学治理理论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行政管理效能内涵

高校管理,简言之就是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管理活动,包含党务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其行政效能的发挥。效能不等同于效率,“是行政效果、行政效率、行政效益的综合体现”[1]。因此,高校行政管理效能,定义为高校有效履行管理职能、服务师生,以达到效果满意、标准最优的实施和执行效果。

二、行政管理效能提升的应然之义

大学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变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一方面,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而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离不开高校行政部门的工作执行,最终落脚于行政管理成效,即管理效能。另一方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是高校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质量的价值目标所在,是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着大学治理的成效。综上,治理视域下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升,不仅是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三、高校行政管理效能现状

为了对高校行政管理效能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本次调研采用调查与访谈方式,对福建省三所地方院校进行抽样调研。

(一)调查对象

发放对象为高校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发放2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3.6%。访谈人员是在行政岗位任职3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少部分师生,主要涉及采访者对行政管理效能的认知程度、对行政管理效能的评价等。

(二)调研结果

1.整体概况

经过对问卷的分析,对行政管理效能整体评价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在学校领导认可度、教学管理、现代化管理手段运用、办公环境等方面较为满意。调查结果显示,答卷者普遍认可学校领导班子作用发挥,认为教学管理工作到位、信息化建设水平持续增强。

2.问题

一是理念先进性不够。调查得知,只有28.6%的答卷者认为学校行政管理理念科学、先进,认为学校行政管理理念一般的占比69.5%,对其不了解的占比1.9%。综合访谈结果,可以了解到,在高校管理中优先考虑执行的是上级领导或领导的指示、意图。二是人员专业性不强。调查发现,57%的答卷者认为办理事项过程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态度一般,认为态度很好、责任心强者占22%,仍有部分人员工作服务态度待提升。在办理事项过程中行政人员业务能力素质高、完全可以胜任占比31%,有待提高的占比63%。结合访谈,有管理人员透露:“相比教师队伍的培育培训,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培训缺位,重视不够;队伍梯队结构不尽合理,领导干部多,干事人员缺少,影响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创造性”。有中层领导表示,院校采用辅导员借用、兼职行政工作方式,弥补行政人员不足,但是因为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缺乏经验,业务技能较弱,精力分散等原因,从而影响工作效能。三是组织系统性不足。调查发现,认为事项办理流程、程序方面做得好的占比24.8%,认为一般的49.7%,认为差的有17.4%,不了解的8.1%。某工作人员抱怨:“机构虽设置齐全,但管理职能、职责不够清晰,多个部门参与某些事务处理时,往往容易造成‘踏空现象’,出现有些工作无人管理。”“院校虽然实现校院二级管理,但是管理重心下放还不够,权责利不统一,极易形成多头管理、二级组织疲于应付的现象。各部门条块分割,协调沟通不够,推诿现象时有发生。”某采访者直言。四是绩效考核性不佳。调查发现,认为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的占比23.1%,较完善的占比45.9%,不完善的占比12.3%,未建立或不了解的占比18.7%。现行的激励和督导行为对于教职工工作绩效水平的提高效果方面,认为非常有效的占比1.9%,较为有效的占比8.4%,有一定效果的占比23.7%,基本无效的占比66%。综合上述内容来看,高校绩效考核体系较为完善,但是未真正发挥作用,激励性不强,流于形式。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人员认为绩效考核效果不佳,奖惩制度未真正落到实处,工作考核难以量化、客观评价,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因而行政人员心理极易不平衡,从而影响整体的工作效能。

四、制约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升的原因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制约高校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是多种因素长期存在、影响的结果。只有精准把脉,方能问诊下药开良方。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制约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升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归纳起来,主要以下方面:

(一)文化因素

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文化传承,是体现大学精神、学术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所高校的组织文化来自高校行政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并积淀形成为组织所共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意识自觉。应当说,任何特定的行政管理活动都会受到文化的制约与影响。“组织文化通过给个体施加团体的影响,潜移默化地使个体行为组织化,它是组织效能的软支撑条件,对于组织效能的影响往往更为深远。”[2]一个高效能的组织必然具有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一所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很多事务由行政管理部门主导,人本位的文化自觉尚未形成,必然影响行政管理效能的发挥。

(二)主体因素

高校的行政管理执行主体是决定行政管理效能最直接和重要的因素。一切管理活动都需要这一群体来完成,而执行的意愿和技能则是其中两个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执行主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事实上,仍然存在执行主体素质良莠不齐、与学校改革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从而导致行政管理效能低效。

(三)组织因素

“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和工作流程等特性要素是决定组织运行效能的决定力量。”[2]行政管理效能客观上取决于组织架构是否合理、各层级间能否有效衔接,流程、制度是否规范化、制度化。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建设中,组织状况即采用何种组织形式,并以何种手段、方式来实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是制约高校行政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不同管理层级往往具有不同的效能,以不同群体利益需求为导向产生行为偏差,出现执行中“梗阻”进而影响整体效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五、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升建议

大学治理对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依据调研结果及原因分析,将行政管理效能提升纳入治理视域下,从治理文化、自治能力、治理结构和制度治理等方面着力探索提升路径。

(一)重视文化建设,革新管理理念

“从文化的起源到发展,在东西方文化思想变革的推动下,治理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其表层是一种制度发展范型,而深层则是文化发展历程的必然结果,是对主体文化、公民文化、法制文化发出的一种时代诉求。”[3]大学治理离不开治理文化,行政管理效能提升需要重视文化建设,打造积极有效的治理文化。治理文化对于行政管理效能提升,不仅是指导思想这么简单,而且是科学有效管理的价值判断和尺度。需要发挥好文化治理功能,生成与之相契合、共生共长的大学治理文化,包含行政如何管理的内在核心价值理念、人本位的多元主体互信认同的治理文化。从武装思想、革新观念入手,摒弃传统的官本位管理理念,将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谐文化氛围落实到行政管理执行主体的心中。发挥好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助推文化建设。通过校院二级理论中心组学习、主题教育活动、支部立项、党日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更好地凝聚共识、服务大局。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密切联系工作实际,聚焦“四风”开展专项整治,刹住“文山会海”,简政放权,务实高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效能。

(二)加强自身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公共治理的主体趋于多元化,治理视域下高校行政管理作为大学治理中的权力角色,应通过多种手段或方式协调各方利益主体,有效发挥作用。治理主体参与治理的水平高低,是治理成功与否的前提。这对于大学自治提出更高要求,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可以使大学在管理和服务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确保更具效能。“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要尽快让行政管理者走向专业化,培养一支专业管理素养高、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专家型’行政管理队伍。这不仅要求管理的文凭化,更关键是实现管理行为的专业化。”[4]这一专业化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水准,以及专业的组织。具备专业化水准,需要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与时俱进持续学习培训的计划以及促进管理水平效能的提升。同时,根据管理工作需要,通过人才招聘市场引进符合岗位需求的高校管理者。如高校的采购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础,采购人员并不都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且关键岗位不能长期由固定的人员担任。因此对专业的人才队伍更为迫切急需,需要多管齐下,引育并举,建立专业化队伍。

(三)遵循高效原则,优化职能机构设置

“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机构设置总体发展趋势为机构层次简约、人员权责分明、工作效率明晰。”[5]优化高校机构设置,以此为遵循原则,重新审视内设职能部门设置情况,适当对其进行完善,更好适应校外环境变化及发展需求。梳理各部门职能、职责,更好地整合管理部门资源,优化管理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探索部门业务实现线上运行,一站式服务,打破层级间的工作壁垒,使组织系统的运行更趋于灵活、高效。在限额内设置合理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形成正“金字塔”型的队伍建设,使得组织架构达到最佳状态。

(四)把好制度设计,更好转为治理效能

“从一定意义上说,治理本身也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在多元、共治、协商、合作等核心话语下新理念与新制度的建构与运用,它本身就意味着创新、变革与突破。”[6]大学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制度现代化。“制度的设计是否科学完备及能否贯彻执行,对治理体系能否达到高效起决定性作用。”[7]因而,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升,在于从制度上保证,把好制度设计,突破传统制度的固化及约束。通过建章立制,建立起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大学制度,构建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和完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的科学性、高质量、高效率。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完善民主管理监督体系,发挥支持学校发展的理事会的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作用,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和意见反馈机制,强化师生参与和监督,落实好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方式、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公平公正、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机制,要有利于调动团体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做到奖惩分明。二是加强对制度督查考核,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督办,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通过制度的落实提升执行效能。

猜你喜欢

效能行政大学
行政学人
“留白”是个大学问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大学求学的遗憾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