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国情怀”中蕴含的道德情感
2021-03-08马名扬
马名扬
道德情感是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对客观存在和道德意识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如爱慕、憎恶、信任等比较持久的内心情感。同时,道德情感也是具有历史性与阶级性的,它会根据不同的条件而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等。
自古以来,我国无数英雄豪杰都借助文字来抒发道德情感。杜甫的情感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范仲淹的情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霍去病的情感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在我国数以万计的史书记载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人们潜藏内心的这种以“家国”为重的爱国情感。一个人道德品质中蕴含的道德情感是通过某种情绪状态反映某个道德行为或是某种道德关系的正当性,对某种行为的道德情感一旦形成,便会对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而当这种道德情感外扩为范围更广的社会性情感时,便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所以,每一个人的“小情感”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大情怀”,而这种“大情怀”就是我国一直提倡弘扬的家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意识的缘起
“家国”最早出现在《史记·周本纪》武王伐纣中:“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1]可以看出“情怀”是主体人的一种道德思想感情,一种心境,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家”“国”两个基本对象组成了“家国”一词。两者之间的联合,可以从历史沿革中找到蛛丝马迹。在古代,“国家”通常用来指代诸侯国,也可称其为城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连横合纵、山河破碎,战争此起彼伏,社会处于动荡混乱之中。此时文献和诗集中论及“国家”的就更多了,尤其是孟子提到的“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以及在此基础上具体表达出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此可见,家庭关系作为国家关系的基石,其对家庭成员的品格要求同国家各阶层之间的伦理诉求大抵是相同的。“家国”概念的历史沿革均说明在古代中国社会,家庭关系是社会、国家关系的基础,家国一体化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家国情怀”就是人们内心一种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个人对国、对家的一种思想境界,同时它也突出显现了个人对国、对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热爱,以及对国富民强、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理想追求。它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仁爱、辞让之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代学者的终身追求,他们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种内在修为为起点,爱自己,爱家人,进而推己及人而爱周围的所有人和事物,并力求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另一个层次是指心怀天下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也凸显出了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意识。由这两个层次也可看出,从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序列来看,家庭是先于国家而产生存在的。
钱穆先生说:“有家而有国,次亦是人文化成。中国俗语连称国家,因是化家成国,家国一体,故得连称。”[2]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家、国二者都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它与人文素质以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息息相关。
二、家国同构的思想内蕴
梁启超先生曾言:“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3]从梁启超先生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十分鲜明的特点是家与国始终保持着一种连同的组织结构关系,而这也正是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家国同构思想的集中展现;与此同时,也使得传统家国同构思想带有一定封建色彩,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局限性。
(一)家国同构的基本依托点:血亲关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的主要构成。此时的“家”即是“国”,“国”亦是“家”。夏商初期,由于领土的扩充和部落的合并分立,人们萌发了“国家”意识,此时的国家是军事斗争占领后的政治产物;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更加频繁的军事斗争和土地占领活动,“国”的领域愈发扩大,应运而生的宗法制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成为沟通家和国之间的桥梁。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尽管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在政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一脉相传的血亲关系,这也使得以血亲关系为基本依托点的宗法制在政治上得以久盛不衰。
孔子曰:“爱有差等。”血亲之爱作为一种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为爱家、爱亲人,进而推己及人,爱周边的所有人和事物,力求达到仁爱的最高境界。而家国情怀传承儒家思想,仁爱则为其内在的驱动力,旨在教人在家中爱自己,爱父母亲人,上升到国家层面则是用心中的爱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二)家国同构在伦理层面的结合:忠孝一体
虽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是忠孝二字却从孔夫子以来就一直被各家所提倡。儒家思想一贯主张在伦理层面达到忠孝的结合。家国同构同时继承了伦理层面上的忠孝一体、家的层面上的孝廉,以及国家层面上的忠诚。孔子认为:“孝慈则忠。”君子倘若能够对其亲人毕恭毕敬,那么对待他的君王必定也是忠心不二的;若能够对其手足兄弟十分恭敬,那么对其兄长也多是如此。此外,儒家还将人们的社会关系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范畴,“五常”即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可见,孔子倡导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在伦理层面上将“忠孝”结合,以等级制度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来构建“君臣父子”的政治秩序。
家国同构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第一层面是道德层面,肯定以家为本,强调个人、家庭和社会、国家的有机统一;第二层面是政治层面,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执政者的角度来说,即提倡以民为本,以国家繁荣昌盛为己任。
三、家国情怀的实现途径——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是古代仁人志士完成自身修养、实现自身理想的目标,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物。在古代中国,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受此情感的激励、鼓舞,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国家而奋斗、牺牲。在现代意义上来说,修齐治平更侧重于强调自身道德修为的养成和政治思想的践行,从个人品德到家庭伦理道德的完善和协调,最后力求实现天下国家的美好愿望。而这一切,最终都是以家庭教育和自身修为作为支撑的。
(一)诚意以正心、修身——个人道德修为之养成
修身乃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根本。《大学》所云之道,就是把个人的道德品德修养与治国理政联系起来,即“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君子是能够在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时常谨言慎行,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的。这也告诫我们,要做到慎独、知行合一,戒骄戒躁,表里如一,而不能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有所担当,只有充满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才能真正实现家国梦。
(二)齐家以治国、平天下——家风与国风之贯通
《大学》有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4]家犹如社会的细胞,在满足着个人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承载着个人精神。齐家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中的基础。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观念中,执政者只有妥善管理好家庭,才能表明其具有将国家治理得好的能力:对父母孝顺表明可以侍奉君主,对兄长恭敬表明能够侍奉长官,对子女关怀表明心怀万千子民。程颐有云:“家正则天下治矣。自古圣王未有不以恭己正家为本,故有家之道既至,则不忧劳而天下治矣。”[5]重视亲情是真正把家和国关系贯通的根本,也是将人与人之间距离拉近的关键。我国现在所提倡的家风正是以此为重要理论依据的。家风和国风原则上是和谐统一的。笔者认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源流上的向上性
家风的建设是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在数量上表现为多,即有多少户人家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家风,其影响仅限于家庭或家族内部。相较而言,国风的建设是抽象的、普遍的和共同的,在数量上表现为一,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凝聚的优良家风的集合。但两者总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向上的。
2.内容上的契合性
家风是缩小的国风,国风是放大了的家风。二者在客观上互相渗透,互相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发展,国风建设将不断加强,这也为家风建设的推陈出新提供了价值参照;与此同时,新的家风不断产生,为国风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在前进道路上不断革新与进步。最终国风和家风在发展上形成良性循环,正所谓国风盛则家风不衰,家风兴则国风不败。
3.发展上的曲折性
时代在进步,经济也在飞速发展,所以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家风与国风也会有不同的内涵。有时家风的发展会优先于国风,则需要用家风来促进带动国风的更新;有时家风的发展又会滞后于国风,则应发挥国风的引导作用,带动家风发展向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家风的建设与社会文明、国家建设是紧密相连的,不可被替代的。
四、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6]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的讲话中提到:“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7]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的价值标准同国家、社会和个人最本质的价值诉求作了最好的阐释。在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的同时,又使得社会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感得到了本质上的提升。
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要求每个个体都应当首先注重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感,在社会交往中与人讲求友善与诚信;在社会中要深切热爱国家和社会,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强调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这样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发展。
新时代,家国情怀也有了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正如徐文秀在《人民日报》中发表的评论称:“‘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8]
五、结语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的基础是国,国家的基础是家庭,而家庭又是由每个个体组成。其旨在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是整体密不可分的部分。只有认识到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是融为一体的,才能够主动且更好地融合个人道德情感与国家责任,从而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完善以及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国家责任的担负。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这种被称为“家国情怀”的道德情感,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而生,同质而存。作为强大的精神情感动力,它贯穿每个人生活的始终,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有助于增强人们的伦理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