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理念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2021-03-08王祎黎顾海明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融通工科高校教师

杨 娟 王祎黎 顾海明

(1.南京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2.南京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一、新工科理念为高校发展指点迷津

自2016年“新工科”概念提出以来,教育部高教司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于2017年正式推出新工科计划,并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文件。2018年教育部要求把“新工科”建设作为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新工科的兴起颠覆传统工程教育的形态,对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新的需求。[1][2]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3]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其内涵与特征赋予高校人才培养更加明确、具体的理念与方向。增强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主要体现在取得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一支高水准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专业能力强是教师胜任工作的根本标准,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的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围绕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储备,重塑和创新专业发展模式,是深入贯彻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谋求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对培养满足时代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二、新工科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的到来,新工科建设要求建立新专业、构建新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加快发展步伐,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承担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如何扛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当代教育对教师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现实意义。高校教师在抓住新工科建设的机遇、搭上高校内涵发展的快车时,需接受时代对教师职业的重新审视。

(一)内生动力不足,跨界融合和引领创新不够

教师的内生动力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关系着教师群体的成长速度和高度。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高校教师在深入领会新工科理念时,个体的内在认知不足,一定程度上忽视“新”的内涵。教师自我成长的观点陈旧、目标模糊,原有的理论知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即使是原本熟知的领域,也不断融入新信息、新技术,不能突破传统思维积极应对变化、无法主动搭建学科与社会的桥梁;教师的专业储备不够,在专业授课中缺乏综合知识能力;单一而固定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教师的动态教学特色,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不断创新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工作动力不足,缺乏跨界的思维、融合的干劲、引领的魅力和创新的魄力;与企业深度融合不够,与相关企业生产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相脱节。知识大爆炸、科技的融入和网络教学的快速发展,使单一的线下授课成为过去式。在教育理念碰撞加剧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来源多元化,思维更活跃,教师的授课方式、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权威均受到极大的挑战。因此,增强教师的内生动力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跨界融合、引领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渠道。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持续实践发展不到位

在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受学校、地域和学科的限制,教师的专业发展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相应的平台和专业的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缺少学习的榜样、坚定的目标、历练的场所和团队的引领与导向。现行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和制度相对落后和封闭,落后主要体现在大多数培训重在呼吁教师的纵向发展,忽视教师的横向思维与实践,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封闭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时间上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相关问题的持续关注,由此造成培训不连贯、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空间上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培训的地域、场所、学科和形式上受限,限制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学校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编制不到位、经费支持无保障、评价机制有偏差等问题,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建设和计划实施。[4]学校缺乏统筹规划、分层分类、分科分段的精准培训方案和持续发展计划,要健全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在持续性和实践性上有目的、有规划地纵横双向发展。

三、新工科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创新

新工科建设是为了主动响应新一轮科技革新和产业变革,具有前沿特征(引领性、创新性)、产业特征(跨界性、交融性)、动态特征(发展性、实践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根据新工科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应开放教育的转换,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从以教学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授知识为主变为培养能力为主。教师应围绕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特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体现最主要职能、集中最优势资源,持续更新教育思想,完善知识结构,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新型专业发展模式,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转型与升级。

(一)跨界融通谋发展

新工科的跨界性要求打破专业之间、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的壁垒,跨越产教之界、科教之界、校企之界,搭建跨院系的协同育人平台。教师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运用跨界思维谋发展,跨越日常工作的边界,摆脱原有专业的局限和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界限,激发内生动力,增强专业自信;根据学习目标和主题整合学习资源,积极参与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在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校企联合中以共商、共建、共享和共赢的方式多渠道、多面向地探索知识体系重构。

新工科的融通性强调横向和纵向的交流,包括校企融通、校内外融通、国内外融通、理论和实践的融通、本硕博一体的融通等。新工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内涵特征要求教师除了本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多面向、多学科跨界融合的能力;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能,既能操作先进设备,又能解决前沿问题。[5]教师可以把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相融通,把网络资源与高校教育实践相融通,把大数据与个性化教学相融通,达成多方联动和资源整合与共享,在教育生态圈中真正实现教师“跨界融通谋发展”的专业发展模式。

(二)引领创新求发展

新工科的引领性要求教师具备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应变能力等,能够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在专业领域引领行业发展。高校教师的理念必须有超前意识,能够以前瞻性眼光预测未来趋势,解决未来问题。新工科教育要求教师具有互联网思维,并灵活应用于教学活动中。[5]互联网中的大数据可以为教师提供精确、多元的信息,并有助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利用互联网中的有效信息指导教育学生,发挥大数据的分析、反馈、个性化和预测功能,帮助教师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引领教育向精准化、个性化发展。

在互联网思维引领中求创新,在创新驱动下求发展。有效利用、获取、评价和筛选网络信息及技术,通过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等发挥个人专长,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资源、学生、实施过程等要素,综合考虑整个教学过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创新。

(三)持续实践重发展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新工科理念要求坚持持续发展,用新思想带动新发展。教师在教育岗位上担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其专业持续发展不仅是适应、促进和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还是履行工作职责的有效举措。它要求教师不仅能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要具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解决未来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6]教师专业持续发展需要高校克服地域和学科的限制,加大力度出台更积极、鼓励教学的政策,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增强教师的内生动力,着力解决矛盾较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源头参与机制,持续紧抓平台建设和教师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时间和空间,保障教师专业的横向思维和纵向发展,推进培训模式和制度的落地生根;动员教师立足本职,攻坚克难,利用多方资源,通过不同途径,发挥各自专业的能动性和实践性,稳步推进高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教师能动性的发挥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动力和保障,为保证教师全面、和谐、自由、持久地发展,社会、高校与个人都要自觉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使教师能够真正获得持续发展。

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中实践的主体,应自觉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高校着力发展实践教学能够帮助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从业素养,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发展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教师既能通过各类实践培训学习、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又能反思教学过程,内化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7]将实践性知识和新工科理念相融合共同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即可创造性地转化为有效的课程计划,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发挥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通过“持续实践重发展”,教师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完成教师“学习—实践—反思—实践”的生态发展闭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化,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

高校要增强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加速推进适应“新工科”一流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8]教师跨界、融通、引领、创新、持续、实践发展的多元新态势是新工科人才培养高精尖、个性化、多元化的重要保障。新工科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新态势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有助于全方位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使教师既专业又博通,既精准又多元。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多元发展、教师队伍的正向激励,而且有利于教育界及整个人类经济、社会创新型、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融通工科高校教师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