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

2021-03-08李佩妍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关怀高校学生价值观

李佩妍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新媒体时代,如何让大学生正确甄别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格高尚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中的重要部分,迫切要求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把人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相契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具体表现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媒体被称为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外的“第五媒体”,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竞争激烈,是当下新闻舆论的重要载体,更成为当代青年开阔眼界、认识社会和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重要媒介。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多样化和便捷化。纷繁复杂的平台及信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

(一)网络素养教育缺位

网络素养是当下应对网络中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的一种基本素养,主要指人们在网络中对各类信息的辨别能力及在网络中所体现的道德素养等。网络素养是当代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内在修养外化于网络言行的体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阅历有限,年龄尚小,容易受到外界的言语刺激与挑拨,难以分辨网络上的不良言论,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看法时不能正确表达。在追求自己喜爱的人或物的过程中,不能良好地控制自我,给自己和他人及家庭带来烦恼。网络素养教育的缺位与忽视是大学生网络中发生冲突矛盾的根本点,提高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的根本途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从人本身的改变提高网络素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价值观导向薄弱造成思想困惑

网络促生了一系列以盈利为目的的违法违规且危害社会道德和伦理的不正当理念。例如PUA,全称为Pick-Up Artist,最早从美国传入,早期是为了克服男人内在的不自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及性的解放,PUA开始出现部分“不良PUA”群体,借助互联网展开教学课程逐渐呈现一种产业链的形式,从中获取有关性与金钱方面的利益,突破法律道德的底线。再如“好嫁风”,最先是日本发明的词语,用来表示容易引起男性喜爱的穿衣风格,但是如今指女性将结婚作为人生第一件大事,盗取别人优渥的生活经历伪装自己,达到“好嫁”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语。PUA与“好嫁风”的发展情况相似,虽然他们的受众性别不同,但都是通过外在的伪装达到目的。这些网络“糟粕”违法违规,危害社会道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导向薄弱,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建构的关键时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信息网络的熟练运用,使他们走在信息获取的前列,如果接触网络“糟粕”且缺乏正确价值观评价予以引导,则可能产生思想困惑。

(三)教育氛围功利化弱化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大多为公共政治模块必修课程,一些教育者和学生的目的是在完成课时拿到学分。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及教学目的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的,教育者单单从书本上传授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内心的关怀。受网络上错误思想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只注重个人利益,认为只顾好自己眼下的“一亩三分地”即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忽视集体利益。另一方面,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输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加之网络不良舆论的引导,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使大学生在个人发展利益需求以外正确地看待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要求,正确处理各个方面的关系,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习近平同志对广大青年抱有深切的期望,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刻不容缓。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现实原因

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建议,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增强主体意识,激发个体活力和创造力,柔性利用时代技术,加强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议题。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人文关怀缺失而存在一些问题,深入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更多真实原因,可以具体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轻视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互联网的发展伴随高校学生的成长,使他们被称为网络的“原住民”,他们受到蓬勃发展的新媒体的影响,获得信息更加迅速且全面,在网络中发表言论的随意性及获取消息途径的多样性,一方面,可以实现沟通的无距离及个人情感的充分表达;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大的挑战。在当前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且文化多样并存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在思想上容易迷失方向,出现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观点取向错位的情况。现在高校学生作为网络运用的“主力军”,已经可以很好地应用网络,并且正是追逐新鲜刺激的事物、积极发表看法博取关注的年龄,他们喜欢在新闻舆论中积极发声、与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多多了解国外的热点事件、在网上追求自己喜爱的人与物,这些行为都进一步反映高校学生对网络的需求高、应用广。网络是发表舆论的重要平台,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自由性,使许多人在网上随心所欲发表意见,没有及时进行舆论的正向引导,使部分大学生对一些不良言论难以区分,造成恶劣影响。

(二)忽视精神的内在需求

“当前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和渴望程度已然不再那么强烈,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人们最为关切的是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否充实,人们更为在乎的是自己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否得到满足。”[3]一方面,精神世界的内在需要盲目发展,难免会给不良理念的散播创造条件,违法、违规、危害社会伦理道德的产业链的存在从侧面反映了市场的需求。只要网络上有支持这些理念的人,这些产业链就不会消失。这些理念利用网络这个载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且受众大多是大学生。而大学生的观念尚未定型,心理方面都不够成熟,并且处于一个希望被广泛关注的阶段,因此他们会通过网络实现这些诉求。在大学生缺少理性的判断力和思考力的同时,网络上又充斥着纷繁复杂的信息,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堂模式僵化,一味灌输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关注,人文关怀不足,许多时事热点疏于讨论,不能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忽略以学生为主体对象的教育,势必会为不正当的理念和产业链的网络“糟粕”传播提供条件。

(三)忽视网络时代下责任意识的培养

客观上,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特点,网络之中存在浮躁风气、游戏至上、娱乐成瘾、拜金物质的观念。如果教师信息获取速度慢,网络素养教育着力不足,则会对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主观上,当下一些大学生受网上大量碎片化信息的影响,没有对信息进行整合梳理形成系统性认知,便误以为自己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没有对信息进行深入体会,思维也没有得到锻炼,阻碍了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削弱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很好地在社会上发展。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增强举措

在新媒体这个大环境背景下,高校学生网络素养的缺乏、思想上的困惑、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是这些问题的重要节点。“只有将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充分关注大学生个体,关注大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大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迈出现实的困境,不断从实践中吸取营养以丰富和发展理论,不断使自身与时俱进。”[4]帮助高校学生提高网络素养,增强解读和批判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线上平台,联系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主流观念,使其完善自我的精神世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以网络群体事件为渠道把控舆论风向标

网络群体事件是指在网上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热度持续时间久,网民讨论程度激烈的网络事件。这些网络事件往往可以反映一些社会现状,从一个网络群体事件下的评论内容可以看出当下社会的浮躁氛围。“多元化的价值观带给大学生多种选择。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沿袭传统的单一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忽略了对新一代大学生在多种价值观选择方面加以引导,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的困惑。”[5]我们一定要占领主要的舆论阵地,把握舆论风向标。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光要依靠学校,更多地要从高校学生的日常应用社交软件出发,例如微博、微信、QQ、豆瓣、虎扑等这些主流新媒体。需要官方账号和网络大咖从中协力。网络群体事件本身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多引入时事热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从网络群体事件中认真分析舆论分歧点,从分歧出发解决分歧,引导舆论正向发展才是正确选择。以往经常采取删帖、删评论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容易激化舆论矛盾,使人们加深对“官方”和“大V”的误解,使问题扩大发酵,带来消极影响,也起不到教育引导作用。

(二)“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体性教育模式,强调教育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进行,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精神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但在当下,无论是知名高校或是普通高校,还是避免不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育难以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载体创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我们由高校线下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关注他们最基本的情感需求,通过网络应用拓展话语渠道,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步唤起其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产生向善的力量。伴随热点问题的发生,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的匿名沟通交流,建立平台使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情感,从症结点出发,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疏导,激发教育对象的同情心、怜悯心,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运用网络教育平台,健全社会责任机制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主流的社交软件的运用更加娴熟。针对当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高校应该在恰当运用微信、QQ、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的基础上,加强传播责任意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便捷优势,加强信息健康防护。宣传月活动多加入健康内容,举办网络文明之星评举或板报制作等活动,由学生投稿制作,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大学生的制作兴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容易建立健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对于网络上群体性事件尽早找出症结和缘由,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心灵上感染学生,让新时代的青年们都树立坚定的信仰,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关怀高校学生价值观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