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1-03-08饶明姝徐开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饶明姝 徐开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4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兴起文化研究的热潮,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和文化因素的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目前,对外汉语教学要打破语言技能培训的阈限,强调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已经是学界的共识。而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到底该如何甄别筛选,又该如何融于语言教学的课堂则尚未有明确定论。因此本文将从文化因素的选择原则和文化因素的教学方法两方面来探讨对外汉语中文化因素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师更好地开展文化因素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文化因素的选择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教学中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因此在实际开展文化因素教学之前,对文化因素做出甄别筛选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筛选的具体标准可能因人而异或因时而异,但以下两条原则应当始终坚持。
(一)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林国立(1996)[1]曾说过文化因素的隐含性和依附性是它最本质的特征。文化因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教学,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语言教学的下位系统之一。因此在进行文化因素的选择时,我们必须先明确本阶段语言教学的目标。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中,一级在文化能力方面的目标描述是“开始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到五级才是“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文化因素的选择时就要充分考虑该因素是否符合当前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比如,尽管“东西”是一级词汇,但我们不会在一级阶段就教学生理解“他不是个东西”里的感情色彩,因为不符合本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以课程大纲为依据,而且应是紧密结合教材的。文化因素的选择也必须从教材入手。教材普遍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从教材中提取的文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这两项特性。但具体如何对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取舍,如何补充一定量的教材外的文化因素,都需要根据当前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衡量。总之,把握课程大纲,深入钻研教材,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较高层面把握文化因素教学的系统脉络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二)与学生需求相适应
强调语言教学要重视文化因素的导入,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学习者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选择必然要着眼于学习者实际的学习需求,而学习者的需求又有两大方面的差异。
首先是年龄上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必然在学习汉语的兴趣点和交际需要上有所不同。针对年幼的学习者,教师自然会采取更符合其身心特点的课堂活动设计,但在文化因素的选择上对符合学生兴趣点及交际需求的重视则仍不足够。比如,同样教授亲属称谓,对于成年学习者来说,可以延伸的文化因素包括中国的家庭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
其次是区域上的差异,学习者是否在中国生活学习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汉语学习需求。如果教学对象是在华的汉语学习者,那么帮助这些学习者了解当地最常见的风土人情,缩短他们与其居留地文化的心理距离就是汉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文化因素的选择上则应该适当融入地域文化的内容,以求帮助他们减少跨文化焦虑,尽快适应当地生活。
综上,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选择应当遵循两条主要原则,即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适应。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在对文化因素做甄别筛选时要做到系统设计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既有整体意识,又能有的放矢。
文化因素的教学方法
由上文可知,对外汉语教学中想要做好文化因素的教学设计是一件相当重要且复杂的工作。因此,如果能够为文化因素的教学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为对外汉语教师顺利完成文化因素教学任务带来便利。本文基于此总结了以下四种常用方法。
(一)直接法
陈光磊(1992)[3]将其命名为“直接阐释法”,即对语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语随文加以注释,进行说解。比如在《HSK标准教程3》[4]中,每课的最后都有“俗语”部分,这些俗语都是与本课内容有一定关联的,教材编者采用中英双语附加图片的方式解释一些俗语的意义和用法,如“不到长城非好汉”“站得高看得远”等等。我们认为,对于教材中已有的文化因素注释,教师应当充分加以利用,而部分教材中未明确注解的文化因素,则要依靠教师主动的筛选与讲解。比如中国人送礼为何不送伞和钟,为何门上的“福”字倒着贴等等,如果在教学中遇到此类问题都可以直接解释是谐音引申的寓意。
(二)对比法
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对比法主要是指教师应当注意将中华文化的某些细节和规约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尤其是与学生的母语文化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到其中的相同与不同点。根据普拉克特难度等级模式,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学生对于此类文化因素的理解不会产生障碍。而那些不同的成分,则会为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带来较高的难度。比如英语文化中白色一般象征干净纯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白色则代表死亡、不吉利,但在现代中国,很多中国年轻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结婚时也常穿白色婚服。原本中西方在颜色的文化内涵上就有较大差异,再涉及到古今文化的变迁,就更容易使汉语学习者陷入疑惑。这时,汉语教师们就应当承担一个引导文化对比的角色。通过对比法,一方面容易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中国文化的印象,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三)交际法
交际是学习者必须面对的难题,也是语言教师必须采用的手段。无论是在课堂上通过语言或者多媒体手段创设交际情境,还是在课下安排交际任务,提供交际机会,都是教师可以采用的交际法手段。比如,讲解中国人买卖东西的方式时,如果想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就可以采用交际法。课上在讲解完必要的词汇、语法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仿造课文对话,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和货币让学生演示购物过程,也可以安排学生课下去买东西或者去中国的商场等地方实地观察中国人买卖的方式,然后用汉语记录自己的经历或者写写感想,再与同学们分享。
(四)辅助阅读法
因为课堂上课时有限,或者同一班的学生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在遇到某些比较有意思的文化因素无法深入地讲解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辅助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增加自己的文化储量。比如讲到一些成语的由来和用法时,因为往往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知识,老师无法做到在课堂上简短又细致的讲解,就可以布置成语故事阅读任务,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这样既不让学生的兴趣落空,又能加深学生对成语的认知。
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均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操作条件综合运用。比如“狗”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教师可先通过直接法阐释“狗”在中国文化中的一些负面意义,然后让学生回想在自己国家文化中“狗”的联想意义。
结 语
培养汉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离不开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想要成功地开展文化因素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师就要对文化因素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和编排,既要把握文化因素的系统脉络,又要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教学中灵活采用直接法、对比法、交际法和辅助阅读法等手段,让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生动起来,真正使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