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体育”驱动下县域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2021-03-08谢永力
谢永力
(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国务院于2014年、2015年分别将 “全民健身”事业与“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持;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由居民健身意识转变和信息化技术变革给公众带来的是智能化、信息化特色的新体育生活方式[1]。基于此,以“互联网+体育”为驱动,构建惠民便民、优质丰富的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为新时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们“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必然要求。我国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县域地区广袤辽阔、经济落后、人口众多,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县域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场地设施供需矛盾突出。互联网技术不但能够快速、高效地储存数据,还能进行人工搜索和智能分析,这有助于县域有限体育资源的共享与集约。因此,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改善供需矛盾,提升县域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带来契机。
一、县域体育公共信息服务的困境
(一)供给主体单一,服务产品单薄
现阶段,县域政府的主体作用因其公平性、群体性、非盈利性等特点不可替代,依然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种近乎单一的供给体制下,适应时代发展的、符合地区特点的体育公共信息服务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数量不足且功能较少。在安徽部分地区实地调查时发现,县域体育公共信息平台大多只是通过行政部门网站面向公众,产品服务覆盖面较低,也显得不够多元和丰富,难以吸引人们的关注。
(二)服务效率低下,受众主体模糊
公共体育信息服务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居民对于服务平台的功能性要求不明确,大多是被动接受服务产品信息,信息双向流动较少[2]。走访调查发现,安徽省县域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大多是围绕本部门工作展开,而不是面向广大县域居民,未能搞清信息服务供给的真正受众主体。而县域居民受体育设施不足、健身意识落后等因素影响,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方面比较被动,不能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体育生活方式。这样造成体育公共信息服务效率和质量低下,也难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三)服务平台混乱,建设标准不一
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是以政府为依托,通过资源门户网站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信息的资源供给,满足居民体育信息需求[3]。调查显示,安徽省部分县域体育行政部门的官方网站设置了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但大多有名无实,长久无人更新,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服务平台不但不能满足县域居民的健身需要,还给民众造成行政部门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官僚主义作风”印象,后患无穷。因此,建立科学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使服务平台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信息化优势,满足县域居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二、“互联网+体育”对构建县域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驱动
(一)精准把握居民服务需求
互联网的诞生及普及,实现了体育活动的数据化,为居民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创造了坚固有力的平台。居民在网上浏览或搜索的历史记录包含了许多规律性的信息和丰富的内涵,能够间接反映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诉求和社会舆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前提是必须掌握这些决策支撑的数据信息,特别是要精准把握县域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种类、方式、效果等方面的需求,能够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获得广大居民的认可。
(二)搭建赛事场馆利用平台
利用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宣传和推广功能,能够极大提高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与知名度。有的平台还开辟了球迷互动、网络购票、热点讨论等模块,丰富了体育赛事的内容,提高了体育活动的吸引力,有利于提升体育赛事的社会效益。
体育场馆利用与居民消费需求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盲目的重要原因。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能够发挥互联网优势,设置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公布体育场馆服务信息,引导居民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进行体育锻炼,有效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居民锻炼的满意度。
(三)优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互联网+体育”获取的海量数据信息,深入探寻数据背后的信息价值,能够优化县域体育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并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和服务流程。例如服务部门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精准定位迅速找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盲区与不足之处,客观反映该地区体育参与特点、体育信息获取情况、体育产品受欢迎程度等,从而优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而推动县域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程。
(四)推动公共服务转型升级
构建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不仅能够将大量的居民在线数据进行统一的搜集、加工、整合与梳理,还能通过信息挖掘与数理统计的方式分析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功效或偏差,并借助综合图文、影像、推送、虚拟现实等多媒体方式,在手机或电脑客户端向居民呈现多元化的产品,实现便民惠民的体育公共创新服务,推动公共服务转型升级[4]。
三、构建“互联网+体育”驱动下县域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策略
(一)建立独立式的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独立式信息服务平台是指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的信息服务平台。首先,服务平台可以与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其次,可以联合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构建一个资源共享式的公共信息数据库;同时,面向广大县域居民承担信息需求的梳理、信息服务的筛选和最终信息服务效果的反馈等任务。独立式的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受市场机制调节主观能动性强,既能给政府减轻负担,又能发挥其智能化、便捷化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实现服务信息的有效传递和资源共享。
(二)组建专业的信息服务工作团队
组建专业的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工作团队,人才是关键。首先,信息服务人员既要懂体育,又要有强大的事业心。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当今社会的共识,只有对体育事业充满感情,才能把群众体育工作做牢做实。其次,工作团队人员要兼备信息化技术能力,保证信息技术工作的良好运行和创新发展。第三,团队人员还要具备沟通交流能力,信息服务工作面向的是广大民众,只有多沟通、多交流、倾听民众心声,才能避免闭门造车,创造出受民众欢迎的信息服务产品,满足居民公共体育服务的真实信息需求。
(三)拓宽体育公共信息服务的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地区突出惠民便民打造“全民健身”网络服务平台。然而,据走访调查发现,县域居民目前健身仍然偏向于就近选择健身地点进行锻炼,对于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服务信息、健身电子地图等信息化产品关注较少,认识不够。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工作一方面应进一步拓展信息服务的传播渠道,对网站功能、手机应用、广播电视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开发与建设,为县域居民提供多元的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民众对全民健身工作的认识,提升他们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助力“健康中国”理念深入人心。
(四)加快体育公共信息服务的政策法规建设
在体育公共信息供给体系升级过程中,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必选之路。构建高效的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需要学习并吸取西方先进的立法经验,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和县域特点的法律法规或地方制度,对信息公开、信息开发、信息监督、信息反馈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明确细致地规定和约束,确保体育公共信息服务的科学规范,才能使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研发与建设拥有一个安全纯净的信息环境,更好地为满足县域居民的健身需求提供保障[5]。
(五)建立“体医融合”公共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体医融合”成为当今的一个社会热点。建立县域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将体育与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共享,能够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平台掌握县域居民的健康水平,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县域居民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关于体育运动和医学保健的相关知识,并可利用国民体质监测等手段,获得针对个人的运动处方,提高锻炼效果。
四、结语
在线化、平民化、透明化的“互联网”时代为广大县域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带来了机遇,也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既是手段,又是纽带。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能够精准把握居民的服务需求,提供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加快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升级,进一步优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体育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也把“互联网+”行动和全民健身事业这两个涉及国计民生的国家战略紧密联系起来,能够为居民提供便捷多元的体育生活方式,促进自身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助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