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生态有机茶产区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意愿研究

2021-12-21柯文静周林毅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茶农生态生产

柯文静,周林毅

(武夷学院 商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引言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脚步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非农生产转移,造成“虹吸现象”,引发了村庄空心化、务农老龄化、农民离农、农业生产弱化及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现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托现代农业物质条件,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武装,构建现代化管理组织体系,运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倡导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打造一支文化型、技能型、科技型农民队伍。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落实,需要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添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着力推广农村创新科技,深化农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农民技能培训。打造中国特色农业自主创新的示范区用现代科技来武装农业生产发展,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激活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分享利益链,努力推动园区成为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形为山脉丘陵,且气候温和湿润,加上土壤多为酸性土壤,非常适宜茶树的栽植,故宋元以来,福建一直都以国内重要产茶区而名誉天下。有清一代,茶叶的种植遍及福建各府县,茶叶成为福建许多县市的主要物产,茶业也已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有机茶属于生态茶的一种,生态茶除了有机茶,还包括无公害茶和绿色茶。福建生态有机茶产区,就是通过构建与生物共生的环境来维持茶园生态平衡,从而真正做到不施农药化肥、万物共生、相互抑制、相互促进的一种生态环境模式,进而全面提高福建生态有机茶产区科技创新水平。

茶农作为茶叶生产经营的客观主体,是生产技术自主创新的执行人和终端受益人。生产技术自主创新激励效果主要依托于生产技术自主创新意愿行为,及依靠茶农对生产技术的改良与内化。总体来说,茶农生产技术创新意愿主要涵盖了新品种的培育、新品种的嫁接和生产秘方的改良。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茶农在生产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意愿甚弱,一般茶农是依靠引进外来技术来改善生产条件的。

从要素禀赋的视角来看,速水佑次郎和拉旦[1]认为,要素禀赋会影响农产品价格高低及农户技术行为选择,从而影响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Atanu、Saha等[2]要素禀赋论中强调新技术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农户更易于将丰富的要素取代稀缺资源,以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常向阳等[3]在可变生产要素的角度上认为: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纳可以抵消在稀缺资源对农业经济发展制约。从提高农业新科技的影响因素视角来看:Rogers[4]认为农户户主的文化水平、个人的认知度是影响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关键因素。张成宝等[5]农户的年龄、文化水平、家庭总收入,灌溉方式,农村合作社情况、交通条件、贷款难易度对农户新技术意愿都有显著影响。聂英等[6]调查发现经营规模是影响农户采用新技术关键因素,规模越大,越能保证节水充分利用,得到的规模报酬就越大,同时越能提高农户的生产参与性。此外农户的年龄、性别、经营方式、家庭劳动力对采用新技术都有显著影响。郑旭芸、庄丽娟[7]认为劳动力要素越高,农户选择新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大多数农户更易于选择节约物质的要素的生产技术,而农户的个人禀赋对生产技术的选择影响存在差异性。陈艳艳等[8]通过对灵山县茶叶生产调查研究发现:认为茶农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情况、科技获取途径、对生产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赖正南[9]通过对茶农需求视角出发,分析茶叶创新技术的采用主要受到茶农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经营条件、文化、生产管理、行销经验等因素影响显著。苏宝财[10]认为茶农的生产性投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主要受到茶农的生产加工时间、茶农受教育年限等因素影响。李海涛[11]通过苏州洞庭湖碧螺春产区茶农的生产选择行为发现:主要受到文化程度、专用设施投入、生产规模和茶农的认识水平影响。

从建立机制和保障作用视角来看:陈国帅等[12]认为成立茶叶创新科学研究和建立技术开发的长效机制,调整产业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形成实用集成技术。石德金等[13]通过对竹子市场调查分析认为竹农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的帮扶下,当竹农或科研机构对自身的收益率达到最大概率时,竹农或科研机构就愿意参与技术创新。苟露峰和高强[14]通过系列论证,农机职业培训和农业新技术受益性与农户采取新技术行为均有显著影响。笔者对已有的研究结果做出了总结与分析,结合福建省地区福建生态有机茶产区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意愿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究其生产技术自主创新意愿行为影响因素,有效地制定现代化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奠定理论依据。为此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总结主要选取了茶农的年龄、文化程度、土地面积、家庭特征、收入情况、生产经营情况、茶农自身认知水平等作为文章的调查分析研究变量,并且逐一检验分析是否与原研究结论相一致。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从理性经理人的研究假设来看,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时,必定会考虑到生产技术创新后获得更大的利润,只有生产技术愿意自主创新预期利润高于不愿自主创新的利润时,才会主动创新生产技术。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模型为:Ai=f(Ci)+εi其中,Ai表示茶农i是否愿意自主创新生产技术(A=1表示采用;Ai表示不采用),Ci包含生产资料投入、茶农个人及家庭特征、技术创新信息获得等影响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的因素,ε1为随机扰动项。由于技术选择函数因变量属于离散变量,因此采用二元连续函数模型(Binary discrete choice model),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产技术自主创新意愿的影响因素。如果F(χ,β)为Logistic分布的连续函数,则

其中,χ为解释变量向量,β为系数向量。y=1表示农户采用某项技术,y=0表示农户没有采用某项技术,P表示概率。记P(y=1/χ),则1-p≡P(y=1/χ)。

(一)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假设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信息可有效供给,茶农根据个人人力资本资源要素进行生产以实现预期利润的最大化。笔者从生产要素、茶农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信息获取来源3个层次分析茶农对培育新品种、嫁接新品种和制茶秘方改良3项生产技术自主创新的选择行为。其中,培育新品种是在原来没有茶叶品种的基础上重新研发新品种(如武夷岩茶金骏眉、银骏眉的创新);嫁接新品种是借助原有的茶叶品种,进行有机环境的改变土壤结构及茶叶自由基的重新组合从而改变茶叶的种类(如矮脚乌龙、斜背水仙);调配出新的有机肥料及新的播种方式间伐技术是指在原有的茶树上砍伐掉那些密集的树种,以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达到合理密植的目的;套种技术是指原有生产品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地空间种植其他作物一种新型的种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好生态链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制约,调动物种自身的生长优势,互惠互补。促进原有品种和改良品种的质量的提升。生产要素包括本包括家庭劳动力数和生产资料等,茶农自身人力资本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总收入等,产技术创新信获取来源包括技术指导、农村合作社参与度、是否有驻村科技特派员等。具体变量含义及数值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实证模型解释变量说明Tab.1 Explanation of explanatory variables of empirical mode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为福建生态有机茶产区调查团队2019年5~9月安溪县、平和县、政和县、武夷山市、龙岩市、福安市、拓荣县、寿宁县、周宁县、霞浦市及屏南县10个(县)市茶农的调研,采用抽样分层的方法有效的选取茶叶种植户,主要采用入户聊天的方式,内容更为真实有效,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5份,其中包括安溪县118份,占总比例的23.36%;漳州平和78份,占总比例的15.44%;政和县54份,占总比例的16.9%;武夷山市143份,占总比例的28.31%;龙岩市65份,占总比例的12.87%;福安市12份,占总比例的2.37%;拓荣县15份,占总比例的2.97%;寿宁县13份,占总比例的2.57%;周宁县7份,占总比例的1.38%;霞浦市11份占总比例的2.17%;屏南县34份,占总比例的6.73%。

(三)统计分析

运用Stata 15.0对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一)自主创新技术意愿描述性分析

福建省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好。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涵盖四个方面: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适宜生态有机茶的生产,文章选取的茶农是享受生产生态有机产品补贴的茶农为研究对象,为了方便研究将福建生态茶叶产区归纳为6大产区,分别是宁德地区(白琳功夫红茶、坦洋工夫红茶、福鼎白茶),南平地区(政和白茶、政和功夫、金骏眉、正山小种、闽北乌龙),三明地区(红茶乌龙茶绿茶白茶均有做),闽南地区(白芽奇兰,铁观音),龙岩地区(漳平水仙,做的茶也比较杂,铁观音绿茶红茶都有相对的会做点),福州地区(茉莉花茶)。

如表2所示,在走访的505户茶农样本中,有意愿培育新品种技术创新的茶农数占比最高,达82.9%,有意愿制茶秘方改良技术的占比最低,仅占19.23%。在调查的10个(县)市中,南平地区茶农有意愿嫁接新品种技术创新的比重最高,达53.12%,而宁德地区茶农有意愿嫁接新品种技术创新的非常少,仅占1.15%;闽南地区采用生产秘方改良的比重最高,高达53.68%,而宁德地区的比重最低;嫁接新品种创新方面,南平地区茶农意愿最强,达66.32%,而宁德地区有嫁接新品种的意愿比重最低。福建生态有机茶产区中不同(县)市茶农对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有显著差异。总体上,福建生态有机茶产区对3项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进行比较,种茶技术覆盖相对全面;南平地区对培育新品种技术创新需求相对较高,嫁接新品种技术需求较弱;闽南地区更为倾向于生产秘方改良,其他2项生产技术创新意愿较弱,尤其是培育新品种技术创新,这个主要与闽南地区的区域位置相关,由于其自然环境与闽南和闽北有很大的不同,导致茶叶种植品种单一,安溪濒临泉州地区,主要海鲜出口,因此培育新品种技术创新意愿较低,详见图1。

表2 茶农生产技术创新需求选择特征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se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a farmer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mand

图1 生产技术自主创新意愿分布情况Fig.1 Distribution of willingness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如表3所示,(1)在生产要素方面,大部分茶农家庭收入均在10001~20000元之间。(2)茶农人力资本方面,茶农年纪主要集中在31~50岁之间,属青壮年,该年龄层次占总比例的57.7%,30岁以下的比例最低,占样本总比例的8.34%,表明当前福建省生态有机茶产区种植户为中老年人;茶农总体文化水平较低,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水平,占样本总比例53.70%,为此茶农文化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务工收入占收入比重的20%以下占样本总比例的57.7%,表明绝大多数茶农务工收入较少。从调查结果来看,茶叶种植是大部分茶农的重要经济来源;生产种植时间在10年以上的茶农占比最高,占总数比例54.4%。(3)在技术信息获取来源方面,是否技术指导方面大部分茶农都有参加过技术培训;茶农通过农村合作社参与度参与的比重高,绝大多数茶农对农村合作社参与度、满意度及认知度较高。此外,从是否有驻村科技特派员方面来看,有驻村科技特派员的比重较高为45.76%,驻村科技特派员对茶农技术指导与生产技术创新都有很大帮助可以有效提高茶农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及认知度。

表3 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选择因素的回归结果Tab.3 Regression results of demand selection factors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tea farmers'production technology

三、实证分析

(一)茶农的基本特征

1.茶农年纪是影响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的关键因素。茶农年纪与其呈10%显著的负相关,与假设相同,说明茶农年纪越轻越倾向于对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茶农年纪越年迈的茶农越易于偏向于祖传的生产方式,年轻的茶农更倾向于尝试新事物。二是在全国普及义务教育,年轻的茶农的文化水平普遍高于年纪大的茶农,且更易于接受新事物。三是,年轻的茶农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创新性。

2.茶农文化水平对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有显著的影响。茶农文化水平与其呈5%影响显著关系为正与假设一致,说明茶农的文化水平越高越偏向于生产技术自主创新行为。从以往来看,茶农文化水平越高,自学能力和认知水平就越强,有益于自己从查阅相关知识为创新生产技术做准备最新的技术,所以生产技术自主创新的可能性越大。

3.茶农的家庭劳动力数对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影响不显著。茶农的家庭劳动力数没有影响,说明茶农的家庭劳动力数与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无影响。可能是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进一步推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就业增加收入。家庭劳动力多少对于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完全没有影响。

4.茶农务工收入是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的重要因素。茶农务工收入与其呈1%显著影响显著关系为正与假设不一致,说明茶农务工收入越高越易于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对于茶农来讲,通常情况下,茶农家中如果其务工收入比较高,意味着家庭总收入增加,手中持有资金就越多,更偏向于生产技术自主创新。

(二)生产特征

1.交通情况是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的重要因素。交通情况与其呈5%显著影响显著关系为负与假设一致,说明交通情况越发达茶农越易于生产技术自主创新,否则,茶农就不愿意自主创新生产技术。交通越发达有益于信息技术的交流,同时也有利于传导新技术的开发,因此,交通越发达有利于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

2.生产时间是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的重要因素。生产时间与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呈10%显著影响显著关系为正与假设一致,表明生产时间越长茶农越易于生产技术自主创新,主要是因为自主创新生产技术需要长期积累经验启发。生产时间越长有益于茶农对生产技术启发引导,因此,生产时间越长有利于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

3.土地质量对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无显著影响。土地质量未达到显著水平要求,主要是由于茶农需求偏好、家庭经济情况、思想观念等主观意识形态对土地质量的标准不一致。土地质量未达到显著水平要求,说明福建生态有机茶产区土地质量较为好,森林覆盖率高,未发现土地质量下降问题,能满足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提供物质基础。

(三)茶农组织化程度

1.茶农对农村合作社参与度对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有显著的影响。茶农对农村合作社参与度与其呈5%显著影响显著关系为负,与假设一致。表明茶农对农村合作社参与度有倾向于生产技术自主创新。第一是因为农村合作社会组织茶农参加技能培训;第二,参与农村合作社的茶农往往文化素质比较高,偏向于向老一辈技术传承者学习,故参加农村合作社有益于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

2.经营种类对茶农的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无关。经营种类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茶农的经营种类与茶农的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没有影响。主要是因为目前该区域茶农文化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升,农业技能技术信息渠道拓宽,经营种类不同不会影响茶农对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

(四)茶农技能培训

1.茶农是否技术指导是影响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的重要因素。茶农技术指导与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的影响关系为显著的5%正相关,与预期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说明,茶农获得技术指导更倾向于生产技术自主创新。与上述的茶农参与农村合作社参与度的研究结果相似。

2.驻村科技特派员对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有显著的影响。驻村科技特派员与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的影响关系为显著的10%正相关,与预期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有驻村科技特派员有益于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这首先是因为驻村科技特派员普遍拥有较高技术认知水平和纯熟的生产技巧更能直接有效的技术传递;其次,驻村科技特派员往往来自科技发达地区,讯息渠道较广较新,能给茶农带来第一手资料,故驻村科技特派员有益于生产技术自主创新。

(五)资金支持

茶农的资金支持对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有显著的影响。资金支持与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的影响关系为显著的10%正相关,与预期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茶农资金支持越多,茶农获得资金越多越能支持茶农来生产创新。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要资金支持,特别是机械的购买所需要的资金更大,资金支持决定了茶农是否会有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

四、建议

以福建省生态有机茶产区的安溪县、平和县、政和县、武夷山市、龙岩市、福安市、拓荣县、寿宁县、周宁县、霞浦市及屏南县10个(县)市505个茶农的调查数据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影响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茶农的文化水平、茶农务工收入、生产时间、茶农农村合作社参与度、茶农参与培训情况、是否技术指导、驻村科技特派员和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影响水平为显著性正向影响,茶农的年纪、交通条件、资金支持和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影响水平为显著性负向影响,而家庭劳动力数、土地面积、土地质量、茶农的经营种类与茶农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不存在影响关系。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笔者认为要激发茶农对生产技术自主创新需求的应用,切实树立福建省生态有机茶品牌,需建立健全以下政策。

第一、针对区域优势特色茶农有效的结合自身技术特性激发茶农对生产技术的创新改良。在劳动力匮乏区域,推广机械化种植,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在种植种类单一地区,丰富茶苗种类引进,增加引进次数鼓励茶农尝试新物种的生产种植。需进一步加强茶叶生产种植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尽量使用生态有机肥,提升茶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扩大市场范围,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生态有机茶。有效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此外,相关部门应根据福建生态有机茶不同产区的生产技术需求特性,有效的提供生产技术创新套种、秘方改良、嫁接、新物种的研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加强有机茶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强茶农职业技能培训,充实培训内容,带动茶农参与热情。激发茶农对生产技术自主创新的热情。如将专利展示与种植过程经验分享和组织走访实验基地,提升茶农的文化素质与新型生产技术的学习能力,激发茶农自主研发热情。建立健全相适应茶叶新品种创新技术的管理制度,激发更多茶农有创新意识,各生态有机茶实验基地应对重要技术展示及时发布交流。

第三、建立专业生产技术自主创新APP,拓宽信息接收渠道,能够加大茶农自主创新的资金的几率性。为此福建省生态有机茶种植团队可继续通过相关公众号定期为茶农发布技术生产创新信息,通过互联网及媒体等多种渠道,为不同生产基地内不同产业间、茶农与生产技术推者建立有效沟通平台,加强管理技术直播版块的开发及应用,提高生产技术宣传力度,扩大技术辐射范围。荔农也可通过微信、微博、QQ交流平台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并在录制生产技术视频便于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猜你喜欢

茶农生态生产
“生态养生”娱晚年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用旧的生产新的!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早春茶”开采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快乐的小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