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家教内涵、价值与建设路径探析

2021-03-08王秀红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家教家风家庭

王秀红,杨 锐

(1.中共枞阳县委党校,安徽 铜陵 246701;2.合肥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家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风家教对个人行为品质塑造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良好的家风家教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还关系到社会和谐进步乃至国家稳定繁荣。

一、家庭家风家教三者内涵及联系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构建的基础性社会组织,是家庭成员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领域。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体现着家庭成员的主流价值观。家教则表现为父母长辈与子孙后代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教育。

家庭家风家教三者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依托、彼此作用。家庭是保证家风形成和家教存在的基本场所,是家风家教赖以生存的“本体”。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家园,对家庭成员影响是全方位的,涵盖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事等方面。家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兴衰。家教则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比如“抚育”是家庭基本功能,不仅体现为生物性“抚”,更在于社会性“育”即家庭教育。再如“赡养”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赡”,更有精神层面的“养”即心理上的抚慰和观念上的引导等方面。家教在家风的构筑传承中发挥着规范指引之作用。中国古语“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突出说明了家庭教育是构建良好家风的必备因素。我国家风家教文化丰厚。自古至今,有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五代十国的《钱氏家训》、明末的《朱子家训》、清代的《曾国藩家书》、当代“国事大于天”的习氏家风等。这些均体现了家庭中良好家风家教的重要性:对于个人,修身立世、建功立业;对于家庭,前行后效、泽被后世;对于社会,匡扶正义、和谐稳定;对于国家,教化富民、兴国安邦。

二、家风家教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家教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家教建设的重要性。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1]。2017年1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强调,要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坚决反对特权现象,树立好的家风家规[2]。

2015年5月,中央纪委网站专门开辟了“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历时两年多推出了100期专辑。随后精选其中的50期编辑成《中国家规》一书出版发行。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3]。2019年5月,全国妇联召开新闻发布会,将每年5—6月定为各级妇联组织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月[4]。2019年6月,全国政协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议题是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5]。今年3月,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编著、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家风建设丛书》正式推出。丛书包括《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中华家风文化通论》《中华家训简史》《红色家规》[6]。该系列丛书被列为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由此可见家风家教建设非常重要,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一)复位家风家教功能

家风家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在家庭中的传承和体现,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古代中国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社会环境中,家风家教功能处于兴盛繁荣和稳定状态。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家风家教功能遭遇巨大冲击,许多人生智慧和家庭教育重要资源被抛弃,几千年存于家庭核心的家风家教文化逐渐衰退。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传统家庭结构深刻调整,婚姻家庭观念深刻变革,家庭功能弱化、家教工作缺位、家风文化断层等问题日益突出[5]。近年来,有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职责定位不清、工作力量分散、法制建设滞后等问题[5]。

此种状况下,家庭中成员之间责任义务担当缺乏切实高效刚性约束。在遭遇外力影响时,其家庭价值观感知变化异常敏锐,呈现出罗盘般摇摆状态。于是一些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支撑力薄弱家庭,“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便逐步膨胀,人性中丑陋一面持续扩张,道德失范、缺乏担当等问题频频出现。比如赡养和财产分割纠纷明显增多,夫妻貌合神离、婚姻仅为一纸契约之状况日益凸显,等等。这些均造成了广泛不良社会影响。因此着力解决好家庭功能弱化、家教工作缺位、家风文化断层等问题,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共治。应当高度重视复位家风家教基本功能,尽快完善相关配套工作,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依托、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

(二)助力社会发展

家风家教建设在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被重视。《礼记·大学》有云:“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齐”即家风家教建设,是“国治”“天下平”的前提与基础。家风家教是家庭兴衰决定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曾国藩家书》至今仍具有现实价值。比如其“八字家训”中的“书”,一方面是教导子孙好学上进,多获取知识;另一方面更是在敦促子孙努力成为有文化修养和高尚情操之人。当今社会出版业发达,电子书刊已经普及,阅读无处不在。选择一本好书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可以启迪心灵、提升修养。对于成功人士而言,高品质的精神追求是应有之意,绝不能“省略”。坚持读好书易形成超凡脱俗的品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界和处事不惊的定力。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好家风传播社会正能量。被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的郑义门清廉家风世代相传。2015年中纪委官网把“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作为首个家规专栏推出;2016年浙江省专门制作了《郑义门》廉洁动漫片。郑氏好家风引领社会好风尚。对于党政领导干部而言,家风家教建设意义尤为深远,直接或间接对党风政风民风社风产生重大影响。开国领袖毛泽东一直注重家教家风建设,特别是对家中人、身边事,他一直坚持“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7]毛泽东同志廉洁自律好家风在中国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成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家风家教建设的榜样,为促进优质党风政风民风社风的形成指明了方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充分发挥表率作用,高度重视家风家教建设,传承好优良家风、红色基因,高度凝聚社会正能量,为“十四五”大战略与2035远景目标的实现助力加油!

(三)提升国民素养

家庭是国民素养提升的基础性场所。良好的家风家教对于家庭成员身心健康成长是关键性的。家庭中,子女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行为作风,尤其是价值信仰的形成离不开家风家教的潜移默化。比如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同志,在担任北大教授期间,月工资近300块大洋,很大部分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党事业上。李大钊同志牺牲后,家里的遗产仅有1块大洋[8]。李大钊之子李葆华,身居高位,一生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十分节俭。李大钊之孙李宏塔,是一名厅局级干部,多次放弃分房机会,长期住在一套60平方米的旧房里,每年“送温暖”“献爱心”的捐款最多。他在回忆祖父李大钊时深深感悟:“一个人是否富有,更多地在于精神层面,物质方面并不太重要。”[8]李氏第三代的兄弟姐妹中,没有一个是“大款”,大家都以艰苦朴素为荣[8]。李氏家风涵养出了李氏家族几代精英,堪称国民素养提升之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需要我们永远铭记并长期贯彻的。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家风家教是砥砺品行、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精神指针。因此,教育引导全社会营造优良纯正的家风家教,构建一个个和谐均衡美好的家庭,是提升国民素养,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石。

三、家风家教建设若干着眼点

家风家教建设对象是一个个鲜活个体,每个家庭各具特色。具体实践中应该坚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找准着眼点。

(一)家风方向:家国一体

“家国一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些均强调说明个人、家庭、国家三者之间联系密切,深刻诠释了家国一体重要性。新时代家风建设应尊崇“家国一体”方向,在传承好我国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家风家教文化基础上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忠义传家、廉洁奉公、诚信宽容、互助友善等伦理精神相通,可以从“齐家治国平天下”古训中找到源头活水。新时代的家风家教建设,特别要重视道德教育和责任担当,要形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和爱党爱国、有梦追梦的精神风貌。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尤其是要把个人的理想、家庭的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一起,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实现家庭的梦想和个人的理想。

(二)家教定位:“普通孩子”

家庭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儿童。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家庭是青少年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对青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家庭教育的关键就是找准家庭教育的定位,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指出,家庭教育要倡导培养普通孩子,而不是超常儿童[9]。在子女的成长期望值上,广大父母要有平常心,定位培养普通孩子,成才先成人。

1.培养善良人性

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弑母案”“自杀案”“不孝案”虽是极端情形,但问题少年应当引起社会关注。一些青少年的问题症结在于人性迷失。“何为‘人性’?即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和理性。”[9]通俗一些就是善良。无论古今中外,文化体现的最终目标就是善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指出,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人性中的善良,需要激发、唤醒和培育。教育就是要关注心灵发育成长,把人性中美好的理性和情感发育起来,培育向善人性,提升人性层次。

2.乐观坚强

人生就是一场“西天取经”,道路遥远、跋涉艰难。漫漫人生路,乐观和坚强永远是照亮人生之路的明灯。因此,家庭教育中塑造孩子乐观坚强的正面人格比灌输知识更重要。没有乐观坚强的人格,遇事退缩,于己,不能健康成长,也难有幸福的生活;于家,可能会引发亲子关系的偏颇,不利于正常的家庭关系的塑造;于社会,融入不了积极乐观的氛围,个人发展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3.自立自强

自立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是安身立命之本。2015年8月,教育部联合团中央、少工委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自立能力,要认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自强就是不安于现状,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向上。孩童时期,培养自立能力和自强不息的心性,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将终身受益。

(三)方法切入:率先垂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方式与子女的人格形成直接相关。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倾注很多心血,最有效的方式是率先垂范。父母的修养直接影响孩子的教养。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最先在这张白纸上创作的是父母。如果父母待人接物行为粗鲁、语言鄙俗,孩子自然是有样学样。更可怕的是,孩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长此以往其文明素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重视自身修养、率先垂范,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

1.要形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

通过言传身教,让子女感受长辈关爱的同时,满怀一颗感恩的心,爱父母、敬长辈,并把这种道德风尚扩展到社会,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气。

2.要形成勤奋好学、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家长要做好表率,养成爱学习的习惯,让孩子在勤奋学习、积极向上氛围中,感受知识的广博、未知的新奇、探索的艰辛,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从而保持一种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

3.要形成爱党爱国、有梦追梦的精神风貌

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统一。可以为孩子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故事,陪伴孩子观看国家纪录片、革命战争题材片、国外动乱纪实片等等,引导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红色革命教育。通过交流、讨论、评价与亲历等形式,把字言片语、举手投足中流露的爱国情感传递给孩子,使之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获得的,进而倍加珍惜,自觉养成爱党爱国、有梦追梦的精神风貌。

猜你喜欢

家教家风家庭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恋练有词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