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逻辑、内涵与路径探析
2021-03-08杨彩
杨 彩
(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0)
百年庆典,铭刻历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同时告诫全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中国共产党风雨百年路,历经重重磨难却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于风云变幻的执政环境中永葆青春活力,在现代化变革浪潮中风景这边独好,这些成果的铸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能力建设锲而不舍的坚持。
一、新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逻辑理路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命运息息相关,要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就必须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逻辑理路。
(一)理论逻辑:执政能力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为创建无产阶级的独立政党奋斗一生,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则。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阐述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原理,坚持了《共产党宣言》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初步确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纲领和组织原则。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其历史命运远没有完结,为了坚持和捍卫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必须不断从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十六大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发展和我们党自身建设实际,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命题,开始探索完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兴未艾,执政能力建设实践也必将随着时代发展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二)历史逻辑: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殊勋茂绩的一百年,将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改造为一个富强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自身也不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早在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指出:“凡一个革命的党,若是缺少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与训练,那就只有革命的愿望便不能够有力量去做革命的运动。”[3](P13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和解放区就已开始着手执政能力培养,1930年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在根据地建立党的各级领导机构;新中国成立后,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而伴随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长期过程的,是我国建设、改革和发展取得的骄人成绩。
(三)现实逻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内在要求
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要解决各种深层次问题,就必须进行综合而全面的改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领域相互交融,各要素环环相扣,在盘根错节的要素纠葛中,抓住核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改革的实践已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党的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办好中国的事情就能稳操胜券;党的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中国的问题就难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1]。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新时代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价值多元、利益多样的社会现实,永葆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进而实现长期执政,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大现实议题。
二、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基本内涵的三个维度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出色担当了长期执政的使命。在70多年的执政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注重在实践中提高执政能力。新时代,为应对新的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更需要拓展执政能力内涵并加强其建设来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方资源去实现新的执政目标。
(一)政治领导力和理论引领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政治领导力贯穿于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以政治上的先进性推动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使全党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强化政治引领才能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而才能将政治要求贯穿至党的各项建设之中,而思想理论建设又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可谓是以理论立身、以理论强党的典型范例,这从根本上取决于其与生俱来的优势,即一诞生就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从革命年代的救亡与启蒙,到建设年代的主义与旗帜,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变革与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出“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做出“中国贡献”,实现了从“跟上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体现出共产党人思想理论创新的大智慧、大思考、大逻辑。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实践形态,成了全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引导全党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免疫力,实现了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正是由于党的思想理论始终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在现实中充满生机与活力,党在人民心中才能建立起强大威望。
(二)群众组织力和工作落实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保障
忠实地代表和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民群众的诉求,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动力与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尚书》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4](P833),阐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根基命脉在人民,人民力量的凝聚发挥又要以工作落实力为依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效能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党员干部要善于抓工作落实,要有“真抓实干”的定力,要有“务实创新”的魄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执政实践中,只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断强化各项工作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才能切实打通“最后一公里”,真正消解“末梢堵塞”,筑牢党长期执政的坚实之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对“以人民为中心”承诺的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三)驾驭风险力和制度完善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也有所变化,即由一个领导日益富裕起来的发展中大国的执政党逐渐转变为一个领导走向发达的、强盛起来的大国的执政党。这些重大转变和阶段性变化,也会带来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心理结构等全方位变革。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对新时代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中国共产党作为建设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风险危机意识。只有时刻保持警觉性和前瞻性,才能洞幽察微、防微杜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定型,为党的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5](P9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回应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制度执行,使严格按程序、制度和规矩办事,日益成为全党共识。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探索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继续接受历史的检验,需要进一步增添新动能、制定新部署,以担当新使命。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政治方向,强化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引领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关系到党的性质的大问题,政治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上指出:“新的征程上,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政治属性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第一位的属性,不管是在成功赢得政权的初期,还是在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总是以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民谋幸福的政治情怀努力完成不同时期所担负的任务,以出色的业绩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向心力。讲政治就是坚持从党和国家大局思考和处理问题。首先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自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为实现人民利益拼搏进取。其次,必须将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加强政治历练。领导干部要保持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判断力和政治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看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首先要看政治上是否站得稳、靠得住。只有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困难面前敢于斗争,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当的领导职责相匹配,才能展现出共产党人的政治气节,增长政治才干。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筑牢党长期执政的思想根基
马克思主义创造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20世纪初的中国先进分子在比较鉴别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复比较和不懈斗争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马克思主义“行”的判断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得到了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检验和历史事实的佐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必须“因地制宜”,回答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就是要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树立辩证思维,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察、分析和处理重大社会矛盾,把握社会发展总体趋势,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
(三)勇于自我革命,锻造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百年风起云涌,百年热血澎湃,百年千锤百炼。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诸多磨难中越挫越勇,攻坚克难的品格与精神。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利益日趋多元、多样。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西方从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持观望、利用态度,转向全面“遏制”和“封堵”。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表明,未来已来。作为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上、理论上也遇到了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局面和深刻的挑战。首先,必须注意党的建设的薄弱环节,在着力清除不合格党员的同时,还要整顿少数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要以基层党建引领带动基层社会治理,巩固新形势下党在基层社会的执政基础。其次,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管权,还要管好手握权力的“关键少数”。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抓“关键少数”,既是抓主体责任,也是要形成示范,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以上率下、带动全党,形成“头雁效应”。
(四)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在调整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进,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如何更加准确地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如何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这些都要求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触动既存利益格局的体制机制难题、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将自身锤炼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其次,新时代的改革不能“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在属于“硬骨头”的重点改革领域,要充分吸收过去的经验教训,沿着已经明确的改革方向一以贯之。鉴于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和治国理政考验,中国共产党人更需要以思想的新解放、改革的新突破、创新的新成果,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五)健全完善党长期执政的体制机制,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国家机器持久维持运转和不断自我调整的一项基本工具,带有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无论是在行为上的引导与限制,还是在社会秩序的调整与规约中,制度都能够为之提供方向性指引,帮助政党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有效互动机制,制度化水平会直接影响政党治理效能的发挥。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重大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而中国共产党是贯穿其中总的骨架,从价值维度看,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有效发挥中国政治优势、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保障。其次,要高度重视和努力推进制度法规建设,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力,提升制度法规的完备性。制度法规健全完备、相互协调、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观规律,就能够推动执政党有效地依法执政,推动党员干部依照制度和法规开展活动,有利于规约执政党的执政秩序,确保政党建设、政党治理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