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七一”讲话看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

2021-03-08陈家磊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七一讲话外交

陈家磊,武 燕

(1.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2.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1日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宽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人类和平发展的外交主线,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内涵。笔者从安全观、平等观以及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其内涵进行解读,以期更深刻地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

一、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目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大国之间的博弈和竞争日益加剧。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方面实力不断增强,正朝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迈进。面对中国的崛起,西方大国错误地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对他们构成利益威胁,于是加强遏制中国,使中国的安全形势面临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在此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1]

国家安全是开展对外交往活动的重要前提。对于国家安全而言,国防安全是重要内容,其中军队的作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1]只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国家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只有国防与军队力量增强了,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才能得以提升,大国形象才能得以树立。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还指出:“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是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也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军队在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在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等重要战争中屡建奇功,在地震、火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面前冲锋陷阵,为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保障人民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保证国家利益不受侵犯的同时,人民军队坚决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关于如何加强军队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要全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1]。政治建军,就是要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在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好部队,确保全军沿着正确的政治道路前进。改革强军,就是要改革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改革军事管理政策制度,从而增加官兵的获得感与使命感。科技强军,就是要构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推进重大技术创新,为人民军队提供新式的飞机、导弹等武器装备,为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支撑。人才强军,就是要办好军事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军事队伍,让中国军队成为世界文明之师、威武之师。依法治军,就是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将军队正规化建设推向更高水平。只有通过以上多方面的综合改革,才能成就世界一流的人民军队,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奠定基础。

此外,台湾问题是外交议题的焦点之一,台湾问题的解决对国防安全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向世人庄严宣告:“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1]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时,语气坚定,措辞有力,彰显了大国气魄,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两岸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二、平等观——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就有着“亲善有邻”的和平思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一直是我们秉持的理念。到了近代,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辱,饱经战火之苦,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更懂得战争的残酷,更懂得和平的宝贵。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没有对外发动战争、没有对外实行殖民侵略的情况下,实现了国家的和平崛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1]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1]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基本准则。独立自主是中国和平外交的基石。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的压力。”[2]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处之道,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该摒弃文化差异、制度差异以及意识形态差异,在求同存异中相互尊重。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积累了七十多年的执政经验。中国制度与时俱进,兼收并蓄,在与世界各国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常以人权等问题为借口对中国进行污蔑、攻击,企图借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甚至以此为借口故意制造混乱和不安。作为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铿锵有力地说道:“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紧跟时代步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阔步地走下去。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维护其霸权地位,在经济上对他国进行制裁,在军事上对他国进行打压,在科技上对他国进行封锁,在文化上对他国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由此构成了当今世界资本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3]。为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屡次制造事端,比如加征关税、制裁华为等等。美国的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而且也严重冲击了世界和平发展态势。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义正辞严地表明了中国的立场:“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1]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断推动世界和平的车轮向前进!

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关于外交立场的阐释,态度坚决。面对西方国家的污蔑诽谤、故意抹黑以及恶意攻击,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赵立坚、耿爽等人在公开场合的发言,同样态度鲜明。比如2020年12月10日华春莹在回应“战狼外交”时说道:“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咄咄逼人从来不是我们的外交传统。但是,卑躬屈膝也不是中国人的气节。面对霸权霸凌,毛泽东同志早就讲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国不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不会被胁迫讹诈。”[4]在外交对话方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展示了我们的原则和骨气。

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奉行的基本理念,以平等为核心的中国外交理念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国际道义感召力。

三、价值观——顺应世界大势,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纵观近百年的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先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东西方冷战,战争的伤痛已让人类吸取深刻的教训,全球性大规模战争再次爆发的可能性不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将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尽管目前地区性的战争和冲突还时有发生,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核安全威胁等全球性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人类生存和全球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在各国利益相互交融的时代,经济危机、安全危机是没有国界的,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世界大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他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种族、文化与国家的界限,为全球治理以及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超越了狭隘的西方价值观。西方所谓的“自由”与“平等”,只是资产阶级的特权,具有无法掩饰的阶级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以全体人类为价值主体,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价值目标[5]。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类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成分,体现了“大同”的人类社会思想,体现了天下为公的价值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坚持”,即“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1]。三方面的“坚持”旨在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思想,体现了开放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其中互利共赢是其核心观点。互利共赢的提出,突破了冷战思维,超越了权力思维,兼顾了各方利益。互利共赢的理念,有助于推动新型全球化发展,促进各国共同繁荣。这一理念超越了只注重经济领域合作的传统合作论的解释范围,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包括国际经济合作,还包括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政治融合、安全领域的合作等等[6]。

中国正在身体力行,以理念引领行动。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倡议。在“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中国政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7](P48)“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纷纷表达与中国进行合作的意愿。在疫情期间,中国捐赠抗疫物资、主动分享抗疫经验,与他国广泛开展医疗外交合作。目前,中国在全球治理各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正发挥引领时代前行的作用。

四、结语

外交理念为国家外交服务,是一个国家在外交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愿望和诉求。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中,阐释了百年大党的外交思想,表达了中国追求和谐、追求和平的目标和理想。百年大党的外交思想内涵体现了增强忧患意识,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安全观;体现了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平等观;还体现了顺应世界大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其中安全观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平等观是中国外交的灵魂,价值观是中国外交的最终目标,三者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

百年大党的外交思想立意高远,体现了民族性的特征,其直接目标就是为人民谋福利、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还体现了世界性的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理念的提出,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以及推动全球的健康发展[8]。百年大党的外交思想,既为当下中国外交实践指明了方向,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为构建和谐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七一讲话外交
“注水”讲话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