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主义翻译视角下的皖西红色旅游外宣英译问题与策略研究

2021-03-08张翅鹏何晓梅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源语言红色旅游英译

张翅鹏,何晓梅

(1.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红色旅游实现了红色的人文景观和绿色的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红色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不仅吸引了大批的国内游人,也激起了许多外国人浓厚的游览兴趣。但是中西文化的差异,红色景区(点)外宣文本中还存在翻译不规范、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有较多中式英语的表述,缺少上下文语境、生搬硬套等问题。不仅没能有效表达源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还可能引起误解。本文从功能主义翻译出发,分析皖西地区红色景区(点)外宣翻译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20世纪70年代,随着各种文本类型翻译需求的增加,功能主义翻译也就应运而生。1971年,著名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里提出文本功能类型概念,主张文本类型需要与翻译方法相适应,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在内容、形式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对等的翻译。旅游的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其译文传递的是原语指示性或概念性的内容,赖斯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2](P85),红色旅游文本的英译应该语言直白无冗余,并根据需要使用明晰化技巧。1996年,赖斯的学生汉斯·维米尔在《翻译的目的论》里提出了目的论的理论,指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该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译者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达到预期目的,即“(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3](P12)。1999年,诺德提出功能加忠诚的翻译理论,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关系。译者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的同时,还需要对原文信息发起者和目标读者负责。诺德的“功能+忠诚”理论并不是一味地以目的语为上,翻译时要确保“目的语文本的目的和原作者的意图相符”,必要时译者可以起中介的作用,当他发现发起者、原著作者、目的语接收者之间有利益差别时,可以寻求所有各方的理解[4](P125-128)。总之,功能主义理论摆脱对等理论的束缚,认为翻译是一项跨语言和文化的活动,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要求译文与原文形成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和效果。

二、红色旅游外宣材料的文本特点

红色旅游以红色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为主题,为旅游者缅怀先烈、参观游览、体验历史,学习红色文化而开展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文本主要是指景点的介绍、宣传册、导游词、宣传和告示等,其内容往往侧重于对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等的介绍,兼有信息和诱导双重功能,语言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用词朴实、叙事性强。在句法上多采用长句和并列句来表述复杂的文本内容,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政治色彩,其目的是在于引导读者对文本叙述产生阅读期待,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中文和英语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内涵层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旅游外宣英译时既要考虑目标语言受众的需求,也要兼顾源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和历史特色的保留。因此,在旅游外宣翻译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将相关的文化、习俗和红色革命精神融入其中,向阅读者传递中国红色文化,达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目的。

三、皖西地区红色旅游外宣英译问题与策略

红色旅游英语外宣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广告宣传的范畴,具有信息传递和行为诱导功能。其目的在于向潜在的旅游者介绍和宣传中国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文化,引起游客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并付诸行动[5](P123-124)。红色旅游外宣是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由于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词法、语义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在翻译时首先要对源语进行分析,采用合适的文本形式,译成符合目标语语境下读者需要的功能文本,避免出现违反语言使用习惯和规范现象,避免出现语言错误、语用失误和其他失误。

(一)语言错误及翻译策略

红色旅游外宣时出现的语言错误往往是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词汇、语法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习惯不同引起的用词不当或词义混用等造成的。例如,在独山革命旧址群的烈士纪念园入口处,树立着一块中、英、韩三种语言的导游牌,其中英语文本有处明显的词语使用错误。“遵照民政部统一部署,为维护好管理好分散的烈士墓群”被译成“According to the deployment of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in order to maintenance the graves of revolutionary martyrs diffuse around”。maintenance被当成了动词放在词组in order to 后使用。又如,在金寨县红军广场步道边的浮雕上的中英解说词里也有词语使用错误。“这组浮雕由杜鹃花和11颗星星组成。”英文翻译是“This set of relief sculpture is consisted of azalea and 11 stars.”显然译者没有掌握consist这一词语的用法。译文可以采用主动形式consist of, 或者被动be consisted by来表达。再如,在金寨县烈士纪念馆(红军广场)的一处指路牌:The cemetery’ park Red Army Memorial Hall(墓园,红军纪念塔),Monument of HongXuezhi(洪学智纪念碑),Martyrs’memorial tower(烈士纪念塔)。不仅译文单词首字母大小写混乱,而且HongXuezhi姓氏和名之间也没有空格,Martyrs’memorial 两单词间也没空格。这些场所或建筑物都是独具特色的景点,建议英译时采用首字母大写,显得正规和醒目。在六安市独山镇的六安县赤卫队指挥旧址和六安县苏维埃俱乐部旧址两处红色景点的导游牌上存在大量英译单词移行错误。例如:Prot-ection, an-d, guer-rillas, comm-ander, mo-st,Dynas-try, distr-icts, people-e’s, qual-ity。Dynasty还被强行拆分成Dynas和try,且合起来时,已不成单词了。

上述这些语言错误主要表现在单词的大小写、词性、拼写、移行等方面,其这些现象在皖西红色旅游的英译中较为常见,虽然不会对游客的旅游体验造成实质性影响,但这有损地区,乃至国家的形象。因此景区、译者和标示牌制作者要认真核对和检查,特别是译者要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把握语好言关,杜绝错译和误译。

红色旅游文本英译时一般都会尽量保留源语的文本形式和文体特色,再现原文形式,即保留源语言和目标语在内容、习惯以及功能等方面的对等,重现原文的意义和意图,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功能[6]。因此,直译是比较常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之一,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更不会造成对源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规范的破坏,也不会妨碍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例如:“霍山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就被直接译成“Huoshan County is a famous old revolutionary area, the core of Wanxi revolutionary base,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 YU WAN revolutionary base, and the red regional center in Anhui Province.”又如:“1929年11月8日,独山爆发了震惊蒋家王朝的独山暴动,打响了六霍起义第一枪,诞生了16位开国将军,并于1930、1931、1947年三次设立县级政权。”被译成 “On November 8th 1929, an uprising broke out in Dushan, which shocked the Chiang dynasty. It was the first shot of the whole Lu-huo Uprising, from which 16 county-founding generals were born. A county-level regime was established in Dushan respectively in 1930, 1931, and 1947.”上述例子中文和英语在语言、句式和结构上基本对等,因此都采用了直译来处理,很好地兼顾了目标语和源语言,翻译效果较好,让游客一目了然。

(二)语用失误及翻译策略

红色旅游英译语用失误主要是源自源语言和目标语间的背景文化差异、文化的负迁移、逾越语言规约和个人的翻译语用失误等因素造成的。译者在对源语言的翻译时,使用的英语不符合英语国家本族语的表达习惯,或误用其他表达方式等不规范的使用往往会产生语用失误[7]。例如,金寨县烈士纪念馆(红军广场)的“59级台阶”上镌刻着:“59级台阶寓意着在金寨诞生的5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其中上将1位、中将8位、少将50位,位居全国第二;金寨成为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对应的英文为:“59 steps stand for 59 general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orn in Jinzhai. With 1 general, 8 vice admirals and 50 rear admirals, Jinzhai who ranks the second in China ahs become a famous county of general.”译文里漏译了“开国”这一重要信息,单词has被误拼成了“ahs”,且“上将”、“中将”和“少将”的翻译也值得商榷。“59位将军”译成“59 generals”,而“上将1位”译成了“1 general”。显然,“general”不能一会译为“将军”,一会又译成“上将”。 “admiral”在牛津学习词典的解释是“海军中级别很高的军官”(an officer of very high rank in the navy),在朗文现代词典里是“英国或美国海军的高级职位,或具有此职位的人”(a high rank in the British or US navy, or someone with this rank)。这种语用失误可能是译者对中国军衔设置了解不充分造成的。上将、中将和少将属于军官军衔里的将官等级,而将军是官衔,不是军衔。“vice admiral, rear admiral”通常是西方对海军中将和海军少将的表述,而不表示陆军军衔。此外,碑刻里的“位居全国第二”本意是指诞生于金寨的开国将军人数位于全国第二(仅次于湖北红安县),但译文“Jinzhai who ranks the second in China”显然意思与原文背离,易产生误解。译文里存在的多处语用失误一方面造成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本文对等功能丢失,另一方面也违反了“功能+忠诚”原则。因此,建议将原文译为“59 steps signify the 59 Awardees of Founding Gener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o were born in Jinzhai. Among them, there is 1 general, 8 lieutenant generals, and 50 major generals, ranking second in the country; Jinzhai has become a well-known general county in the country.”

译文对语序、词汇和句式作了调整,目的在于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使用和表达习惯,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词汇和句法,特别是文化和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都采用文本对等方法来翻译,往往会使译文生硬晦涩,令人费解,甚至背离原文意思。因此,翻译时需增加一些原文字面上没有而上下文包含的词汇,增加或补充一些有用信息,使源语言中隐含的信息具体化和明晰化,便于目标语游客理解[8]。例如,独山的六霍起义纪念馆内对毛正初烈士简介:“毛正初(1901—1931),裕安区徐集人,时任六安县赤卫军司令”的英语翻译是“Mao Zhengchu (1901—1930), born in Xuji, Yu’an District, the commander of the then Red Guards Army (Note: The Red Guards Army was a local quasi-armed force whose members would do farm work usually but rise to fight for the newly established Soviet Government in emergency) ”。英语里的“red guards”的意思既不是“红军”,也不是“红卫兵”,而是“赤卫军”,显然这对母语是英语的外国游客来说,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因此对“red guards”进行加注去增译“红卫兵是当地的准武装部队,成员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在紧急情况下,加入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部队参战。”在直译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解释或说明,这对哪些缺乏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的游客来说是必要的。

(三)中式英语及翻译策略

“中式英语”是以中文语法逻辑和中文的词语顺序直译的英语。任何国家的语言都是和其地域、民族、习俗等文化因素密切关联。翻译时如果对目标语的历史、宗教、习俗等文化要素了解不充分,会不自觉地从源语言的文化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出现“中式英语”的使用情形[9]。例如,在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洪学智将军纪念碑的英译导游词中有这样一句:… with an area of 840 square meters is consisted of a monument, medal near post, memorial square and long city wall。对应中文为“…面积840平方米,包括纪念碑、勋章站柱、纪念广场和长城墙”。“勋章站柱”翻译成“medal near post”,而“长城墙”则译成了“long city wall”。显然这里的翻译没有充分考虑汉语本身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没考虑英语受众的感受。“柱子旁的勋章”是什么?“长的城市墙”又是何物?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又如,在霍山县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纪念园的导游词里有这样介绍的:Huoshan is located in central location of the red national tourism products lines(霍山地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中心)。 is located in …location中“located” 和“location”的重复使用,显得译文很是啰唆,完全可以用同义词替换掉。再如,“旅游精品线路”译成“tourism productions lines”就是简单地把中文对应的英语翻译进行了罗列,中式英语味道严重;名词“productions”作定语使用时应该用单数形式,且其基本词义为“(大量)生产,制造,制作”,译为“精品”明显不妥。

同时,由于中西思想表达的方式不同,汉语里习惯使用凝练含蓄的语言、优美深邃的意境、蕴涵丰富的情感来表述,因此文本里充斥着大量成语、典故等四字字词组,而英语文本习惯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表达。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也仅是形式上的翻译,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吸引功能会大打折扣,从而产生译语语言结构等同于源语格式的中式英语。红色旅游文本本身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政治色彩,英译时如果对红色旅游文化和历史知识理解不深入,忽略其内涵,草率直译,一味对号入座,往往会生造中式英语,译文晦涩难懂,可读性较差,甚至产生歧义[10]。因此,英译时必要时要对源语言文本进行必要的删减或释义,使得翻译后的目标语符合其语言使用规范和习惯。

减译,即删减式全译,是指从全文出发,根据逻辑、句法、修辞等的需要,在译文中删减掉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单位的一种翻译方法。汉语语言有其独特的内部结构规则,英译时无法完全实现顺利和简洁的转化,而且游客最关注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在于旅游文本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上。因此,红色旅游文本英译时,在保证准确和有效传递源语言信息的前提下,可以删除一些无用的多余信息,便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例如,独山革命旧址群的导游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九处革命旧址为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年的古建筑,灰砖墙,木结构,砂瓦屋面,飞椽翘角,雕梁画栋,享有皖西地域特色的江北徽派古民居博物馆之美誉。”其英译为“The nine revolutionary sites are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s built up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up to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grey brick walls, wood framework, sand tile roofs, upturned eaves and corners, carved beams and painted rafters have won them the beautiful title of Ancient Anhui Folk House Museum famous for their regional features to the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例中“古建筑,灰砖墙,木结构,砂瓦屋面,飞椽翘角,雕梁画栋”的使用目的无非在于说明这些建筑的材质多样,风格古朴,设计精美,有皖南徽派古民居的特色。英文译本里译者把这些尽数直译过来,要给外国游客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来这旅游,欣赏建筑物显然不是主要目的,了解一些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和一段峥嵘岁月史才是最终目的。因此,作者认为应该删除“Thegreybrickwalls,woodframework,sandtileroofs,upturnedeavesandcorners,carvedbeamsandpaintedraftershave won …”这些多余的信息,改为“The architecture has won …”,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释义是指舍弃原文的具体形象,直接解释出原文意思。中文旅游文本材料里存在大量的四字词,排比和对偶句,过长的描述成分或过于华丽的语句。这些冗长而空泛的行话和花哨的语言看上去很美,但如果对等译成外宣文本,会对国外游客的理解造成障碍和困难。例如,在金寨县全域全景导览图的外资材料里是这样介绍金寨的:

金寨旅游资源丰富,“红、绿、蓝”三色并举,有5A景区1个,4A景区6个,3A景区6个。这里山高林密,千峰叠翠,拥有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这里高峡平湖,渔舟唱晚,云雾人家,盛产香飘世界的六安瓜片茶;这里天然氧吧,系生态文明县,宜居长寿乡;这里有中国最长,华夏最美的国家级登山健步道和探享自然,尽览山色的“中国红岭公路”。

其英语文本是:Jinzhai County is known for its plentiful tourism resources, celebrating the “Red, Green, and Blue” tourism. It has a 5A scenic spot, six 4A scenic spots, and six 3A scenic spots. Among the rolling mountain peaks and the emerald green forests lies the last primitive forest in East China. Among the steep valleys and tranquil lakes stand the mountainous households and the fishery families who produce the world- famous green tea — Lu’an Guapian Tea. Among the natural oxygen bar and the ecologically civilized country lies a longevity township. Among the winding mountains sprawl the longest and the most beautiful fitness path in China and the “Hongling Highway” — the mountainous highway where visitors can explore the nature and enjoy the landscape along the route.

导览图的中文在汉语语境中无可厚非,可以接受,但是把诸多丰富内涵的内容直译,如“三色并举”,“5A,4A,3A”,以及“山高林密,千峰叠翠,高峡平湖,渔舟唱晚,云雾人家”等四字词叠加,译文不仅显得内容十分冗余,还会给外国人的理解带来困难。因此可以省略掉这些冗余信息,使译文简洁,也不会丧失源语言的文本功能。建议把译文改成:

Jinzhai County is rich in natural and humane landscapes. It is famous for “red, green, and blue” (revolutionary-enrichment scenery, primeval forest, and water) tourism, which is the hometown for Lu’an Guapian (a kind of green tea) and longevity and is also the ideal place to stroll or drive along the Hongling Highway. 对冗余的信息删除显然不会影响信息的传递,符合英语里旅游文本简单明了和直截了当的要求。

四、结语

红色旅游外宣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互动,译者要在充分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翻译手段和方法,兼顾红色旅游外宣文本具有的独特功能: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既要兼顾保留中国文化的内涵,也要考虑目标语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采用相应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提高皖西地区红色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让外国受众了解中国的红色革命历程和其丰富的文化蕴含。

猜你喜欢

源语言红色旅游英译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摘要英译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