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周氏家训中家庭教育的传承与嬗变

2021-03-08张珍珍申国昌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周氏西学家训

张珍珍,申国昌

(1.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清末民初是一个除旧布新革故鼎新的时期,一切旧的东西被打破,一个新世界展现出来。在这半个世纪中,国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有着跌宕起伏变化,对中学态度由“中学固本”到“打倒孔家店”,对西学的态度由“奇技淫巧”到“完全洋化”。在这样风云诡变的时局中,家训如何传承与发展,值得进行讨论和分析,找出社会剧变中家庭教育发展的规律。安徽建德周氏家族百年世家、六世书香门第,是中国近代名望家族之一。周馥是“洋务事业的实施者和推动者”[1](P8),周学熙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有“南张北周”之称。周氏家族还培养了善本收藏家周叔弢、佛学家周叔迦、京剧史家周明泰、历史学家周一良等人才。这些成就与周氏家族“守家风”的家训有关,周氏家族有《周氏家族家规十八条》,周馥后增设《周氏家族周馥家训六条》,以及为诫诸幼孙而作的《负暄闲语》和周学熙“因得稔知其宗法”总结的《止庵家语》。因此,周氏家训有更迭,家庭教育具有传承与嬗变的特征。

一、读书敦品的传承

周氏家训时间跨度虽然比较大,经历了国人对中西文化认识变迁,但是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旧时代的新民、新时代的文化“遗民”的色彩,家庭教育推崇经术,强调“当以诗书培其脉,以道德植其基”[2](P180),具体表现就是重视儒家经典和崇尚传统伦理道德。

(一)推崇儒家经术

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有言:“严格说来,没有人性这种东西,这一名词所指称的,确切地说,不是人类的本性而是人类的历史。”[3](P378)这句话点明了儒学可谓是中国人尤其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性以及精神。作为“程朱阙里”后人的周氏家族可以说是文化保守主义者①,一直奉行“守家风、读旧书②、尚道德”[2](P198),将家庭教育具身到儒学之中,提出“最要者敦品养晦也”[2](P206)。周氏家族定家规惩恶、做家训劝善、留家语训诫子孙,非常重视家风家教。周氏家族家规十八条主要从重视道德培养、重视勤学读书、尊重中国传统礼教等方面要求本族子弟。后周馥增设“培心地、积阴功、祛隐恶、端家范、谨言行、慎举动”六条家训,更加注重本族子弟道德培养。周学熙恪守周氏家规,教导周氏子弟“当以诗书培其脉,以道德植其基”[2](P178),强调“读书敦品”教育[2](P180)。

周氏家族中认为“正学不崇则不知”[4](P101),属意儒学培根,提出“总以专重修儒学为主,不可邪趋旁骛”[4](P76)。事实上儒佛道三方文化在周氏家族中均有影响,但周氏家族以尊孔教为家规,周馥坚持儒家为正学,子孙读书亦以儒学为专,才能培植其根基,不至于失心性迷方向,受异教邪说蒙蔽。周馥指出“道家养气,术也,非道也。佛家养性,空诸所有,非人道也。儒者修己治人,人道也,教佛、道两家为正”[4](P74)。周馥尤其推崇程朱学说,认为“圣学自三代后,惟宋程、朱诸人阐明,大显于世”[4](P77),主张“读书以四书、五经及性理等籍为主”[4](P211)。儒家一部四书五经就可使讲明淑身、淑世、经济、权变,以及天地、鬼神等,包罗了“幽渺不可知之数,细微不可穷之事”[4](P23)。周学熙尽管在晚年时期倾向佛学,早上一个小时的“礼佛、诵经、念佛”[2](P186),晚上一个小时“看佛书”,但依旧主张“当以诗书培其脉”[2](P179),依旧要求“经、史、子、集必得自选一部而寝餽之……始不负为读书人”[2](P197)。周一良、周钰良、周煦良、周绍良等人都是入家塾读书,在当时尤其“五四”之后是比较少见的,家中聘请了扬州职业塾师,以《孝经》《论语》《孟子》《诗经》开蒙,并陆续学习四书五经、《礼记》《左传》《古文辞类纂》《史记》《韩非子》,并开设习字功课。

(二)述读书之法

周氏家训强调守家风,重视子弟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周氏家训中难能可贵的地方,尤其是科举制度取消,民国肇建,新文化新思想新教育的涌现,周氏家族依旧视读书为实务,进修德业为上品,提出“世家子弟,尤以读书为第一要义”[2](P181)。

周氏家训中对子弟的读书方法的指导亦很多,总结起来其中有三条值得当代家庭借鉴:其一,“不可让一日空过”。制定每日读书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读书,周馥曾经被其祖父周乐鸣耳提面命“不可让一日空过”。周学熙亦制定读书计划,每日温经书、看格言、读佛老、练习字等都各自学习一个小时。周叔弢也给其子周一良制定了“一良日课”,分成“读生书、温熟书、讲书、看书、写字”[4](P10)等。其二,从“看、读、作”三方面下功夫。“看是记其文义,读是熟其字句,作是据其精要,缺一不可”[2](P183)。“诵读、阐释、体悟、践行”精准道出了周氏家族家庭教育对阅读儒家经典的要求[5]。读书之时要备札记册,做好笔记,课余时间再摘录,摘录应该分类进行。其中“义理精、制度善、文笔佳、词句美”是必须要摘录选取的[2](P183)。其三,“读书以研究道理、身体力行为要”[4](P21)。读书要有利于增益德行,敦立风俗,正所谓“读书者不贱”[6](P31),所以周馥要求“读书以研究道理、身体力行为要”,周学熙亦云“子孙必须读书为善,以培其根”[2](P185)。诵读阐述是读书之法,而体悟践行则是读书之目标。

周馥幼年之时其祖父严格教诲,等到上灯闭户之后,周馥就不能再出去玩耍,在家中由祖父教导古人的善言善行和读书等,“每晚必使背书、讲解”[4](P216)。在周馥十七八岁时,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建德沦为战场,周馥一家避难山上。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周光德唯恐周馥荒废功课,还组织了几个邻居的小孩子让他来教导。周学熙幼年跟着兄长周学海学习,周学海对他非常严厉,“督责极严,略有不力,即加夏楚”[7](P7)。故而,周学熙日夜用功,文才大有长进,学业有成。及日后,周学熙教导周明泰上守祖父之素风,下作诸弟之模范,要求他对周明恩“朝夕相督责,德业相劝,过失相规”[2](P196)。

(三)恪守儒家道义

当社会秩序发生变化时,出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那么原有的道德体系还能否存在呢,会不会出现“德将不德”的情况。世人均“以旧道德为迂”[2](P179),在这种时候,周氏家族不自觉地承担了传统道德的卫道者角色,提出“尚道德”“培心地”“以道德植其基”,将“崇伦理,敦信义”[2](P179)、勤俭为本、慈善为先提炼出来,借此恪守儒家道义,维护中华道德传统。

敦信义。“仁义礼智信”是世人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信义往往要求人们与他“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与道德义务相符合”[8](P19)。周氏家训倡导遵守“仁义礼智信”五常,认为这是做人的准则、修身齐家的规范,正所谓“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9](P12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0](P26)。以“五常”作为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家族之间的关系。处理个人和国家关系时,遵循“义掩恩”原则,将国家大义放在身前,个人恩情荣辱放在身后。首先考虑国家人民是否得益,所做决策执行之后有无流弊,执行之时是否有掣肘,思虑要周全,否则惠民变成殃民。所以,处理大事要志向远大以及懂得变通,故而,有“为小吏,则循法而求有益于人民;为大吏,则当观变谋远,期有益于军国”的说法[4](P106)。1900年,周学熙跟随张燕谋在开平矿局做事,本来张燕谋想与英国合办开平矿局,谁料落入英国人的圈套,合作变成卖矿,即使张燕谋已经签字,周学熙宁肯辞去在开平矿局总办的职务,也坚决不签字。此事可见,周氏一族宁肯牺牲个人前途也不干有损于国家利益之事。处理个人与家族关系时,遵循“恩掩义”原则,讲究恩情大于义理。1926年,周学熙之子周明夔在汉口经商失败,导致亏损。周学熙倾尽家财帮助他偿还亏空,也不愿让别人吃亏。周学熙认为宁肯守道义而过贫困的生活,也不能做一些违背道义而求取荣华富贵的事情。

崇伦理。“‘人伦’文化传统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和文化样式。”[11](P44)我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家族社会,家国一体,儒家的伦理观深入到国人的血脉里。清末民初时期社会关系偏离了原有轨道,传统道德伦理日趋式微面临生存危机。周氏家训避重就轻四两拨千斤,继续传承了基本的伦常关系准则。为人子弟者,要修养德性,规范约制。首先,重孝悌,家族中讲究尊卑位分长幼有序。其次,谋正业戒非为。周氏子弟将来谋生,可以耕田、技艺百工皆可,唯独赌博、弹唱、嬉戏俳优、衙门捕快、诉讼等皆不可为。不养父母、不守王法、不奉孔教之人必须给予重罚,情节严重的从家族中除名,这在宗族中算是最严重的惩罚。最后,重亲情禁争继。在家产继承上,以骨肉亲情为重,金钱财富为轻。人不能有算计、得失、谋夺之念,有了这样的念头,即使还没有做出恶的行为来,就已经坏了根,子弟难以成长成才。为人家长者,要示范垂教教导子弟。强调家长要能做垂范,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到“端家范”“谨言语”“慎举动”“端表率”。

倡导勤俭持家。在中国儒家看来,追求“个人的道德操行臻于完善,他们所崇尚的、追求的是做清官,做好官,忠于君主,爱护黎民,……也不是积累财富”[12](P231),努力积累财富的动力大大减弱,认为勤俭成德奢侈败德。周氏家族教育子弟吃穿住行使用有度,反对用度无节、奢侈无度。周馥从小被祖父教导“布衣暖,菜根香”[4](P216)。提出“清、慎、勤”三字治家[4](P151),并以多个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最终提出“大凡富贵家之祖宗,皆敦厚有品,茹辛食苦”[4](P153)。周学熙总结出“操守、勤俭、慈祥”治家三条准绳,“一缕一粟皆辛苦艰难,不敢浪费”[2](P184),教育子孙笃守素风,应以勤俭为本,一缕一粟都思虑辛苦艰难,不敢浪费,不要堕落了家风。周馥任两江总督时废除了前任总督每天中午都要吃鱼翅、鲍鱼等名贵菜肴的做法,饮食一切从简。周学熙九岁时和周学涵到天津读书,一切洒扫书室之事,都是自己亲力亲为,没有带一奴一仆。等到周学熙跟随张燕谋在开平矿局谋事,到上海任职月薪六十元,其中五十元寄回家中十元留作自己费用,“自奉不敢稍为浪费,室人也能助余以勤俭持家,不动祖业,自食其力……”[7](P16)。

做慈善事业。我国古代社会,社会往往还可以通过习惯与道德的调节对财富进行再分配[12](P231)。不仅儒家倡导行善,道家的“善者吾善之”和佛家的布施也是如此。周氏家训提出“尔等世守家法,当以慈善为先务”[2](P184),教育子孙要继承忠厚慈善的家风。周光德日行善、举办书院以及灾年赈灾,其妻常卖掉发簪首饰等来周济穷人。周馥以万金成立“乐济会”,专门周济族戚里的孤寡,后来用田租作为周氏孤寡贫困子弟的求学费用。周学熙晚年以慈善为志,遵照其母教诲:“家乡山多田少,生平艰难,汝异日有力,必多办善举”[7](P11)。他先后造福家乡“秋浦农林、积谷、学舍、医院、残老嫠婴恤款等事”,要儿孙世守家法“当以慈善为先务”[2](P184)。周学熙先后在家乡创办敬慈学校、宏毅学舍、建医院、创讲习所、造万善桥,捐资修建德县志等[13]。周学熙教导子孙钱财这些东西只要有余就应当济人,如果仅供自己奢侈对他人吝啬,必然会遭祸殃。因此,要拿来做慈善事业,行善事就是积善德积阴功会有福报。

二、富强之术的嬗变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那些站在运动前沿的领导人物和领导群体的主导意识,深刻地影响着运动进程的本质和特点。”[14]周馥和周学熙虽然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却也是时代的新民,他们并不排斥西学,事实上,他们表现出了更多的西学关怀,热心西学。

(一)扬经世之学

清末民初,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文化思想涌入我国,与我国传统文化相悖,二者蕴含的“二律背反”实在太大。中西两种文化的冲撞既有中国人被迫向西方寻求强国之方,又要维护中国文化思想传统的民族立场。因此,周氏家族在家庭教育中以“中学”固本,重视学习经世之学,最后再以“西学”中坚船利炮之术以及泰西的格致之学来自强求富。

儒学培根作用毋庸置疑,但无器物之用,在“坚船利炮”的西学面前显得柔弱好多,“中学”中经世致用的内容已经成为周氏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周馥提出经济类的书籍仅次在四书五经和性理的书籍之后,最后是西学。周学熙将读书分为主课、正课、辅课和余课四类,一些应世的学科和西文作为正课与辅课来学习。“故圣贤经书格言应为主课,其次则应世之具,以汉文为正……至西文,在今日亦为治事所需要,当以为辅。此正课辅课……”[2](P182)事实上,不仅周氏家族如此,梁氏家族也会如此。梁启超其女梁思顺在日本读女子师范时,梁启超指导她必须学《经济学》《国际法》,为没有学习《财政学》而批评她[15](P328-333)。

(二)再考西学

“不讲新学势不行”的时代,周馥强调在“中学培根”的基础上,再求取“西学”,主张“尤须先考中国典籍,再考西学”[2](P21)。毕竟时代变迁、时势所趋,不能将西学拒之门外。“考求西学,原属因时制宜”,就是圣贤处于现下局势,也得考虑变化,“断无不间取西法之理。”[2](P76)周氏家族看到“西学之用”,将“西学”列入家庭教育的内容。周氏父子都强调西文学习最为重要,因为通讯、治事、论事等都离不开西文,将西文列入了读书范围。其次,一些既能应世又能怡情的西学也进入家庭教育,如图画、测绘、模型图案、建筑图案、美术绘画以及还有银行的账簿会计之类。最后,“中学”西化类的课程,如农林、荒政、因制、赋税、度支及兴作工程、互市、盐榷、水利等,这些内容本来属于经世致用的“中学”之列,现在因着时局变化,可以用西学的方法或者内容来治事,也算是旧瓶装新酒。

周氏家族对新旧教育更迭的敏锐,接纳西学,重视外语教学,聘请家庭教师教子孙学西文,以英文为主也有学习德语、日语和俄语。周煦良在家塾中学习英文,周一良接受日语的学习,周钰良接受俄语的学习。后来,周煦良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入文学系,周一良留学哈佛大学主修日本语言文学。周氏家族积极推动新式教育,为教育近代化尽绵薄之力。周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武备学堂——天津武备学堂,推动和帮助复旦公学与安徽公学的创办。1901年,周学熙受山东巡抚袁世凯札委总办山东大学堂,任总办期间,他推崇“新常识与旧道德”并重,“所有功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校风甚饬,重印中学为宗,又采各家所译西文格言及科学理化之论。”[7](P19)

三、汲取与借鉴:认同语境下家庭教育的重构

在认同语境下,从文化认同、道德认同两个方面,对安徽周氏家训中家庭教育的历史意蕴进行分析与探索,从中汲取养分构建现代化家庭教育。从安徽周氏家训中不难看出,其家庭教育中既有对“读书敦品”的传承,又有经世致用和科学技术的“富强之术”的嬗变,家训中传承我国传统美德、坚持文化自信等的优秀家庭教育思想值得今日家庭教育借鉴和学习。

(一)理性突围,多元文化包围下的家庭教育应对

在信息化社会中“没有一种文化是与世隔绝和封闭存在的”“所有的文化都被其他文化影响又反过来影响其他文化”[16](P27)。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传播速度与频率达到历史最高,“文化的吸收与融洽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17](P2)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很多家庭教育开始“西化”和“洋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威胁,怎样提高青少年群体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通过调研得知小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是“长辈传授、书籍、课堂知识和传媒工具,依次占比为83.47%、82.48%、82.18%、77.52%”[18],所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文化自信,家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首先,保持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文化自信,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一种号召。家庭教育要正视听,尤其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觉与自信,认识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在家庭教育中提倡读国学读经典。家长要选择一些经典国学书籍供下一代学习,甚至应该和孩子一起诵读、阐释、体悟、践行。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清末民初,周氏家族强调“当以诗书培其脉,以道德植其基”培育人才,列举了必读书目,如四书与五经、老庄等道家之书、《史记》等史料之书、唐宋八大家之诗集,以及《昭明文选》等[20](P89)。我们可以借鉴周氏家族所列书目,选择一些文化经典书目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从小树立起文化自信。

其次,拥有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文化其实是一个民族的标签,一个没有本土文化和思想的民族无法前进,也无法成为一个世界民族。在文化认同的语境下,可以多了解不同民族国家的风俗法律、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等,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大文化格局与视野,不自我封闭。自19世纪末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异邦的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先后带给“天朝上国”的中国人以震撼。为维护民族尊严,主权完整,中国人进行抗争。军事上完败撕开了中国技不如人的难堪。周氏家族“制洋器采西学”的器物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顺应时代趋势,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二)传承发展我国传统美德,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家庭是个体生长发展的第一站,在家庭教育建设中注重突出“弘扬和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21],弘扬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等,构造一个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良好的家庭环境。

首先,立德树人既是国家社会发展提出的时代育人要求,又是个体发展的需求,同时“立德树人本身又是内容非常丰富且覆盖面非常宏大的根本教育任务”[22]。家庭教育理应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化教育”和“更顺利地联结着公共教育与自我教育”[22],从这个特征出发,家庭教育中立德树人有效性实施在于家庭道德教育生活化,利用家庭成员间的血缘亲情关系,升华亲情,提升孝慈精神和价值观,进而上升到人际伦理关系。利用家庭日常生活用度倡导勤俭,倡导一定的劳动让学生践行体悟勤俭,立足中国传统道德,传承中国优秀道德传统,让孝悌、慈善、信义、勤俭成为家庭核心价值观。

其次,家庭中要传承家国情怀、家国一体的大德育教育。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国内面临防控疫情重大压力,钟南山院士、李文娟院士、张文宏以及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将国家利益人民生命置于身前,他们表现出的正是这种家国一体的爱国品格。周学熙仰慕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力虽未逮,心向往之。”[2](P193)回顾其所办实业,“皆以救济民生为主意,毫无自私谋利之心”[2](P186)。周氏家族家训中提倡的孝悌、仁义、勤俭等,与我国目前所倡导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富强、和谐、公正、敬业、诚信、友善”是一脉相承。要锻造出具有核心价值观的一代新人,家庭就要从中国传统家训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财富。所以,家庭教育要重视传统道德的传递和传承,既重视孝悌、诚信、慈善等道德教育也要重视家国一体的大德育教育。

(三)在传承中发展,发扬传统家训中的优秀因子[23]

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4]。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积极“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24]。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主流文化的核心是儒学思想,中国家庭伦理核心的精神集中在“家庭整体论、人际关系规范的差异秩序论和人际关系情感的亲情本位论”三个方面[25]。这种文化和思想构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因此,在政治经济结构基本稳定的社会发展中,这种文化和理念就会不停地“循环”,这种循环促生了一种“共识”,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要服从。今天,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较古代翻天覆地,国际之间的文化与教育交流也日益密切和全球化,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发生了变化,那么根植于传统儒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家训或者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摆在了国人面前。

在传承中发展,由传统走向调适再迈向现代,是我国传统家训亦是传统家庭教育向现代家庭教育转型的走向和趋势。首先,现代家庭教育中依然要发扬我国传统家训中的精髓、家庭教育的精华。在教子中既要重视成才教育也要重视成人教育,“读书敦品”依然可以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图式。其次,以修齐教育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亦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传承传统伦理道德,赋予慈善勤俭时代内涵,凸显人伦教育。最后,构建学习型家庭,在家庭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铺好读书修身立德的家庭教育之路,培育优秀的下一代。

周氏家族的家庭教育固有历史之陈迹,部分内容反映封建社会的陈腐思想和观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衡量和挖掘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的一把尺子。安徽建德周氏家族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材,其“读书敦品”的家庭教育不仅有对我国家训传统的继承,也有对“过渡时代”家庭教育的探索,是我国家风家训中的瑰宝,其重读书、尚道德的家风仍为今日家庭教子治家借鉴。家庭作为教育的第一阵地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家庭教育中坚持“四个自信”,以立德为根本,提高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注释:

① 中南民族大学张世保认为文化保守主义要满足两个要素:首先,文化保守主义是建立在对西方文化(现代性文化)理解基础之上的反思或拒斥。其次,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必须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价值加以维护与守持,且这种维护与守持为其思想中的主导方面。(张世保.因势而起 异彩纷呈——近20年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4):9-18.)

② 周氏家族所提的“旧书”,主要指儒家经术读物,倡导传统文化教育,与清末民初的西学或者新学相比较。

猜你喜欢

周氏西学家训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家训伴我成长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
西学大家系列丛书
天 麻
襄阳市中医院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合办西学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