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思考

2021-03-08方林莉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防控疫情

方林莉

(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处于常态化防控阶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已成为各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流形式。高校具有学生人数多、生源分布广、人员流动大、学生互动强等特点,如何有效做好学生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是高校在后疫情时代普遍面临的问题,需要高校从学生思想引领上出发,通过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疫情防控工作,进而转变为情感上认同、活动中配合、行为中自觉,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本文所提及的“后疫情时代”,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是指2020年4月8日“武汉解禁”后,大规模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全国大中小学陆续复学,进入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教学秩序全面恢复的阶段[1]。在此阶段,国际疫情仍在高位运行,国内仍有零星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发生,由于世界各国在控制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上所采取的措施不同,国际国内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高校更应当从国情、社情的实际出发,坚持育人为本、厚植爱国情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彰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一、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价值意蕴

(一)对师生员工生命健康的尊重

生命权、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任何人的麻痹大意都有可能导致疫情卷土重来,危害人类生命健康。高校学生分布五湖四海,节假日期间会有着大量人员流动,这给活动空间有限的校园带来了风险,也给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增添压力。因此,后疫情时代,高校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趋势,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守学校要求,服从学校封闭管理,减少出入人流量聚集地区,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负责,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

(二)对全国人民战“疫”成果的尊重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的灾难,为了打赢这场战役,医护人员不畏生死,逆行而上,与病毒恶魔奋战;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克难攻关,不分昼夜研究病毒致病机理;各地志愿者纷纷向所在地报到,投身疫情防控、后勤保障等志愿工作;全国百姓响应号召,居家隔离,减少传播途径……所有的努力无一不展现了中国人民和新时代奋斗者的爱国、敬业、团结、奉献、担当的伟大精神,而“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2]。也正是这种精神的指引,中国人民才能在新冠肺炎战斗中奋勇向前,迅速控制疫情。在这场战“疫”中,医生、民警、社区工作者冲锋在前,有的不幸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用青春来践行保卫家园的使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引导学生科学健康生活、出行,是对全国人民战“疫”成果的尊重与巩固,是对为我们负重前行、逆行而上的勇士们的尊重与致敬。

(三)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

高校肩担培养人才的重大职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大学生处在拔苗孕穗期,他们的价值观取向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发展与走向,因此高校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根本任务。这场伟大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教材、活教材[4],全国人民通过奋斗展现出的舍身忘我、顽强奋斗、守望相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素质教育、责任使命教育、生命规则教育的鲜活素材。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用理论启迪学生、用案例感染学生、用行动鼓舞学生,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课堂教育与日常生活中秉持并践行真善美的优良品质,在社会实践和服务奉献中展现并弘扬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帮助学生养成守大德、持大爱、顾大局的高尚情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实质内涵

(一)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对某种政治学说、政治制度真诚信服并遵循与执行的态度,是一种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政治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行为[5]。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充斥在各个群体,大学生中也存在政治认同削弱、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淡薄等问题。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与主力军,他们所秉持的政治信仰关乎中国未来的走向与发展,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繁荣,因此引领与强化大学生政治信仰势在必行。后疫情时代,高校应当将此次教科书般的抗“疫”史当作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良好素材,让学生深刻领悟中国人民的抗“疫”成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以此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知与坚守,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也只有使得大学生秉持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使其在求学道路中增强动力,明白为何而学,加强综合素养,将政治信仰内化为价值认同、外化为政治行为。

(二)引领大学生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是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时所依赖的修养与文化素质,展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文化内蕴、行事风范。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未来承担起各行各业领头羊的使命,应当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此次抗“疫”,党中央迅速下达封城命令,切断接触范围,减少传播途径,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无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政府每日通报确诊、疑似病例,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公开确诊病例活动轨迹,体现了实事求是、直面问题的科学精神;各地人民群众纷纷参与当地联防联控,携手与病毒作战,传承了凡事依靠人民、深化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高校应当用好用活身边范例,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作为自己观察世界、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并运用于日常生活学习之中,提高自己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结合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科学理论素养,抗“疫”中,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联系群众共同抗“疫”,无一不体现了他们的专业素养。高校应当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学好专业、发挥专业特长,培育科学精神。只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发挥最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渡难关。

(三)引领大学生价值认知

大学生作为中国脊梁,其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影响到社会的前进方向,与中国发展和社会建设息息相关。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多元化价值取向,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念也正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例如,当代学生们普遍存在追崇娱乐明星、沉迷虚拟网络、盲目攀比炫富、轻易自我否定等,功利思想和投机利己主义成为学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持续加大对大学生价值认知的引领,尤其是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6](P42)后疫情时代要加强培育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认知,架构正确的价值认知体系。此次抗“疫”,各行各业的人们用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诠释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置生死于身后,无一不彰显了为了人民、为了社会、为了国家的家国情怀,这就是中国精神的现实体现,这种价值认知应当被大学生所认可、所崇尚、所追求、所践行。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在下一个灾难风险面前,在面临选择之时,他们能否做出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选择,决定了我们能否凝聚共识共渡难关,决定了社会能否因团结奋斗而铿锵前行。因此,要加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摆正学生的价值认知。

三、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实现路径

(一)以认知教育为基本,强化学生思想认识

认知是情感共鸣的前提,是规范行动的先导,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首先要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强化引导、达成共识。高校要加强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的持续学习,紧扣思想之弦,用好疫情大数据、讲好抗疫故事、筑牢疫情防线,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从规范自身行为、主动配合疫苗接种等方面小事做起,就是防止疫情重蹈覆辙的重要途径,就是对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负责的有效举措。高校要利用班会课程、宣传展板、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掌握有效防控的具体措施,增强自我保护的技能水平,在社会生活中基于本能反应科学合理地防范疫情肆意传播。同时,要向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问题,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有更深层次认知,让学生更加明确自身历史地位、时代责任。讲清“小我”与“大我”、中国与世界千丝万缕的关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乃至全球的进步都会产生影响,领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自身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既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也要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7]。

(二)以情感共鸣为重点,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人是社会性动物,任何的行为举止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提高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从而由心出发,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高校在后疫情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时,一方面可以将疫情防控工作与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结合,从历史的角度,激发学生感知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一次次的磨难中愈挫愈勇、愈战愈强的英勇精神,客观看待社会发展的曲折过程,用当今的美好幸福生活来激励学生“中国人民是打不倒”的坚决信心。另一方面利用疫情的动人故事,通过“我眼中的抗疫故事”“我身边的抗疫英雄”等宣讲、微视频制作等具体活动,让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促使他们深刻感知“个人梦”与“中国梦”相依相成的关系;利用学生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的参与者、贡献者的特殊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置身于时代背景下,以主人翁姿态勇挑重担、勇担大任,认识到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响应疫情防控号召,就是后疫情时代发挥个人价值与肩担使命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应为的作风与准则,彰显出崇德向善的家国情怀。

(三)以意志磨砺为关键,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意,即意志,是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自觉努力,是人们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积极解决矛盾的力量支撑和精神动力。疫情防控仍丝毫不能松懈,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当下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处于校园半封闭、非必要不外出的管理模式中,接受“线上+线下”教学形式和活动形式。学生的校园生活相较之以往的开放式环境略显乏味无趣,这更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和坚定的意志,主动接受并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校园生活,积极开发有趣生动、能够调动积极性的兴趣爱好。在这一转变中,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导、职业发展规划、心理问题调适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善于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强化意识、提升涵养、参与活动、学习典型,持续培养学生独立判断、自制自控、顽强坚忍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在疫情防控管理与自身利益冲突时有明晰判断能力,在面对疫情防控松懈大意时仍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在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出现困难时有勇于战胜的信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升华为使命担当的情操信念。

(四)以实践活动为归宿,砥砺学生行为自觉

行是有意识的自觉行动,是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外在表现。后疫情时代,高校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省、自觉、有序、科学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展现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一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把对疫情防控知识、意识及自身使命责任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转化为外在坚守的行为习惯,在实践生活中遵守防疫要求,积极配合支持防疫工作,并用自身言行带动影响身边人主动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汇聚更多个体力量,助力国家平稳发展。二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学校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变革,更加注重互联网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高校从传统的线下授课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教学形式,部分学生出现不适应或对待学业散漫的不良状态,进而出现心理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第一时间做出应对,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变化、新情况,端正学习动机,规范学习行为,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加强技能提升。三是要善于整合学院、学校、社会各类资源,搭建接地气、贴民生的创新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实践中遇到的困境,总结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不足,让学生在实践中持续获得满足感,增强成就体验,以斗志昂扬的姿态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防控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