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刍议
2021-03-08王建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王建华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的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黄河流域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发展的核心,文化的奠基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我们要做好黄河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为全流域各项工作的推动贡献自己的力量。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保护优先原则、整体保护原则、科学保护原则、依法保护原则以及开放合作原则等。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要以历史文脉为主线,打造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区块;以国家战略为引领,来突出河南黄河文化遗产亮点;以地域特色为抓手,形成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格局;以黄河流域全面发展为目标,制定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展示利用新规划。
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探索适应全流域发展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策略,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河文化遗产的内涵界定
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地域范围包括黄河干流现在流经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川、内蒙古九省区。其中,内蒙古主要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四川省则主要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关于黄河文化的内涵,李学勤先生认为,广义上的黄河文化就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所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等[1]。侯仁之先生认为,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自有人类活动以来到今天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
基于以上关于黄河文化遗产时间、空间和涵盖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可以把黄河文化遗产归纳在黄河流域的范围内,从古至今,人类所创造的与黄河发展延续密切相关、与人类自身发展延续密切相关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产,前者依赖于诸多的物质形态而存在,例如遗址、碑刻、建筑、馆藏文物等,这些遗产物质形态清晰可见,即我们所谓的物质文化遗产;后者则依赖于思想、记忆、技术、表演等形式而存在,其延续的形式依赖于人的传承,即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就是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这两类黄河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整体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北方地区发展的核心,文化的奠基性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我们要做好黄河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为全流域各项工作的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基本原则
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对黄河文化遗产的内涵有全面、系统的理解,同时也要对其特征进行深入分析。黄河文化遗产既具有一般文化遗产的共性,也具有线性文化遗产的特性。因此,既要遵循文化遗产的通用保护原则,也要遵循线性文化遗产的特性保护原则,既要体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也要体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
根据实际制定保护规划,努力做到应保尽保,把文化遗产的安全放在首位,时刻重视文化遗产安全保护。转变保护方式,即由传统的点状保护,逐渐向线状保护和面状保护转变,统筹推进文化遗产的综合性保护,最终实现文化遗产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实现可持续发展,赓续文脉,真正让文化遗产成为培根筑魂、成风化人的良好载体。
整体保护原则
黄河文化遗产是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其连接着流域内不同地域的文化根脉。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性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遗产内容上的整体性,比如同一文化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域之间发展交流所形成的前后接续和互相交流;二是文化与环境之间的整体联系,包括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与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与其生存土壤的整体联系与互动;三是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比如河南省郑州市提出的“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理念,其理念强调的是郑汴洛三座城市之间历史文化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四是文化内涵上的整体性,比如郑州市提出的“山”“河”“祖”“国”的四位一体理念,体现的也是一种文脉上互相关联的黄河文化遗产的整体观。
科学保护原则
文化遗产保护要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要认识到黄河文化遗产被合理利用的现状和需求。以此为基础,遵循科学的原则,规划黄河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管理与展示工作。科学保护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科学甄别具有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景观价值的遗产区段,系统保护由河道本体遗存、相关的水文化遗产、文化相关遗产及周边环境构成的文化遗产集群。其次是黄河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详细地划分省级和市(县)级遗产,并确定重点河段。针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保护策略,然后确认合理展示利用的对象和范围,以此来规划不同的保护和展示方案。分级保护方案不仅要适应当前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且需要要具有前瞻性,充分适应将来的保护工作。
再次是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在文化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质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挖掘地域性的特色文化遗产,实行差异化保护利用措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避免出现一刀切、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在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挖掘文化遗产的个性,最大限度传承地域文脉,以特色立身、以特色取胜。因地制宜提倡保护方式的创新,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因地制宜才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有前途的,要极力避免同质化。最后,黄河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要做到规划引领和规划衔接,实现全流域与省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有效衔接,实现与水利、国土、城建、文旅、环保等相关领域规划的对接,从而保障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科学性。
依法保护原则
明确黄河文化遗产受法律保护的地位,划定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作为黄河文化遗产项目法定保护界线的基本依据。依法保护不仅要遵循现行的由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也包括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行政命令、通知公告、保护规划等具有约束力的文件,比如河南省发布的《关于河南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黄河文化相关重大考古项目发掘研究传播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对于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开放合作原则
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中,借助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渠道,把开放合作作为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展示的重要途径,借鉴有益的做法和经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一方面要增强文化遗产自身的吸引力,扩大辐射半径,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升影响力和感召力,打造世界级文化遗产发展示范区。
另一方面也要敢于、善于吸收国际同行的一切有效成果,在借鉴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引领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潮流。要逐渐加大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的开放合作半径,在同级别的行政区之间、不同级别的行政区之间以及不同的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之间都要充分展开交流,寻求一切可能的合作渠道和合作模式。沿黄各省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很容易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在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之后,积极寻求开放合作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实施策略
黄河文化遗产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多样性,决定了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保护思路作为引领和指导。在尊重历史和易于操作的原则下,结合沿黄九省区的实际情况,以黄河流域的历史文脉为基本依据;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各省黄河文化亮点;坚持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实现一体化发展;兼顾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与保护展示的两个需求,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以历史文脉为主线,打造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区块。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中游的关中文化、中下游的中原文化、三晋文化和下游的齐鲁文化,各有特色,具有各自的发展延续性,又与周边文化有着充分的文化交流。以黄河轴带为线索,以历史文脉为道路,再加之现行行政区划分,勾勒出区域整体文化遗产块状连片开发布局的新图景。以地处中原文化核心区域的河南省为例,郑州、开封、洛阳处于全国八大古都之列,新乡、焦作、济源是古王畿之地,这些区域的文化内涵丰富,文化遗产资源最为多彩,历史文脉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且具有天然的地域优势,文化遗产连片整体性发展潜力最大,可作为黄河轴带保护利用核心区。以黄河轴带保护利用核心区为圆心,向四周划定延展区,其中: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金三角地带的三门峡是西延展区,位于豫、鲁、苏、皖四省辐辏之地的商丘是东延展区,位于豫、鲁、冀三省交汇处的濮阳是北延展区,南延展区不在黄河流域。此西、东、北三个延展区分布于核心展示区外围,联系较为紧密,其文化遗产连片整体性保护利用前景光明,融入核心区优势明显。
以国家战略为引领,突出黄河文化遗产亮点。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标志着黄河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战略的提出为黄河文化遗产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黄河流经九省区,她犹如一条丝带,把炎黄各省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共同构成遗产群和文化带,从而使其具备了整体保护和利用的条件。以黄河战略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新起点,整合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亮点,融入黄河沿岸的山水资源,促进文化遗产的连片整体性发展,讲好颇具特色的黄河故事,进一步提升黄河文化遗产的辨识度和竞争力。
以地域特色为抓手,形成黄河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格局。黄河文化遗产的形成与空间分布均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在传承利用与保护展示过程中同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是区域文化的基础和根本,如果失去了地域性,地域文化就没有了灵魂。打造连片发展格局、实现整体性发展是黄河文化遗产的大潮流。因此,地域性与整体性结合才是黄河文化遗产发展的最佳选择。
黄河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与整体性相结合,首先是保持文化遗产特色,然后是按照核心带动、线性串联、区块发展、节点提升、形成合力的原则,以文化遗产高度富集区域为核心,构建“放射状+网络化+板块式”的区域发展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以资源集中地为地域核心,再整合新发现的重量级文化资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其间点缀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使文化遗产在空间和内容上都形成整体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黄河流域全面发展为目标,制定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展示利用新规划。黄河文化遗产是生活在大河两岸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针对其不可移动、不可再生的特性,保护是第一位的,要划定核心保护区,在严格保护、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梳理资源、摸清家底,理清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和鲜明特色,大力挖掘和积极弘扬黄河文化遗产蕴含的精神特质,实施好文化传承工程,在新时代使黄河文化遗产大放异彩。在做好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下,适当开发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使黄河文化遗产“活起来”“立起来”“会说话”,合理、科学地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创新、务实地发展文化产业,发挥文物和文化资源综合效应,实现黄河文化遗产沿线生态、文化、经济全面发展,让黄河文化遗产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经济增长点,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两岸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