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研究

2021-03-08王发强广东世纪文都智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文化产业 2021年3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管理工作建设

王发强 广东世纪文都智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校园文化在高校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高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核心是学生群体,校园环境则属于文化建设管理空间,院校领导、教师都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人群。当代社会,互联网已经深入高校,并成为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得力工具,互联网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上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从我国高校整体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存在不足。为顺应新时期的发展,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运用互联网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转型。文章便以此展开研究,探讨互联网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带来的影响以及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效的建设管理策略,以供参考。

校园文化既是高校发展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可反映高校的价值观、教学制度、育人理念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发展目标与价值追求。现如今,随着互联网与教育事业不断融合,高校也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展开创新,以求与新时期教育要求相一致。从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面性特征,在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带来众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消极影响。在此情况下,高校必须以客观的态度、长远的目光对待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工作,争取将互联网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互联网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的影响

积极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突破传统文化限制。在互联网没有普及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范围只限于校内,校园文化内容与活动也均局限在校园中,学生只能拘泥于狭窄的校园空间感受校园文化,在环境的约束下,学生及教职工群体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在互联网普及并融入高校后,高校开始挖掘互联网与校园文化的契合点,利用互联网优势突破传统校园文化的限制,使师生群体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在日益丰富的文化信息中,转变高校学生固有的思维观念,使学生获得更多精神财富。

其二,丰富校园文化渠道与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在极大程度上得到拓展[1]。学生在获取文化信息时,不再依赖于人与人间的交流,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文化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展开文化交流。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之间文化交流的频次,还促进了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在丰富高校校园文化资源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在以往的校园文化中,学生只能了解专业学习相关的内容,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获取与生活、娱乐、社会相关的内容,也可提前了解各行业的就业情况及要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互联网具有高时效、便捷、丰富、开放性等优势,与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不同学生可以结合自我需求在互联网中获取对应的文化资源,从而帮助高校贯彻“以生为本”理念。

其三,优化高校育人环境。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的,学生长时间生活在校园中,势必长期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在互联网环境下,有助于高校创新和优化教育环境、构建学习共同体,甚至可以让学生在不受空间、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下学习文化,为学生创设一个人性化、趣味化的教育环境。

消极影响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而言,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好处的同时势必会带来些许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主渠道教育影响力遭到弱化。高校在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健全人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的融入使高校处于网络覆盖的范畴内。互联网带来了海量信息资源,这在传统高校中没有出现过,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新鲜,所有学生均可在任何时间获取任何信息,也可根据自身爱好选择、整理文化内容。该过程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力、价值观,但随着时间的延伸,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度逐渐增加,导致高校教育影响力遭到削弱。此外,部分高校在利用互联网建设校园文化时,先建设硬件基础再建设软件设施,对于精神文化建设存在忽视的情况,不但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反而制约了高校教育职能的发挥。其二,不良文化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但当大量外界文化进入高校后,如果没有对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就会导致一些糟粕文化进入学生的视野[2]。高校学生是国家重要储备人才,其三观、人格会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为避免糟粕文化对学生成长造成消极影响,高校应做好校园文化管理工作,在根源上抵制和避免不良文化进入高校文化体系,在真正意义上为学生营造多元且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存在的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全面性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制度及精神内容。其中,物质文化涵盖教学楼、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制度文化涵盖校规、守则、劳动制度、校训等内容,精神文化则涵盖学风、教风、价值观、精神状态等。从我国高校实际来看,大多数高校更注重物质与制度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这与高校文化建设的认知有关。一些高校认为,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长远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环境,并进行相应约束才能达到人才教育的目的,而没有意识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便使得一些高校将大量资金、人力均投入到物质与制度文化建设中。在实际文化建设中可以发现,校园文化活动大多停留于传统内容层面,更关注活动本身,没有重视学生主体且活动形式缺乏创新,无法激发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在此情况下高校自然不能达到文化活动的开展目的,更无法起到有效地传达精神文明的作用。

文化建设队伍专业性不高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需转变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模式、方法,这便对文化建设队伍提出了全新要求,文化建设者必须全面了解互联网,掌握有效的建设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有益的文化信息。并且,互联网有着开放性、普及性等特征,这无疑增加了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的难度。但从目前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高校还未拥有一支符合互联网文化建设管理要求的队伍,文化建设队伍的专业性有待提高[3]。一些文化建设者并非全面负责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有时则是由辅导员或党建工作者负责。由于专业力量上有所欠缺,部分文化建设者并不清楚互联网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要求,不具备较强的互联网应用、分析及科研能力,这也导致了网络校园文化建设质量不高。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工作中,文化建设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内容的质量,如果文化建设者不能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去挖掘大量有效的信息,不能开展全面、高效的管理工作,便会给校园文化发展埋下隐患,不利于推动高校整体进步。

互联网不够深入

从互联网与高校融合的角度来看,虽然互联网已经在高校教育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中却没有全面深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需要学生、教师及领导共同参与,各部门与学生组织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学生活动则构成文化建设的载体。要想提高文化建设质量,就必须同时注重平台与载体的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在互联网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电子设备获取海量文化资源,相比之下,学生会将部分重心转移到互联网中,对于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力有所降低,高校需综合分析学生心理、兴趣等实际情况,贴合学生实际展开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工作。但是,一些高校并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未将互联网全面深入到文化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无法与互联网密切融合,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关注度较低。此外,部分高校虽然已广泛应用互联网,但却没有深入挖掘互联网的优势与价值,在利用互联网展开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时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最大化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从这方面来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与互联网融合还有着较大的改善空间。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的有效策略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

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针对当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高校有必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度,并采用有效手段展开建设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大量多元文化冲击着高校学生思想意识的环境下,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快速传播,包含政治、道德、文化等内容,难免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带来影响。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发挥互联网优势,指引学生在正确道路上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的应用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提供全新手段和载体支持[4]。对于高校来说,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加强院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势建设精神文化是所有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学风、教风均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精神文化建设不应只关注学生群体,也应将教师群体列入建设范畴。例如,可以通过本校社交媒体账号传播精神文化,可在社交媒体账号中发布话题进行讨论,举办线下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同时,高校需加强“成才意识”渗透,高校是为国家输出高等优质人才的重要机构,应通过成才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集体目标相结合,在发挥个人力量推动集体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实现个人的理想追求。从整体来看,高校需在校园中营造适宜的精神文化氛围。

明确文化建设队伍基本素质

高校需进一步增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队伍的关注,并对文化建设者的基本素质加以明确,并适当提高硬性要求。在互联网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要求有所提高,要想顺应时代的要求,高校就必须在文化建设队伍上加强管理,这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及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文化建设者应拥有较强的文化理论素质。互联网环境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有着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工作过程涉及诸多内容,文化建设者应掌握各领域知识,如经济学、网络专业知识等[5]。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者需拥有专业的工作技能,这是确保互联网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得到高效开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建设者不仅需要拥有较强的学习、判断和组织协调能力,还应具备网络科研、分析、服务的能力,可以在海量互联网信息中筛选适合高校学生的文化内容,将糟粕文化屏蔽在外,能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跟随时代变化进行自我提升,且能够认识到自身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使高校能够顺应互联网环境的要求。

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互联网作用的发挥与高校软硬件基础密切相关,高校有必要加强软硬件建设与完善,以此来拉近互联网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的联系。在此之前,高校领导与教师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及互联网应用,在根本上认识互联网的推动性作用。高校可以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在平台内对互联网文化信息进行统一整合、管理,该平台不仅可以有力地建设校园文化内容,也可以为思想教育提供便捷。高校文化建设队伍可在网络平台中上传校园文化内容,并展开宣传提高平台的校园关注力,对于平台中的校园文化相关内容应实时更新,并展开相应维护管理。同时,高校应加强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为软硬件设施完善提供有力条件,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延长软硬件设施寿命。在与互联网密切融合后,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高校同样需展开现代化管理,确保网络软硬件可长期、稳定运作,在高校内构建健康、积极的文化环境氛围[6]。

综上所述,互联网已经与高校密切融合,在高校建设管理校园文化上,互联网同时发挥着积极与消极影响。互联网的应用突破了高校传统校园文化的限制,丰富了校园文化渠道与内容,亦优化了高校育人环境,但同时,也使主渠道教育影响力遭到弱化,互联网中的不良文化信息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现状来看,校园文化建设不全面,文化建设队伍专业性有待提升,且互联网与文化建设管理不够深入。要想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促进对校园文化的高质量建设管理,高校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进一步明确文化建设队伍的基本素质,并加强对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管理工作建设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