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现代化改造研究
2021-03-08朱树伟
朱树伟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时代政治思维、了解时代政治意义、明确正确思想价值观的综合型人才。在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产业与网络技术的空前结合,都极大程度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所在的社会语境。“教育”开始与新技术融合,力求通过技术上的迭代升级,创建新的发展方向和效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新的时代语境,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这一改造被称为“现代化”改造。现代化改造虽然属于必然,但具体如何改造,怎样判断教学模式中哪些部分、因素需要完成改造,以及改造的尺度和方法是什么,都需要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进一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现代化”改造作为目标,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实现现代化的改造,正在面对哪些挑战,存在哪些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探究现代化改造的具体路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
(一)教育现代化已成定局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行业为了提高发展质量,或实现产业的革新,开始与新的信息技术融合,并利用新技术实现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跨越性升级。这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成功,带动更多的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信息技术不断分裂,发展出更多、更具体、更贴合不同产业的形态。自此,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更像是由时代推动必然要通过的重要关卡。教育行业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但以生产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己任,需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媒介。当下,与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融合明显是最优解,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定局。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一环,必然需要迈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方向。
(二)高校思政需与国家现代化治理保持步调一致
国家治理的具体层面包括农业、工业、国防、科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政治、思想维稳的基层渠道。从宏观的角度考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国家现代化治理保持步调上的一致。国家呼吁发展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认同现代化,在深入现代化中,积极完成自身体系的现代化改造。
(三)互联网已成为信息创造的核心载体
互联网改变了以往信息和产业发展的格局,它不仅深入“寻常百姓家”,还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和信息创造的核心载体。除了一些目前仍不能舍弃的传统媒体,例如电视媒体外,其他传统媒体逐渐淡出信息创造和传播的舞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需要借助信息传播实现教育目标,高校思政高度依赖高效且有效的信息输送。基于互联网为信息创造核心载体的这一背景,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对自身的教育模式进行现代化改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代化改造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化”定位模糊,改造属于面子工程
在“国家现代化治理”目标正式落实后,许多高校已经率先开始响应宏观号召,迈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调查发现,一些院校的思政教育现代化建设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也就是对所谓现代化的理解不到位,或者对高校思政真正所需的现代化优势和现代化技术未进行充分的评判分析,单纯地迎合教育现代化市场制造技术硬件,花费大量资金资源成本之余,却无法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现代化应有的灵活及质量水平。高校花费大量成本完成的思政现代化改造,基本属于不科学、不合理、不高效的面子工程。
(二)现代化硬件配置到位,软件配置力度不足
许多院校充分意识到了思政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程度,便开始大力招商、积极拨款,为思政教育现代化的改造提供足够的资源协助;相关的思政教学管理团队也开始按照一流的教育现代化水准采购和装配硬件设置。但一些高校忽略了对软件配置的专业化建设,并未注重对思政教育人员进行现代化改造。这种错误的建设理念,导致部分学校的教学模式现代化改造水平不高。
(三)现代化范围仍有局限,教育改造收效甚微
现代化治理之所以会成为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向,根本原因是现代化治理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尚未发掘出教育现代化的优势,具体表现为思政教育现代化改造后,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仍然局限在校园或者是课堂环境中,导致思政教育只改变了知识传输的形式,并未改变思政教育的模式,也没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印象和观感无显著变化,在思政学习中不用心,令思政教育的现代化改造收效甚微。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代化改造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技术先进性对教学人员提出超前挑战
从专业的角度考量,当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到超前的高度,虽然存在极大的上升空间,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准而言,要求一个零基础的非专业人员完全掌握相关技术,难度仍然较大。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虽然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大多数都是资历较深、成绩较好的党员。但他们在求学及实战期间,实际上并未接触过系统性或者比较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思政教育现代化改造明显要求所有思政教育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技术,这无疑对教学人员提出了挑战。
(二)部分媒体的话语霸权令现代思政难以拓展
互联网发展多年,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其中的时间相对靠后。互联网中已经存在许多权威媒体,其中专业媒体、官方媒体和自媒体的数量较多,且大多都积累了足够的流量和忠实订阅者,拥有比较稳定的“粉丝群体”,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板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作为互联网中的“新人”,高校思想政治的现代化雏形,明显面临难以在互联网中快速拓展的难题。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现代化改造策略
(一)精准定位“现代化”目标,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正式拨款建设软硬件之前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代化改造的实际需要,精准定位“现代化”的教育目标。通常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目标包括四点: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机制的现代化、教育团队的现代化、教育装备的现代化。学校要进一步结合具体需要设置好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例如,教育内容的现代化要增加从互联网信息角度考量的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机制的现代化要活用现代化智能管理设备;教育团队的现代化要培养技术专业双发展的思政教育人员;教育装备的现代化要配置好智能教学设备、线上教学平台、融媒体思政账号等。校方需要以现代化为语境,改造整个教育体系。
(二)建设专业化培训机制,培养教师能力
高校在根据需求配置具体的硬件设备之余,还需要塑造一套面向教学团队的培训机制,具体可以分为上岗和进修两个层面。上岗层面主要面向新入职的思政教育人员,也就是要在教师正式入职前,聘请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团队对新教师的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进行培训,培养新教师敏锐的互联网嗅觉。进修层面针对的是已经入职的老思政教育人员,目的是进行现代技术扫盲和提高现代设备应用的灵活度和专业度。可聘请自媒体相关的专业人员,手把手教会教师维护互联网公共账号。
(三)提前构建思政话语形象,引导学生建立校园思政荣辱意识
由于互联网内已经存在许多话语权威的媒体,且这种现象基本不可逆,因此建议思政教育部门直接建构一个校内官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账号,开始积累粉丝基础。第一阶段可以先设计和传播一些简单的思政小知识,并以有趣的动画或者短视频方式呈现,尽可能吸引学生和其他观众。当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粉丝基础后,可进入“时政探讨”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讨论时事政治或者社会热点新闻,在保障快速和准确、客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引网络流量。当校内官方账号成功积累一定基础后,可以呼吁学生们为账号提供素材,引导学生们承担起网络辟谣和时事政治讨论的工作,使学生对思政工作产生归属感,引导学生建立校园思政的荣辱意识,有效引导学生回归到客观、冷静、科学的思维正轨上来。
(四)有效整合思政双线教学,拓宽思政教育覆盖空间
思政教育现代化改造无疑输出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建议思政教育团队有效发挥现代化设备的积极作用。可以充分整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灵活运用线上教育,将其塑造成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灵活教学的学习空间;将线下作为讨论政治观点、研讨政治脉络的辩论空间。线上和线下可以通过智能教室设备实现有序对接,学生在线上积攒的问题,可以直接展现在线下空间内。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的思政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研、网络研讨等一系列形式,为学生深化思政知识学习提供更大的便利性,尽可能降低时空限制,令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沉浸在学习和调研中。在实践感受过程中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观点的正确性、前瞻性。这种情况下,由学生完全主动进行探究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远远强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这一阶段,高校思政教育现代化改造的价值才能被有效发挥。
五、结语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进行现代化改造的确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这是因为现代化改造所需要改变的内容是前所未有的迭代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想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的优势,就必须精准定位好技术改造需求,找准应该利用怎样的现代化技术,达成怎样的现代化改造成效。要在完善好硬件设备的同时,做好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工作,实现硬件、软件同时抓。更要在互联网平台内构建思政账号,塑造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领袖,有效扭转青年大学生信任非专业媒体的不正常现象。最后要适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空间,令思政教育的现代化改造确有实效地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