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视角下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常态化机制探析
2021-03-08陈国军
陈国军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贯穿于党员干部教育各方面的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无疑是党员干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对应对市场化、全球化和网络化带来的冲击,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内容非常必要。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夯实政党意识形态整合、思想动员功能基础的重要内容,是政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发挥着在治理政党及对外部治理主体融入强化影响力的过程中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思想观念保障的功能。[1]
“建立健全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的制度体系、优化制度环境、注重制度绩效,既是中国共产党综合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项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2],新时代从制度上着力谋划、完善、贯彻系列法规制度,形成新时代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3],无疑大力推动、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区别于“革命式”“运动式”的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如今,加速马克思主义常态化教育暨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向“经常式”发展条件的成熟十分必要。因为制度关涉全面、基础、长远、稳定的问题,所以,从制度视角出发探索和完善相关机制会对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常态化更加科学有效,更有益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党的自身建设,推进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重视制度:形成马克思主义教育常态化设计协调机制
马克思主义教育涉及各方面,系统性强,面对党员干部这一教育对象数量庞大且对事业发展发挥支撑作用的特殊群体,必须有组织协调层面的保障,发挥集中统一的强大功能,使各方面共同参与、共同发力,并借助制度机制夯基固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功效,以推进相关教育常态化。具体来说,可以充分发挥基础性制度和高阶法规等制度设计、制定方面的优势,以及做好相关教育的组织协调优势。
(一)完善协调机制
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只有加强相关层面的协调,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纳入工作研究统筹的范畴并形成工作机制,才能有效加大推动力度,持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可以将党员教育的主责主业部门党校、组织人事等职能部门纳入日常协调的组成成员,统筹相关教育资源和力量,壮大教育力量,更全面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教育职能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纳入条例、规定、办法等形式制度机制制定中,即在“立法”的设计层面加强日常统筹协调,让各类政策法规都能有效考虑并将党员干部教育常态化的内容纳入,赋予相关教育主体职权,对相关教育内容、程序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把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涉及的职能、活动等各方面都规范起来。
(二)坚持示范带头机制
一种是将先进党员干部示范教育作为一种长期规定、要求,这样既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向先进模范看齐,树起党员干部的导向旗帜,又有利于在先进模范教育中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员干部先进性要求内容灌输于教育,达到深刻教育的效果;与之相对应的是,由于自上而下的教育推动力量更强,更好发挥上级在党员干部教育中的某种“协调”作用,调动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自上而下的示范效果会更好。完善常态化示范机制要在党员干部的教育中引入影响力更强的“关键少数”力量,发扬优良传统,把领导干部带头到党校上课、带头讲党课等作为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
(三)增强话语更新机制
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传播方式的快速变化、传播能力的急剧提升,在网络传播对党员干部政治社会化影响加剧的背景下,只有创新话语体系,使用和发展朴实、接地气的话语和“网言网语”,才能顺应潮流、占据主动,加大传播力度,增强教育贯彻力。同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有符号暴力[4],正是这种符号暴力使受众被灌输、被教育。党员干部的教育本身是一种思想话语的教育,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教育。因此,应有意识地注重马克思主义教育话语更新机制的建设,不断更新话语,增强话语效果,提高教育水平。
二、完善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教育常态化规范约束机制
“制度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建构的存在物,包含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要求,规范、制约、影响人们的行为。”[5]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常态化需要利用制度规范性、导向性、操作性等优势,“扎紧制度的笼子”,让制度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教育制度的规范约束范畴主要涉及党内政治生活、党员干部培训等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常态化需要由各个方面的制度进行相应的规范约束,不留制度漏洞。同时,马克思主义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可以从教育的主体、途径和评价等维度完善相关制度措施。
(一)从教育主体来看,应该注重各种教育主体共同发力、协同育人,甚至是“全员育人”
从党员干部所处的组织环境来看,党员干部总处于一定的行政单位或政治组织之中,党的组织总体所呈现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扩展性结构可以加速政治信息的传递[5],所以应充分利用各级组织推动党员干部教育的常态化。全面明确党委党组、党支部等基层组织和各部门单位对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常态化的职责。同时明确党校、干部培训学院和相关高校等教育主体的责任,通过制度、规则赋予相关教育主体职权,让其有“法”可依,更规范地落实教育责任。
(二)从教育途径的制度完善来看,应将继承与创新并重,在基础教育途径完善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教育途径
对于“三会一课”、中心组学习等会议式教育、党校等课堂式教育,因为较常规且有较长的历史传统,应该继续坚持和完善。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教育方式带来巨大挑战,“网络是把双刃剑,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可能带来难以遇见的危害”[6],要拓展网络和非工作时间的时空,完善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常态化的机制。在党员干部的网络生活中嵌入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进行相关教育和影响,以此加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如加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络“产品”内容的开发和供给,为党员干部网络学习提供相关载体。此外,还可以在网络信息方面进行一定的推送和引导,向党员干部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推荐相关教育内容,并形成较稳定的机制,以充分吸引党员干部的注意力、提高学习主动性,使其在网络空间和非工作时间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
(三)从教育效果的评价角度来看,应建立党员干部教育效果分析反馈机制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效果首先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上,应从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的深化、对错误思想辨别和斗争能力的提升以及党员干部的舆论反映等方面来分析教育的效果,并将相关情况用于拓展和改进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三、维护制度: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常态化落实保障机制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优良传统经验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业务实践相统一、相结合和相互促进。制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常态化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由落实情况决定,最终以教育效果为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教育常态化的落实保障重点需从相关引导、相关投入和责任落实等方面去把握。
(一)建立学习教育实践导向机制
党员干部的行为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受考核的约束和引导,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也是如此。党员干部的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的具体行动上,因此,常态化教育要建立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引导机制。在教育内容供给层面注重保证教育内容的实践导向性,规定相关实践教育的具体内容,如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难点痛点问题;提出与业务结合的具体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内容和实践效果作为教育学习情况的标准加以考核、引导。同时,站在党员干部这个受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党员干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既有被动的受教育又有主动的自我学习提升,所以,在党员干部自我学习方面要加强相关引导,在相关规划、规定等制度机制上纳入相关内容。
(二)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给予人财物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在资金、师资力量和相关教育主体责任的协同落实方面的保障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弥补薄弱环节,针对现代互联网很难连接到的落后地区和老龄群体,加强流动党校、基层党校和远程教育的设备、场所等保障和建设,让党员干部受到常态化教育有基本的条件支撑。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党员干部在网络社会生活中接触其他思想舆论的机会更多且受影响更大,要加强5G等技术利用,提供更多的网络载体、平台,提高网络教育内容的传播力、影响力。此外,应完善常态化教育协同落实体系,明确党校、人事部门等各方责任,并完善相关协调机制,使各部门各层级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党员干部常态化教育的合力,有效保障常态化教育效果。
(三)加强常态化督促机制建设
与构建责任体系相区别的是,督促机制不是明确责任,而是督促各责任主体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责任落实,保证教育的常态长效开展。应充分利用常态化督查、监督和检查等手段推动责任的落实,把中心组学习、党员教育工作、从严治党工作和组织生活方面的制度要求落实情况纳入督查、监督和检查,全方位促进各相关主体的责任落实。具体方式方法是将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情况等内容暨新时代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被纳入监督、问责、巡视巡察和干部考核,并扎实推动相关约束机制落实;处分党员干部个人发表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言论等行为,以正确引导党员干部思想。再者,应从保障落实的角度,充实相关制度法规,完善相关监督机制,持续促进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常态化。
四、结语
制度之所以在治理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威力,是因为它给予行动科学的规范和有力的支持,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强有力地推进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常态化,形成有效的“四梁八柱”支撑。从制度使用暨治理层面来看,落实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责任,让其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马克思主义教育主体功能的发挥最终决定于能否有效地保障教育的成效。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与基本制度相比,体制层次和运行机制层次内容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完善是一个很长的历史积累过程。[2]同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些方面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确需久久为功。正如十八大以来顺应时势变化建立制度机制的做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需不断完善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体制机制,持续推进教育常态化。相信实践的发展将证明,体制机制的完善能为推进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常态化教育提供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