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思维下的“场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2021-03-08汪徽方程
汪 徽 方 程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城市规划设计在市场化要求下日趋精细化、系统化和全过程化。场地条件分析从单维度的物质空间导向转向对地块多制约因素的综合判断,方案策划从关注单一决策主体要求转向权衡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在方案设计的全过程对多维要素不断进行系统分析、综合权衡、全程把控,是当前规划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1]这要求规划设计从业人员在现场调研、场地策划、方案设计、实施引导的整个过程中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自1994 年我国实行建筑师专业执业认证制度开始,场地设计就被列为一级注册建筑师的正式考试科目,其重要性在本科教学中逐渐凸显;2000 年,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其列为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修业课程。随着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专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纳入中、低年级的专业课程。经过20 余年的发展,目前“场地设计”课程已经逐渐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体系。[2]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建设项目的要求,在明晰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的基础上,协调场地中建筑物、道路、活动广场、绿化等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尤其注重学生在设计中思维方式的培养,具体而言,要求学生学会用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来分析场地的复杂关系,不仅可以区分场地的内与外、建筑的内与外、景观空间的内与外的区别和联系,而且能够在设计实践中将景观、建筑、道路、小品等构建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在教学时,应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指导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并相应地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与手段。[3]因此,本文将从“场地设计”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出发,对整体思维的内涵进行解读,并基于整体性思维审视“场地设计”课程的培养要点,提出整体性教学方法的构建思路。
一、“场地设计”课程的设置、定位和教学现状
(一)课程概况
“场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设计规范教学和实际设计操作技能训练,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涉及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4]对于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而言,场地设计需要考虑基地内除了建筑物单体详细设计之外的所有设计活动,其中场地分析、总平面布局和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是核心内容。
在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场地设计”一般被定位为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衔接低年级的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和高年级的城市规划设计的过渡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形成整体、系统、科学的规划观念及设计方法的主干课程。
“场地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场地设计基本原理的同时具备综合场地设计的能力。《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 年版)》对该课程的设置要求是,应该至少开设16 学时(1 学分)的理论学时,而且这一部分理论课时是作为建筑单体及组群外部空间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准备的,建议开设在建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低年级。在实际操作中,“场地设计”课程一般被定位为必修专业课[3],开课时间设置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课时为16—32 学时,教学内容往往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体现出基础性、原理性、入门性的特点。
(二)“场地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 学时和内容不匹配,内容丰富但学时紧张
“场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一般分为基础概论、相关法规、总图学习、调研训练、设计训练等。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时紧张,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做取舍,其结果往往是将“场地设计”作为一门技术类课程,以讲授技术知识和设计规范为主,设计实践则简化为案例分析和往年考题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独立的设计练习和足够的思维训练,常常对概念和规范一知半解,最后虽然靠着机械记忆通过考试,但是并未形成整体性思考方式,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2.教授知识面广,但重点不突出
“场地设计”课程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场地调整、道路规划、停车场设计、竖向设计、建筑间距、总平面图设计、管线和绿化、场地表达等。其中,很多内容属于独立的专业课程,例如道路设计、建筑间距等内容和市政设计、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等专业课内容有很多重合,而建筑防火规范、特定建筑的平面形式又是建筑设计课程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广泛讲授场地设计的知识点,虽然考虑了知识系统全面性和体系性,但是由于重点不突出,学生的知识获取仍然是线性的,很难真正形成连贯、整体的思考模式。
3. 重理论轻实践,且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脱离
场地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从单体建筑设计向综合外部环境设计迈出的第一步。为了让学生尽快把握设计的科学性,相关规范、法规和技术要求的学习是课程的重难点。在以往“场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基础知识和规范讲解一般会占用将近一半的学时,而脱离设计实践的纯理论讲解常常让学生知道规范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反映到图纸上就是图纸表达不规范、设计内容缺失、建筑内外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场地空间等。此外,由于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目前大多以闫寒编著的《建筑学场地设计》和张伶伶、孟浩编著的《场地设计》为主要参考教材,这些教材对场地设计的知识讲解较为细致,但是由于出版年代较为久远,书中的一些规范已有了新的修正,针对某项设计内容又出了新的规范细则等,这些内容均未及时更新。此外,教材中涉及的案例往往比较老旧,过去的一些设计理念已经不能直接照搬到现在的设计实践中。因此,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按照目前的设计要求和教学重点,拟订若干个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学会利用整体性思维分析和设计场地。
二、整体思维下的“场地设计”课程设计
(一)整体性思维的内涵
思维方式是人们把握客体的方式,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长久存在并普遍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定式、思维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认识结果,进而会引起完全不同的实践行为和后果。[5]整体性思维在我国古已有之,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医里的“望闻问切”[6]等,整体性思维关注的是事物的整体、结构、关系和功能,而非事物的内部构成,在思维方法上重分析、重综合。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价值判断上是多维度的。规划作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不仅是建立一种空间秩序,还是场地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建成环境等多维度制约和诉求的整合。[7]此外,规划的过程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在价值观上的对话和博弈,规划设计是一个具备整体性思维的工作实践过程。[8]
(二)整体性思维下的“场地设计”课程的训练要点
根据课程的定位,其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场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规范,掌握利用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场地设计条件的方法,在各种制约下完成符合城市发展观的场地设计实践。具体而言,整体性思维的“场地设计”课程对学生的训练有这样几个要点。
1. 整体性的理论知识
要求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理解场地设计的定义和内涵,熟悉场地设计的内容;可以梳理场地设计的影响因素,以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场地在不同层面受到的制约和具备的发展条件;熟悉场地策划、选址的具体内容,理解典型场地的特点,掌握典型场地设计的方法并能够在场地综合设计中灵活运用;熟悉国家相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并能够规范地进行综合场地设计表达。
2. 整体性的调研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整体性思维对场地调研和观察的能力,掌握建成要素和自然要素的分析方法,在充分了解场地区位、周边交通、建筑、自然要素、场地内部保留建筑及原有历史肌理等条件的基础上,对场地设计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在概念上构建场地、环境、建筑、城市等多要素的有机整合场景。
3. 整体性思维的设计应用能力
整体性思维的设计应用能力包括两个方面。①综合分析。要求学生在场地分析、功能策划、结构划分、方案生成、方案修改等整个设计过程中用整体性的思维进行思考,在场地分析和功能策划时可以综合考虑城市、地块的优劣势,在方案设计时能衔接城市和地块的关系,在地块内的设计不仅要求利用设计思维将景观、建筑、道路、小品等构成有机整体,还必须考虑让所有的建筑间距、红线退让、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都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②方案的综合表达。要求学生通过课题强化场地设计的概念理解、方案构思和方案生成的综合表达,掌握场地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会应用资料和相应的技术规范,为后续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三)整体性思维的“场地设计”课程设计思路
结合场地设计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课程的重要地位,加强课程在基础专业课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课程的训练重点。将课程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列为必修课,教学课时设置为64 学时,课程训练环节包括理论学习、场地分析实训、场地课程设计实践。
“场地设计”课程的学习并非为了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是为了在实际中应用。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场地设计相关的基础原理和规范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场地设计作业的练习,让学生强化场地设计的分析方法,使他们能将整体性思维方式延伸到高年级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课程中,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基于课程背景和整体思维训练要点,“场地设计”课程教学的设计思路为: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整体性思维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采用“理论学习—场地分析学习—场地设计实践”的渐进式教学模式,先在概论原理、案例分析讲解的过程中介绍整体性分析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利用整体性思维对已有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最后要求学生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训练和强化整体性思考和设计方法,最终形成整体性的设计观。下面具体介绍课程设计过程。
1. 整体性的场地设计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不仅有前期的集中概论讲解,还有后期在总图分析和场地设计实践中穿插重点知识的讲解。课程的前两周以概论讲解为主,教学内容主要有场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相关设计规范。课程一开始,以概论的形式讲解场地设计的概念、方法、基本形式等;在第三周及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每次上课的第一节再次进行和设计相关的知识点讲解,尤其注意拓展式讲解,包括规范的细节等。实际教学中发现,在停车场设计时,很多学生设计了车行道路,但是没有考虑人行系统和消防操作面、消防通道,这反映出他们在概论部分对知识的掌握是比较表面的。因此理论的学习不仅落实于课程开始阶段,还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在理论知识讲授中,不仅有工程技术类的知识要点,还要增加对建筑、景观、地势等环境因素整合较好的优秀案例,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徐家汇公园、洛克菲勒中心等的讲解。整体性的场地设计理论集中讲解为两周,将重要知识点贯穿全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有多媒体讲解、翻转课堂等。
2. 整体性的场地分析学习
场地分析学习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总图学习,明确场地设计内容和建筑方案设计总图在内容上的差异,学会场地设计平面的规范表达;选择优秀总图案例进行抄绘;小组讨论方案的优缺点,尤其注重用整体性思维对方案进行分析。教学中引入翻转课程,让学生讨论自己对总图的理解、选择案例的理由并对其进行优缺点、设计经验的分析。二是调研分析,重在培养学生的调研习惯、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现场调研分析要求学生选择当地已建成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分析,教学中鼓励小组讨论,让学生以“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思路去分析地块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机遇,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地块的基本特点。以停车场场地设计为例,针对校园的两个停车场(一个地下停车场、一个建筑室外停车场),需要分析的内容有地下停车场出入口、道路布局、消防操作面、大巴车和小轿车的停车位布局等,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掌握翔实的相关资料,对地块的优劣势、机遇等进行解读,分析目前建设的社会效果,并将调研结果整理后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整体性的场地分析学习为1 周,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讲授、翻转课程、教师评图等为主。
3. 整体性的场地设计实践学习
该阶段是对前两阶段的总结和延续,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利用整体性思维分析地块现状,顺应地块特点,完成地块的方案设计。整个场地设计实践分为两个小作业,设计的内容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需要分析处理的场地要素由单维度到多维度,设计作业难度由易到难。以本次教学为例,设置的两个设计作业为停车场设计和综合产业园设计,分配的设计时间分别为20 学时(5 周)和32 学时(8 周),设计地块均在本地城市。
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处理以下场地关系。①在符合规范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场地内部的交通流线。在设计之前需要对周边建成环境和交通环境进行分析,交通流线组织需要处理好场地内道路和周边城市道路之间的等级、衔接、静态交通布局等关系;场地的静态交通需要满足城市对地块的定位以及地块内部的使用要求,交通的主次入口的位置应该符合规范,总平面的形式应该符合制图规范。②场地和建筑形态在风格风貌上有机契合。有别于低年级设计课程中建筑物是设计的绝对主体,在场地设计中,建筑物是场地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集中体现建设地块的主要功能、风格风貌,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建筑的造型和功能与场地形象定位和区位功能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设计。[3]场地与环境的空间形态连续且统一。建筑物和构筑物是场地实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其作为基本要素构筑和谐、统一、连续的场地环境;场地的景观对建筑和场地环境及整体风貌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历史保护区,建筑的形式需要考虑和周边环境的统一;绿地、植被和水体的配置要考虑场地布局的整体结构和建筑组织形态的构成问题。
于是,在多轮方案讨论之后,学生的设计不断深入并最终呈现在图纸上。图纸内容需要符合总图规范,包括基本的设计内容标注,如场地内主次入口、地下停车场入口、消防平台范围、建筑功能和层数、图纸名称和比例、指北针、场地外部道路名称、周边环境等;在技术工程方面,应标注土方平衡、建筑总量、容积率、建筑密度、竖向标高等。实际教学中,在设计实践训练之后,学生的设计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尤其是在看待地块条件时,不再单纯地将其作为毫无内容的平地,而是作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懂得在设计时需要协调多因素之间的制约关系和有机联系。
“整体性的场地设计理论学习—整体性的场地分析学习—整体性的场地设计实践学习”三步渐进式学习过程,在内容上层层递进,在难度上逐渐增加。课程教学中将场地设计思想贯穿于整个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场地设计的训练要点,逐渐建立其整体性、系统性的设计思维。在学习了“场地设计”课程之后,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等都需要反复利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学会权衡场地的多种要素条件,合理进行功能布局,优化空间设计,从而真正创造因地制宜、符合人们使用需求的城市空间。
三、结语
城市规划师是未来城乡环境的建设者,需要统筹协调建筑、规划和景观之间的关系,建立环境有机整体的价值观和设计观,在设计中搭建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对话的桥梁。在本科教学中,应当将“场地设计”课程作为向学生传授环境整体性设计策略、系统性设计思维的良好契机[4],基于环境整体性的观点来组织场地设计教学。本文对整体思维下的“场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教学中应将场地设计思想贯穿于整个课程,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总体学习和设计实践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整体性和系统性分析的能力,关注设计场地和周边环境、场地内部不同要素的逻辑关联,为接下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高年级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