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原创绘本出版存在的问题及思路探析
——以《中华文化绘本·好吃的东西》为例

2021-03-08

文教资料 2021年34期
关键词:原创绘本出版社

张 莉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 南京 210000)

一、中国原创绘本的出版现状

绘本,也称图画书,在儿童的早期阅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认为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书”[1]。绘本于20 世纪初期起源于欧美;20 世纪后半叶传入韩国、日本等国家;20 世纪90 年代左右传入中国,逐渐得到国内出版社的关注和引进,并逐步获得读者的认可。21 世纪以来,我国绘本出版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从国外引进了很多经典作品,而且原创绘本出版也逐渐兴起,“2000 年至2005 年是预热期,2006 年至2008 年是骤然升温期,2009 年至今是加速扩张期”[2]。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中国原创绘本总量和选题更加丰富。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2014 年到2018 年,绘本类图书码洋增长8.2 个百分点,绘本类图书在童书市场中的占比超过1/4;2019年全国出版单位上报的图画书选题已达2963 种,其中大部分为原创。[3]总量增长的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版了一批优秀的绘本,如《别让太阳掉下来》《一园青菜成了精》《安的种子》《中国记忆》《辫子》《云朵一样的八哥》等;涌现了一批专业的作者,如蔡皋、周翔、彭懿、朱成梁、王祖民、熊亮、保冬妮、王早早、黄丽等;有的绘本甚至走出了国门,向世界各地输出了版权。但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对中国原创绘本出版现状、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以《中华文化绘本·好吃的东西》为例,对原创绘本出版思路进行探析。

二、中国原创绘本出版存在的问题

(一)年龄划分笼统,缺乏针对性

按年龄段对绘本进行分类,“当当网”通常采用0—2 岁、3—6 岁、7—10 岁这样的划分法,虽然这样的划分也不一定科学,但至少明确了读者的定位,给家长选择图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仍有不少绘本的年龄划分很笼统,忽视了绘本的年龄定位。以海豚出版社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为例,该书在市场上反响很大,无论内容、画面、创意都非常出色,从“当当网”搜索来看,有的商家介绍该套书为0—6 岁儿童绘本,有的描述为3—6 岁少儿百科读物,有的描述为6—12 岁老师推荐的课外书。年龄划分笼统,也给购买图书带来了一些困难,比如有买家购书后评论:“3 岁宝宝不是很感兴趣,不太适合低龄宝宝”“说实话这书起码得小学一二年级才能看懂”。

(二)内容相对集中,主题不丰富

纵观国外绘本,主题比较丰富,涉及各个方面,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科普、生命教育、习惯养成等,这也是引进版绘本在国内比较受欢迎的原因。反观国内原创绘本,不可否认,近些年,随着绘本发展的逐渐成熟,各种主题也都有涉及,但是跟国外绘本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通过在“当当网”搜索发现,国内原创绘本主题相对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传统节日、节气风俗的描写,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中华传统节日》,海豚出版社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是关于神话传说、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如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画话中国传统文化绘本》,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中国传统文化绘本》,湖南少儿出版社的《中国名家经典绘本》。三是关于个人记忆或地域特色的,如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北京记忆·小时候的事》,明天出版社的《团圆》。四是运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如剪纸、水墨画等创作手法展现故事,如新世纪出版社的《牛年的礼物》《中国绘》。五是关于历史人物与名胜古迹,如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故事中国图画书系列》,安徽美术出版社的《中国历史英雄人物系列》等。可以看出,中国原创绘本虽然在量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多倾向于传统文化的表达,带有浓浓的“中国味”。正因为绘本内容相对集中,所以结果也可想而知——同质化严重。就拿成语故事来说,在“当当网”搜索“成语故事绘本”,出来的产品不下20 种。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中国原创绘本都属于这几类,只是这几类在原创绘本中占比比较大。

(三)儿童本位观缺失,趣味性不强

儿童本位观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作为成人的绘本创作者,忽略了儿童是绘本阅读的主体,忽略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兴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内容与儿童疏离

陈鹤琴先生在《儿童故事》“卷首语”中提到,幼儿读物中的文本要“适合儿童的口吻,生动形象,内容儿童化”,特别强调“人物情节要在儿童经验范围以内”。[4]所以,绘本应紧扣儿童心灵、吻合儿童生活和经验。但目前很多绘本在内容上与儿童是疏离的。例如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国粹戏剧图画书》,以其中《牡丹亭》为例,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这与儿童的世界相隔甚远。

2.与儿童教育脱节

绘本不仅对儿童语言发展有帮助,而且对儿童认知能力、社会性情感、审美能力的培养都很有价值。所以应该注意绘本对儿童的教育导向,润物细无声地对儿童的认知、行为、审美进行引导。但由于目前很多绘本创作者并不是儿童教育研究者,所以常常会出现绘本与儿童教育脱节的现象。比如《团圆》,绘本中有把硬币包在饺子中的描写,文中的小女孩吃饺子时正好吃到了这枚硬币。在故事中,硬币是一个美好的寓意,但从安全和健康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合适的。当然,还有一些绘本,完全不顾阅读对象,出现一些“血腥”的画面和语言,这是违背儿童教育理念的,更加不适合儿童阅读。

3.缺乏童真童趣

松居直先生反对把绘本运用到教育中,强调绘本要有趣味性,因为有意思,才能吸引孩子阅读的兴趣。而中国原创绘本的内容,通常较为厚重和艰涩;在形式上较少采用寓庄于谐或纯粹娱乐的夸张表达,缺乏富有表现力的强大艺术力量[5];在文字表述上,比较成人化,故事缺乏想象力,画面缺乏穿透力。[6]比如大量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绘本,不仅绘画手法大同小异,内容也是浓浓的说教,很少能体现童真童趣。

(四)缺乏专业的绘本创作者

目前我们看到的很多绘本,常常会出现图文脱节、不匹配、缺乏完整性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既了解儿童文学创作,又了解插画,同时还具备科学儿童观的专业绘本作者。就如新世纪出版社的《中国绘》系列中的《妹妹》,文字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绘画作者是著名画家梁培龙,绘画风格是中国味的水墨画。但精美的画面似乎没有给文字增添很多色彩,图和文没有真正实现融合,整体看起来更像是精美的插画图书,而不是绘本。所以,可以看出,我们可能不缺优秀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插画家,但是缺少专业的绘本创作者。

三、中国原创绘本出版思路探析

(一)定位明确,加强针对性

著名儿童绘本研究者方素珍归纳了儿童每个阶段的阅读重点:0—2 岁是简单字词的练习阶段;2—3 岁阅读认知及情节简单的读本;3—6 岁阅读文学、数学、科学读本……[7]可见,每个年龄段阅读的重点都不一样。明确阅读对象,不仅方便家长选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创作者和出版社策划、出版更具有针对性的选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华文化绘本·好吃的东西》从策划之初就有明确的读者定位:幼儿园3—6 岁的幼儿。所以在创作初期,作者就深入幼儿园,和幼儿近距离沟通,了解幼儿对食物的了解程度;创作中紧扣《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使语言的表述、故事情节、画面色彩、人物形象、装帧设计等都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阅读需求;发行中,依托自身优势,主要结合节日节庆、幼儿园主题活动等进行宣传。明确的定位,使作者创作时心中有依据,出版社发行时也更具针对性。

(二)心向儿童,树立儿童本位观

绘本的受众主要是儿童,要获得儿童的喜欢,就要站在儿童的位置去捕捉儿童能够看到的风景,描述儿童熟悉的生活,反映儿童真实的情感。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贴近儿童生活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郑荔老师曾说:朱成梁老师作品中有布老虎、穿着花棉袄的孩子们和兔子灯,她特别喜欢一群孩子打着灯笼围成一圈的画面,每次看到都有说不出的愉悦,因为这是她童年时的情景。[8]可见,阅读自己熟悉的场景会觉得比较亲近,也更容易引起共鸣。儿童阅读也是如此。《好吃的东西》系列绘本首先从“吃”切入,一下子拉近了绘本与儿童的距离,因为“吃”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引起孩子的情感认同;其次,这套书所选的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包子、饺子、糖葫芦、红烧肉、烧卖、面条、春卷等食物,所以这套书虽是立足传统美食,书写传统文化,但丝毫没有宏大叙述。正如姚红老师所说:“借中国民间代代相传的食品留在舌尖上的美味,绵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以‘好吃’这样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培育着我们小读者的心灵归属感。”[9]

2. 符合儿童的经验和认知

符合儿童的经验和认知,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其实在绘本中,这种抽象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上。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我爱你,像这条小路伸到小河那么远”“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边”,这是孩子式的表达——用空间概念来描述爱,因为儿童对空间概念的掌握早于时间概念。[10]在创作《好吃的东西》系列时,作者曾问过幼儿园孩子:“你觉得白白的饺子像什么?” 孩子们的回答天马行空:“小羊”“蘑菇”“小船”……把孩子们关于饺子的想象一个个串起来,就变成了《我喜欢包饺子》的故事:包好的饺子像一群吃草的小羊;两只饺子叠在一起像小船要开往远方……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把普普通通包饺子的过程变得奇异美妙,把平平常常的活动变得诗情画意,最重要的是,这些想象符合幼儿园孩子的认知和经验,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所以也就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

3. 富有童真童趣

对绘本创作而言,作者丰厚的艺术素养不可或缺,但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灵,走进孩子的队伍,用孩子的眼睛去品读世界,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富有童真童趣、受孩子喜欢的绘本。安徽大学儿童文学创研中心伍美珍老师说:“绘本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应该只是书籍,更是一种特殊的玩具。”[11]所以在策划《好吃的东西》系列时,我们的原则是,既要好看好“吃”,也要好玩。在《我喜欢包饺子》《我不是薯条 我是春卷》中,我们设计了含有食物制作过程的内容,儿童可以在幼儿园生活区中一起包饺子、包春卷、制作其他面食;《糖葫芦 排排队》《软软的 黏黏的》等故事可结合泥工、纸工材料开展美术活动;《小面团变呀变》和《包子一家》等故事动作感强、表情生动、个性鲜明,可以引导幼儿分别扮演小面团、小肉团以及不同的包子,开展戏剧表演活动……读着故事的孩子们,会把故事带到生活中,在吃一吃、做一做、玩一玩中爱上食物,爱上食物奇妙的制作过程,爱上食物背后灿烂深远的文化。

(三)开阔视野,丰富绘本主题

主题是绘本创作的方向,丰富的主题有利于绘本发展的多元化。通过上述分析可见,目前国内原创绘本主题比较单一,尤其是传统文化类,似乎一提到传统文化,就会联想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所以业内对国内原创绘本也有一些非议,觉得似乎中国原创绘本一定需要中国元素来背书。在绘本发展初期,立足中国元素书写中国故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思考如何立足本土文化、本土元素,并对之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如何让这些说“中国话”“讲中国故事”的绘本也能讲述人类共通的情感,也能让其他国家的孩子听得懂,也能打动国际市场,这是中国绘本取得长足发展、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在策划《好吃的东西》时,最终确定以“吃”作为这套绘本的主题,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吃美食不仅是中国孩子喜欢的事,也是世界上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事。选择这样的主题,既避免了与已有同类产品重复,也是对原创绘本主题多元发展的一个新探索。

(四)整合资源,形成创作合力

有的读者认为,原创绘本中,创作者笔下的“孩子”大多不像是幼儿园生活中的那个“孩子”[12],究其原因,与目前缺少专业的绘本作者有关。基于这样的现状,出版社、编辑需要拓宽思路、整合资源,积极利用各高校资源优势,与高校开展合作,把高校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为绘本创作提供新的路径和方式。以《好吃的东西》为例,我们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郑荔老师担任丛书主编,在内容方面,确保绘本具有正确的儿童观,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同时我们邀请了南京艺术学院插画系姚红老师担任丛书美术主编,确保绘画内容的专业性。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文字作者、画家、编辑全程参与,及时沟通,为绘本及时、高质量的出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出版社和高校合力,不仅可以发挥各方优势,确保绘本的质量,同时也能促进高校相关专业、研究进一步发展,为绘本创作输送优秀的人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

综上,21 世纪以来,中国原创绘本的出版,已由初级模仿过渡到了自主发展上升期,形成了特有的发展轨迹与特点。[13]尤其是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加大了对原创绘本的关注度,设立了绘本奖,围绕奖项举办大规模论坛和研讨,提升了全社会对优秀绘本的关注和重视,这些努力都极大地推进了原创绘本的创作和发展。但在注重“量”的发展的同时,“质”的发展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比如作为作者和画家,要尽量去接触和熟悉儿童;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倡导和推广正确的儿童观;作为编辑,要寻找和培养优秀的创作团队,建立起创作和编辑队伍[14];作为出版社,要联合高校优势资源,形成绘本创作合力……相信经过多方努力,中国原创绘本出版的未来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原创绘本出版社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绘本
我等待……
绘本
绘本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原创地带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