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绘画特点研究

2021-03-08余玲瑄

文教资料 2021年34期
关键词:涂色涂鸦小班

余玲瑄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6)

绘画是众多美术活动中一种直观呈现的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图形、颜色和线条,通过造型、构图、构色等表现手段,在二维空间及平面上塑造视觉形象。幼儿绘画活动是指幼儿使用笔、纸、颜料等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创造出可视的、有空间感的艺术形象。因此,了解幼儿绘画的发展及绘画的特点,是幼儿园绘画教育的前提。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要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在儿童绘画中,儿童就是凭借着自主想象,夸大、刻意地刻画他们的所见所闻。幼儿通过绘画表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以此来表达他们的经验、喜好和想法。因此,儿童绘画作品中总是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想法。儿童绘画作为一种自主的绘画活动,在绘画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不同儿童的个性,便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儿童。对幼儿绘画特点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绘画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了解幼儿美术的特点,而且对于促进美术教育中幼儿绘画的开展与实施有重要意义。

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的划分,小班幼儿的年龄普遍是3—4 岁,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绘画开始表现为从动作为中心的涂鸦向形象物体绘画的转变。本研究通过分析小班幼儿的绘画作品,进一步了解小班幼儿的绘画特点,将幼儿对于构图、色彩搭配、涂鸦水平等方面在美术作品中的呈现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对幼儿绘画的实际教学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从理论方面来讲,通过对小班幼儿的绘画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了解幼儿的想法和其心理发展特点,更加全面地认识幼儿绘画特点,其结论可以为幼儿绘画教学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持。

从实践方面来讲,了解幼儿的绘画特点,有助于我们在幼儿绘画活动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更好地提高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长沙市W 幼儿园中的小班幼儿进行研究,共25 人,其中女生10 人,男生15 人。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在研究中,通过直接观察和定期观察,对幼儿绘画特点进行客观记录,获取与研究相关的事实材料。每周会对幼儿的绘画情况进行记录。

2.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小班幼儿绘画特点”为主题搜索大量文献,结合本研究需要,进行分析、整理。

3.访谈法

根据幼儿的绘画作品,研究者与幼儿进行谈话以了解幼儿绘画作品的内容及其意义,并如实地做好记录,为研究提供有效的信息。

二、幼儿绘画发展阶段

德国学者柯申斯特纳(D. G. Kerschensteinner)把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分为实验前期、图式期、线与形色期、平面画期和立体画期。实验前期的儿童只能画出事物的某一部分且构图凌乱,毫无规律;图式期的儿童所画的是具有象征性的图案,如线条代表胳膊,圆形代表头或身体;到达平面画时期儿童才能够如实的描绘出所见之物,到立体画时期才能表现出远近明暗等关系。

白特(Cyrill L. Burt)在其《心理与学业测试》一书中把幼儿绘画发展能力分为七个阶段:涂鸦阶段2—3 岁,3 岁时为巅峰;画线阶段4 岁时,常画蝌蚪人;图形的象征阶段5—6 岁,可以正确地绘画人物,但仍是粗略的象征性图形;图形的写实阶段7—8 岁,图画的细节增多;视觉写实阶段9—10 岁,先画平面再画立体;抑制阶段11—14 岁;艺术的复现阶段,青少年早期,将绘画作为艺术活动。

陈鹤琴将儿童绘画分为四个时期,即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写实期。其中,涂鸦期又分为波形图、乱丝图和圆形图三个阶段;在象征期,儿童的图画由圆形逐渐分化成不规则图形,且有具体的象征意义;在定型期,儿童的绘画由简到繁,并且有了年龄和性别的区分,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在写实期,儿童的绘画基本上能反映客观事物,内容也较前三个时期丰富了许多。

黄翼将儿童绘画同样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涂鸦期属于没有任何意义的简单笔画;象征期是介于涂鸦和真正图画之间的一个阶段,儿童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为作品命名;在定型期,儿童所画的图案与实物有些相像,并向立体化发展;儿童的绘画水平达到写实期大约是在10 岁。综上所述,小班幼儿绘画处于涂鸦期向象征期逐渐过渡的过程。

三、小班幼儿绘画特点分析

(一)幼儿绘画以涂鸦为主

小班幼儿在刚接触绘画时,其作品主要以涂鸦为主,喜欢在纸上乱涂乱画,这是幼儿绘画活动的开始。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幼儿涂鸦现象的研究,一般认为涂鸦线条分为四种水平,分别为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和命名线。

1. 线条杂乱单一

幼儿的绘画常常将各种线条混合在一起,包含竖线、横线、弧线、斜线等,线条随心所欲,极不流畅,这也是幼儿最初接触绘画时的线条。收集幼儿美术活动的绘画作品时发现,大多数作品都由很多杂乱的线条组成,有几幅作品表达的是小动物,但画上出现的仅是几团随意而偶然的线条,且线条之间的联系不明显。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涂画训练以后,幼儿才可以重复地画出长短不齐的斜线或螺旋线。这表明,幼儿在绘画线条时手部肌肉已经开始有控制意识,知道同样的动作可以画出同样的线条。但是,由于绘画经验不足,还不能较为流畅地画线条,主要是体验手在纸上来回画线的感觉,有学者称这种线条为“控制线”。

2. 控制能力较弱

幼儿在画画时线条较为随意,线条的走向较乱。在画花朵的主题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无法画出一个封闭的圆形,他们在画螺旋线的基础上尝试将线条画为完整的圆形,最后画出各种大小不同、封口或不封口的圆形。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在努力地控制手部的动作方向、幅度和力度,但是对于手部的控制能力还较弱。

3. 所画的线条与自身经验的联系

幼儿在绘画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将线条与具体图形结合起来,并将所画的形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给线条和图画命名,并对所画图形进行描述。因此这种线条被称为“命名线”。这个阶段幼儿已经逐步意识到他们所画的图形与自己经验之间的联系。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幼儿在绘画时会边画边指着自己的图案说明,“这是房子”“这是小花”等,教师以成人的思维或许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幼儿的思维已经发生了变化。

(二)幼儿绘画表现事物的特征

象征期是绘画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3 岁左右,幼儿开始产生强烈的表现意图,能用简单的图形和线条将事物的显著特征表现出来。象征期的幼儿绘画主要有以下特点。

1. 造型特点不明显,构图不合理

从造型上讲,这一阶段幼儿所画的图形非常简单,常是简单的不规则图形,或是由一些线条构成。物体的造型特点不明显,线条比例不协调,结构不合理,常见的有“蝌蚪人”这一形象,无法认识到事物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 构图凌乱,初步反映所表现的主题

这个时期幼儿的构图分为零乱式构图、垂直式构图、并列式构图三种。零乱式构图:画面没有方向,不分上下、前后,没有秩序。垂直式构图:所画物体相互垂直或平行,根据地心引力有上下一致的方向。并列式构图:两件以上的物体沿水平线左右并列。这个时期幼儿的方位知觉能力较弱,对物体的大小、间隔、位置等方面没有经验,幼儿作品只能初步反映所表现的主题。

3. 色彩搭配能力较弱

从色彩上讲,幼儿的颜色使用倾向于对某一种或几种颜色的使用,开始对颜色表现出自己的喜好。据观察,大多数幼儿喜欢鲜艳的颜色,如红色、粉色、黄色等,并且重复用这几种颜色,色彩搭配能力较弱,缺乏整体色彩的协调。涂色的随意性强且杂乱不均匀,涂色会涂出物体的边框,常出现没涂完或只涂了一部分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幼儿耐心涂色,并用多种颜色进行搭配,否则幼儿则不能主动搭配其他颜色,色彩会以亮色为主,颜色较为单一。

4. 构思不稳定、不明确

从构思上讲,幼儿的绘图构思具有不稳定、不明确的特征。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涂画形象与某个物体相类似,才为自己绘画的物体命名。如,幼儿涂的东西像太阳,于是想着画太阳,又涂着像飞碟,于是就想要画飞碟。在绘画过程中,内容经常转移,表现为幼儿正画着某样东西,突然就不画了。如,画房子,画了一半就不画了,转而去画大海。这种现象表明,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只考虑了局部构思却没有整体构思;幼儿的绘画思路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有的幼儿本来想画汽车,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画轮船,就也跟着画起了轮船,或者听别的小朋友说“我画飞机”,就跟着说“我画飞机”。因此,有时幼儿画的画都很相像。幼儿画出的形象含义容易变化,他们在画好的物体上再加几笔就成了别的东西,这也说明了幼儿构思的不稳定性。

四、小班幼儿绘画特点的成因分析

(一)神经系统初步发育

从生理原因讲,这个时期是大肌肉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过程,幼儿的手指肌肉还未得到精细的发展,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因此控制能力较差。画的构图和涂色能力较弱。比如在涂色方面,让幼儿填充颜色,往往会涂出线的范围或者涂不满颜色,因为幼儿的手指肌肉还没得到精细发展,还不能沿着线条涂颜色而保证不涂出线外。

(二)教师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在小班幼儿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题把握不准:有的内容过于简单,幼儿已经掌握而无法激发其兴趣;有的内容则较为复杂,超出了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导致幼儿无法完成。这些过易或过难的内容,无法激发幼儿绘画的积极性, 反而降低了他们对于绘画的兴趣, 成为幼儿绘画发展的障碍之一。另外,课堂上的绘画用具较为单一,现在很多幼儿只会用水彩笔这一种绘画工具,不了解其他的绘画工具,原因就是由于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很多教师只是给学生范画,甚至规定好颜色和绘画工具,这样的教学形式束缚了孩子们的绘画天性,使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逐渐减少。

(三)幼儿内心缺乏信心及感知觉的提升

1. 幼儿不自信

根据儿童喜欢画画的特点,他们拿到笔时会在纸上乱画,会画在墙上甚至衣服上,此时有些成人认为幼儿的这一行为是不好的,会采取批评的方式阻止他们的创作行为。 但不知这是幼儿绘画的萌芽,幼儿在画画时就已经进入了自己的世界,用绘画来宣泄他们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状态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此时家长和老师给予鼓励,会促进他们对于绘画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情感。但是,由于家长和老师缺少这方面的认识而制止和否定儿童的创作,久而久之儿童就不敢画了,在绘画时会缺乏自信。

2. 感知觉逐渐提升

随着幼儿的增长,视力和变色力逐渐发展。3 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等。对于色彩相近的颜色则易混淆,如红和粉红,深绿和浅绿等。所以,幼儿涂色时对相近的颜色没有概念,统一用红色、绿色概括,涂出的色彩就没有明显的颜色区分。随着儿童感知觉的提升,对于色彩的分辨能力也会越来越清楚,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

五、小班幼儿绘画能力提升策略

(一)精心选取绘画主题

绘画主题的选择是进行绘画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有趣的绘画主题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绘画主题的取材应与幼儿的生活相贴近,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主题可以是来自大自然、社会中的题材,除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还应让幼儿走入自然中去探索、发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游戏中学习绘画技能

小班幼儿绘画主要以各种不规则的线条为主,幼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活动,缺乏绘画技能,所以幼儿的线条感不明显。教师在设计绘画主题时应结合游戏活动,如在幼儿画树的活动中,在绘画活动前先组织幼儿玩抱大树的游戏,让幼儿感受树是粗粗的枝干,直直的,所以线条应该是直的,可以采用形象的口吻提出绘画要求,如短短的线像天上的雨、旋转的线像大海的波浪等,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三)鼓励幼儿大胆绘画,激发幼儿绘画的想象力

绘画活动是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如画房子时,引导幼儿在天空画小鸟和云朵,鼓励他们想一想房子周围还可以有哪些东西。

(四)教师进行示范与演示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实物供幼儿观察,引导幼儿观察绘画物体的形状,说出物体的形状特点,如在画饼干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用真实的饼干让幼儿观察,观察饼干的形状特点,引导幼儿从无意识地绘画到有意识地绘画。

(五)通过谈话,帮助幼儿进行创作前的构思

在绘画活动中,许多幼儿没有明确的主题构思。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帮助幼儿确立绘画的主题,并在构图、造型等方面进行引导。提问、谈话可以帮助幼儿进行思考,将幼儿的相关经验与图式相结合,帮助幼儿将脑海中的记忆构成画面。

(六)创设语言涂色的情境,引导幼儿耐心涂色

在画动物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如“你们看,这些小动物们想要漂漂亮亮的,看你们谁能给他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大家要细心涂色,不要把颜色涂到外面”,这些形象的描述,让幼儿对绘画主题产生共鸣。此外,教师还应并给予幼儿耐心的指导,锻炼幼儿的专注力。

猜你喜欢

涂色涂鸦小班
创意涂鸦
创意涂鸦
涂色
涂色
涂色
涂色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
涂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