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全环境育人”理念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创新
2021-03-08马楠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马楠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
引 言
随着我国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增速与推进,人才培养逐渐从高速增长转向质量发展阶段,既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又要适应网络社交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互联网使用观、消费观和交往观,以构建新型的教育主客体关系模式。
一、“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提出与变化完善
当前,社会各领域高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文化传输、技术传输,还要扩展完善“三育人”理论,从“全环境育人”角度革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模式,既做到教书育人、教育管理,又要实现教书、管理、服务三合一,以符合时代发展的变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与快速提升[1]。
1950年8月,国家正式提出了“三育人”的口号,不仅推动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还大大激发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热情,将传统教书育人,拓展为管理、服务、教书三合一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整体性,为传统理念的新变化、新突破奠定了基础。同时,受互联网起步与发展的影响,高校教育着眼于网络社会的崛起,教学理念由“环境”育人逐渐转为“全环境”育人。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校在人才培养以“环境育人”理念为核心,主要建设物质层面的硬件条件,包括校园的净化、教学设施的完善、教师素质的提高等。20世纪90年代前后,高校人才培养制度、理念逐步拓宽,由硬件设施上升为精神层面,囊括了与校园建设相关的学风、教风、文化等因素。
所谓全环境育人,实质上是指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的基础上,将高校实体教育与虚拟网络环境相结合,打造出新型教育理念、教育途径、教育方式和教育主客体关系,以实现在虚拟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信息传输,促进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2]。其次,全环境育人与传统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依赖于网络实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传输,从而发挥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的各自优势。相较于单一传输而言,在网络信息泛滥的大环境下,协调传输更有利于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促进学生包括现实、思辨、健康、积极等文化心理的形成,从而保证高校教育效果的切实有效与显著提升。
二、全环境育人理念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具体优化途径
(一)结合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创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措施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正处于高度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要面对社会利益调整、价值体系断裂、社会文化心理失衡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解决高校学生精英意识不足、群体评价偏颇等带来的物质化、现实化、功利化矛盾,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首先,高校在日常教育中要发挥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的功能与优势,通过“情怀教育”帮助学生正视国家发展过程,并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思想与政治素养,以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其次,在网络环境的推动下,人类信息传递、交往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虚拟环境下的信息沟通应运而生,因此高校应结合社会需求,合理采用、引入教育改革与控制措施,依靠网络信息平台构建新型思政教育模式,以重新塑造教育主客体关系[3]。比如,受虚拟网络环境的影响与冲击,教师很难应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去直接感染教育对象,而应结合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时政热点等新载体触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情,将被动灌输转为双向互动,从而使其形成完善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与行为。
(二)全环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校教育不仅要面对实体环境的影响,还要正视虚拟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促进作用,二者既彼此独立又密切相连。因此,高校应在虚实交融的全环境中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以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自我觉醒、自我调控,实现主体、自我和人格从现实向虚拟的延伸[4]。
1.教育理念的创新
首先,高校在教育时既要发挥实体教育的功能,又要吸收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填补传统教育理念的漏洞,添加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主观能动思维等教育模块,并利用网络资源将社会最前沿、最先进的思想展示给学生。其次,传统的评价方式以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信息分析、整理与集合的空间,教师应转变理念,将网络环境下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政教育活动中,以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2.教学形式改革
当前,部分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依然受“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影响,以教育主体、教育载体、教育过程为主,教师活动围绕“谁来教?教育谁?教什么?怎样教?”四个基本问题进行,忽视了网络环境对当下思政教育的影响,存在一定弊端。而“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提出,有效弥补了“环境育人”的缺点与不足,以“信息、观念、价值、行为”为基本链条,突破了传统教育形式、内容的限制,将家庭、社区、学校、网络四合为一,既实现了文化信息的有效传播,又强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渗透,规范了网络空间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营造了健康、晴朗的网络空间。
三、突出思想价值引导,优化网络育人内容供给
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网络为基础阵地,有效整合线上线下丰富教育资源、时政热点事件、前沿行业技术,以高校处理教与学、灌输与引导、传统理念与现代思维之间的关系,对当下青年大学生指出正确的自身发展方向,以亟待破解当前社会的新难题、新障碍。首先,高校教师应深入践行全环境育人理念,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既侧重受教者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又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弥补当代大学生的理性缺失和自我意识不足。其次,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教育效率低下,教师应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将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比如通过多媒体技术合理创设教育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图片、动画等宣传短片,让学生体会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从而将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为新时期的思政教育找出合理的出路。最后,教材内容有限,且时政涉及较少,教师应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时政热点内容,既弥补了传统思政教育的遗漏与不足,又填补了学生实践思想空间,有效防止错误信息与内容侵蚀学生思想,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结 语:
当前,信息科技与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当深入融合实体教育与网络环境,并正确应用、践行“全环境育人”理念,精心打造晴朗的校园网络文化,以引导学生正视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多面性、丰富性,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另外,高校还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优势,为社会发展输出大量综合型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