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内涵与贯彻落实路径研究
2021-03-08胡斌陶结郭珉吴海娟胡朝霞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9
胡斌 陶结 郭珉 吴海娟 胡朝霞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习总书记2018年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实际提出的重要理念[2],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入研究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和落实路径,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关系和内涵
不同专家学者对于立德树人关系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立德和树人重要性一致;有的人认为立德是为了树人;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割裂了立德与树人的内在联系。立德与树人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德是人的灵魂,脱离了德谈树人,所树之人,容易空心化;人是德的载体,没有人的支撑,立德无从谈起。立德与树人虽不可分割,但时间上却存在先后顺序。先有所立之德,才能有所树之人。
(一)立什么样的德
1.明大德
建立为人民服务的公民道德观,社会全体公民无论能力高低、岗位分配如何,都可以依靠本职工作,以不同形式实现为人民服务,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彻到各类道德体系之中。引导大学生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形成和谐社会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倡导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当前服从长远的利益结构关系。坚决反对个人利益至上和利己主义。牢固树立国家至上、集体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当代大学生要修好大德,筑牢理想信念,面对大是大非,旗帜鲜明;面对考验,毫不畏惧;面对诱惑,坚定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明德修身的根本准则,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2.守公德
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社会公德本质上是一个国家、民族或集体,在历史文化熏陶下、社会活动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以及思想传统。公德是自觉践社会对公民的道德价值要求。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在大学校园内,必须加强公德建设,激发大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感情,践行社会公德,共筑和谐社会。
3.严私德
私德即是个人修养、行为习惯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坚持自省自律,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的价值导向。私德既体现在与社会交往中,也与无人监督下的自律意识息息相关。私德也是一个人的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个体在日常行为中的品行。家庭是道德养成的起点。学生践行私德,家庭是最重要的场域。
(二)树什么样的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德才兼备
德与才是统一的。德指导才,决定才的发展方向;才支撑德,决定德的影响范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但也不忽略才的作用。大学生既要重品德,也要重才干。德才兼备是党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既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还需拥有真才实学,磨砺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
2.全面发展
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我国教育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又明确了大学生自身价值追求。对于社会而言,发展是硬道理,对于人也同样如此。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的能力的最充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4]。是指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充分发展。简而言之,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的发展,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涵与关系构成整体育人观念:德明确发展方向,智提高个人能力,体强化体魄,美塑造心灵,劳实现梦想。
二、贯彻实施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落实好的根本任务。习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大学》的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立德树人”精神和理念的探索追求。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课程。习总书记指出: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不能削弱,只能加强[5]。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学理引导学生、以思想理论征服学生、以真理引导学生。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探索实施思政课程教育改革,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注重政治引导和价值观念引导,推动大学生记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加强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厚植理论功底基础,自觉为人为师表率。传播思想、知识和真理,塑造灵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要强化教育引导,经常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解读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强化社会思潮动态研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开放包容思想。要强化实践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在落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细化为学生日常行为举止。提升学生思想自觉、文明程度和文明素养,特别注重以文化人、以风育人,大力培育和弘扬时代新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3.加强文化建设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内涵、优良道德传统、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革命文化内涵丰富,如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迎难而上的革命作风。以革命文化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经常性开展学习活动、创新革命文化教育形式,使之能够更好融入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必须要树立价值导向。要强化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背景下,所肩负的历史重担。
(二)加强人才培养
1.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对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其基本使命。大学生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几项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坚持为该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高校要以国家发展为指挥棒,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造创新意识。优化教学方式,开展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实践,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丰富大学生想象力。特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和践行工匠精神、倡导和践行知行合一。教育引导大学生珍惜大学时光、牢固树立远大志向,追求真理、悟懂道理、明白事理,努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
2.培养和输送人才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科学指南。高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紧紧跟踪前沿领域和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优化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优化学科课程设置。构建高校与地方、市场相互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及时回应市场需求和关切,实现人才培养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理顺和优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厚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沃土,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三)坚持五育并举,推进全面发展
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明晰五育内涵和价值
德智体美劳虽有自身的定义域,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德是统领、智是能力、体是支撑、美是精神,于劳动之中也可长见识、学本领、磨意志。坚持以立德为根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把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各个高校育人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各类德育载体,传递良好思想道德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要引导大学生学真本事、拥有真才实学,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本事。
强化德育,必须要教育学生热爱党和国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智育,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科知识,学会独立思考、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勇于创造。强化体育,培育大学生体育习惯和技能,牢固树立健康至上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质、健全人格、磨砺意志。强化美育,必须要高度重视,音乐、舞蹈能艺术技能的传授,重视以美化人,不断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创造价值、磨炼意志、解放自我。
2.落实“德智体美劳”课程体系
开足、开齐、开好相关课程体系,高校管理者要改善办学理念,优化师资配置,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涵养足够的教育定力、情怀和信仰。把德智体美劳等素养的培养融合和渗透到高校日常教育活动和管理中。举办学科性拓展活动、开学(毕业)典礼、节庆教育活动,推动人人参与、形式丰富、寓教于乐。强化学生日常自主管理。学校日常管理活动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要大力推动学生管理自主化,增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3.完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指挥棒。评价体系不当,容易引发诸多教育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应当更全面客观科学。学校内部考评体系也应该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应把育人理念、育人实效、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纳入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中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学校学科评价把纠正偏重知识技能和考试成绩的倾向,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要充分衡量德智体美劳等核心素养的比重,更加重视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对学生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淡化评价体系的甄选功能。
结 语
对高校而言,立德树人具有极端重要性和深刻内涵。要处理好立德与树人的关系,立德与树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立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确树人目标,以更好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因此,要注重从思想道德、人才培育、德智体美劳培养等多个方面落实好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