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渗透与兴趣提升
2021-03-08方希荣张莹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西安710300
方希荣 张莹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 西安 710300)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从广义上来讲,其代表着我国的文化软实,更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表现,是激发中华儿女的归属感的有效途径,是爱国家、爱民族的体现。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于传统戏曲民谣并不感兴趣,但也没有强烈的排斥感,经过小组实地考察以及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数据统计得知:中国传统音乐并不太适合当代年轻人的快捷式生活,且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持有一种偏见,将过时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混为一谈[1]。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二)古风潮流涌入大学生生活
近年来,戏曲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在曲调方面保留了戏曲腔调,以浪漫主义押韵歌词为背景,朗朗上口且传播度高,以许嵩的歌词“红云漂泊泛起了回忆怎么写”为例,词意中对爱情的不懈追求,既符合年轻人对于浪漫诗词的审美观念,也激发起炎黄儿女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以现代流行曲调为背景,使中国传统文化风靡当代大学生歌曲传唱录。在服装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汉服的热爱度加大,将汉服汉饰作为日常服饰,其中以西安文化区大唐不夜城尤为突出,穿着汉服的人屡见不鲜。因此如何使文化产业渗透大学生生活,需研究古今文化的联系,寻找以东方文化为主导、西方文化为辅的结合美。但历史与当今的文化碰撞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该如何处理,更应该作为当前所需解决的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缺陷性问题
(一)理性认知不足,缺乏文化自信
在MOBA(Multiplayer Online Battle Arena),游戏体验人群对中国传统文化类角色以及游戏设定背景一直保持非常强烈的呼吁策划,而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王朝类游戏却不在网络虚拟游戏的金字塔最顶端,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为首的年轻群众存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偏见理念。但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5000年的红色华夏文化,并不是封建元素居多的黑色文化,从大众角度来说大学生存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缺陷性,导致缺乏文化自信。
(二)多数学生缺乏德智美体的全面发展过程
从改革开放到2020年,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当代大学生作为历史的先驱者,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尤其是德文化发展层面,由于早期的教学体系,以编导政策,使我们的知识储备水平达到最高峰,而相对于与考试无直接关联的传统文化启蒙课程,以及体育课程使多数大学生存在短腿现象,从而衍生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盲现状,甚至当今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相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古典诗集方面,大学生对多数诗词仅处于浅尝辄止阶段,只会背写不明其意,并没有深刻领会到其中的含义与情怀,更不必说将古文治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产业中影响较小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晦涩难懂,不易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自古以来讲究"阴阳相调",不浮夸、不张扬、不喧嚣。这与现代年轻人的快餐式生活节奏相违背,并且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较大的地域性语言差异性,多数古文诗集均以文言文记载,不同与外国“开门见山”式文化,中国传统言行讲究含蓄,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晦涩难懂,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中国传统文化虽博大精深,但要与西方文化相结合,首先要明确精髓所在[2]。在传统文化产业市场中,多数产品均昙花一现,便无人问津,根本原因是没有准确的符合大学生的现代化传统文化观。
(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不当
讲座作为一种教学类传播方式,但始终离不开课堂性质,大学生对课堂持有一定程度的抗拒性,因此这种传统方式并不能有效使大学生融入到传统文化中,相对于学生自主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参与人数明显更多,活动活跃性更强。而弊端在于组织者本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匮乏性以及自主独立性,在答疑解惑方面,明显不如课堂类活动。
(三)外国文化产业冲击
“崇洋媚外”经常被人提起,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业发展不成熟,导致以大学生为首的年轻人选择国外产品,国外元素自然成为主流元素。根据电影战狼系列以及兴起的国漫代表作《大鱼海棠》《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的影评以及呼声来看,以大学生群体为首的年轻人拥有非常强烈的爱国情怀,希望传统文化能够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走进他们的生活[3]。所以在当今市场稳定的情况下,传统文化产业如何迅速崛起是重中之重,而推广的首要目标群体则是大学生群体。
四、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大学生文化产业的途径
(一)通过网络媒介以销售模式推广传统文化
5G网络来临,智能手机已经逐渐成为生活中的必备品,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人每天上网时间为五小时,而刷抖音,快手等小视频的时间占45%。在2020年,互联网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是影响社会生产发展的命脉。它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更影响人们的思维辩识能力。作为21世纪的先驱者——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走向往往决定某个时间段的社会潮流。通过网络媒介向大学生推送趣味式传统文化,作为向潮流文化行列进军的第一步。选用音乐小视频、网络直播平台、美文推送、微商等方式,向各校大学生推广古代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献、小视频、音频等艺术作品,使大学生在闲暇之余接触到传统文化[4]。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于大学生课堂中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教育,启蒙美学鉴赏内容,单靠工作室无法使同学们较为全面的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扬作为我们工作室的第一任务,而关键因素依旧是课堂性质的学习。开展传统文化鉴赏选修课有助于发展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更有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创建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社团式商业化大学生销售品牌
近年来,我国掀起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狂潮,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必行之路,将新世纪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保障传统文化延续推广的根本要素。而传统文化元素的品牌和商标被抄袭模仿,不可避免从某种程度上撞伤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汉服装店及古玩店中的售卖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论思维跳跃性以及社会变迁认知性,当代大学生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见证者,更是未来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所以大学生更适合去做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推动人。具体策略为:引导大学生创建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工作室,在工作室的基础上创建社团,打造传统产业销售团体,以创造符合现代风格的传统文化产品为研究方向,以学生本身的角度去探索,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精髓。大学生传统文化社团化产业链将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增强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与归属感,为我国浓厚的文化软实力再添一笔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