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堂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
——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课程为例
2021-03-08蒋东旭
蒋东旭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各行各业对高水平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德技并修”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责任。
一、职业素养教学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1];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在规范课程设置中明确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将职业素养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明确提出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材内容”。
无论从宏观的政策导向还是从微观的教材工具使用来看,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课程是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人文素质课程组开发的一门面向我校双高专业群(自动控制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华孚仪表学院)的限制性选修课。通过对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能力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二、职业素养教学现状分析
(一)师资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课程教师一方面大多为文科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步入教学岗位,缺乏工厂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该课程不属于学生专业课程,大多由兼职、兼课、辅导员任课。因此,这些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较少,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素养要求的了解也较少,很难精准对接学生岗位的实际需要指导学生。这些兼职、兼课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有大量行政工作,教师钻研教学的精力有限,容易导致教学倦怠,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不足[2]。
(二)教材不切合,教学内容偏离学生需求
自2010年以来,与职业素养课程配套的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高等教育出版社就出版了十余本面向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相关教材,其中不乏各类重点项目教材。教材内容多涉及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礼仪、职业交往等方面。课程内容的选取更偏向提高学生的通用职业素养,相对忽略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就业去向,相对于我校面向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涉及较少;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职场情境体现不明显,偏离高职学生生活实际与职场需求实际。
(三)教法陈旧单一,课堂氛围亟待激活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以“灌输式”的理论讲授、案例讲解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课堂氛围沉闷缺乏生机。偶有尝试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新颖的教学方式,但往往流于形式,培养锻炼的只是小部分组长、积极分子,部分学生还是存在“搭便车”的情形,游离于课堂之外,收获甚微。长时间形成的课堂生态难以改变,最终形成教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听的恶性循环。
(四)学生不够重视,课堂精力分散
随着高职招生改革,现阶段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单独招考试、中职对口升学、高考三种形式,无论哪种生源形式,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高。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新型农民、下岗职工、退伍军人等人群的学习基础更薄弱。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功利化,更倾向学习本专业的课程,面对职业素养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手机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被人们依赖,同时,手机进课堂使高职课堂的管理陷入矛盾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上课时一些学生会刷手机、玩游戏,分散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另一方面,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又鼓励学生使用手机辅助学习,比如“学习通”“雨课堂”“钉钉”等教学辅助软件均需使用手机。如何破解课堂手机管理问题成为所有课程的共同问题。
三、激发“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课堂教学活力的方法途径
(一)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能力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职业素养课程教师要加强培训,主动协调创造下厂实习及企业调研的机会,使教师更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真实需求。学校利用职业素养教育的环境氛围影响,积极筹建职业素养课程设实训教室。告别传统教室,在模拟真实职场情境下实施教学活动。
逐步引进劳模、先进工作者、辽宁工匠等行业优秀人才,引进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优秀毕业生代表丰富职业素养教学团队,面向学生、教师开展专题讲座,用鲜活的事迹、人物经历教育学生。比如在第二次课程改革中,邀请优秀毕业生来校分享工作经历,优秀毕业生攻坚克难、不断学习的精神让同专业的学生对该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有更真实深刻的认识。
“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课程教师要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专业特点及行业发展,了解学生在学习、实习等活动中关于职业素养的真实需求;教师及时总结,加强课程组的有效教研,各任课教师可以分工合作,将课程分成不同的单元模块,每个教师根据特长承担相应模块的教学资源开发及教学授课任务。
(二)结合专业特色,编写校本教材
充分参考职业素养相关通识类教材内容,根据我校培养装备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结合我校各系、各专业的特点编写校本教材。比如通识类教材在职业礼仪单元更强调商务礼仪,忽视对于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及工厂车间的着装礼仪等的介绍;比如通识类教材在工作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等方面介绍得比较有限,这些职业素养对于我校学生下厂实践、实际操作尤为重要,可编写相关守则收入校本教材。
利用现代科技,编写动态可视化教材,将微课视频、职场注意事项、各专业优秀毕业生代表、各行业先进人物事迹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插入校本教材,便于学生预习与自学,丰富校本教材,拓展课堂的外延容量,告别传统一个学年同一份教案、同一份PPT的惰性教学[3]。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活力
1.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4]。
比如在讲授职业礼仪着装礼仪的过程中可以告别以往“满堂灌”式的理论说教,为学生准备各式服装、鞋帽、皮带,以小组为单位,为模特选择生活、工作、会议等不同场合的服装搭配,并由同学讲解搭配的理由,总结搭配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在实践体验中探寻到的知识经验印象更深刻。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可以利用线上小程序,为自己搭配不同职场状态下的服饰装扮,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与同学们在线上分享。
2.游戏互动教学法
所谓游戏化教学就是将游戏或游戏元素、游戏机制等应用于教学情境中。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质量,让学习变得快乐而有效。游戏化教学应用于“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课程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注意游戏的设计要围绕职业素养展开,游戏的规则要明确,游戏过程中及游戏结束后的点评与总结要及时准确。借助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力争要使内容的意义大于形式,以防课堂混乱没有实效。
比如在讲解沟通交流能力这一单元时,设计两个游戏激活课堂。游戏一:“求求你表扬我。”赞美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在讲解完赞美的方法之后,教师出示不同身份形象的人物,学生借助“学习通”平台以抢答的形式找到这些人物身上的赞美点,并用恰当的语言赞美人物。游戏二:“我们来找碴。”教师课前结合职场中与领导、同事、客户等人物的沟通交流场景编写脚本,由戏剧社团学生表演录制成视频。只是在视频中有很多沟通交流表述不当、不符合人物身份的地方,由学生以小组抢答的形式找到这些不当的地方,并提出得当的表达方式。
3.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工作任务引领行动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总和,核心思想是提倡学习者针对来源于实践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独立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解决问题并进行评价[5]。
“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课堂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在讲授信息素养的章节中,教师在第一课时可以讲解搜寻信息的多种途径,鉴别信息的方法等知识,为学生布置与本专业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任务。比如出差某地的食宿出行安排;比如考取行业相关证书的报考流程,比如专升本考试准备等相关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不同的任务,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各自优势,利用职业素养实训室的电脑、手机等设备迅速查找筛选信息,形成过程性录屏或制作PPT,在第二课时由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展示讲解他们获取信息、筛选信息、鉴别信息的过程。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但更偏重于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研究,职业素养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相对忽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成功走上就业岗位及实现职业生涯长足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