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硕师计划”,发展研究生专业
2021-03-08曹玉涛
关 莉 曹玉涛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一、“硕师计划”实施情况回顾
为解决乡村教师缺失及教师专业素养偏低等问题,我国自2004年开始实施《教育部关于做好为乡村高中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简称“硕师计划”),“硕师计划”通过选拔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鼓励和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开展教育事业。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硕师计划不断进行调整和发展,规模逐步扩大。《硕师计划》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5年)是试点期。培训方式为“1+1+1+2”,培训对象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中。第二阶段(2006—2009年)为推广期。调整为“3+1+1”,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为重点,以中学为主体。三期(2010—2020年)为完善期。从“3+1+1”的五年培养模式转变为“3+1”四年培养模式(前三年在乡村学校工作,第四年在培养学校脱产学习,完成论文答辩)。
“硕师计划”自启动以来,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开始实施,参加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达70余所,承担“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高校达86所,共有近万名农硕生赴乡村学校任教。“硕师计划”实施到现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为乡村学校输送了大批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缺乏的现状;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拓宽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三是创新了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提高了乡村教师学历层次。但是,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和乡村教育的复杂性,使“硕师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专业发展得不到支持。为更好地实施“硕师计划”,培养高校、签约学校和各级政府应共同发力,切实提高农硕生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发展,留住基层教育人才。
二、影响“硕师计划”研究生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生源质量不能确保
“硕师计划”研究生的主要推免条件为“应届本科毕业生,能按时获得学位,思想政治素质好,成绩优秀,热爱教育工作,服从分配,志愿到农村学校任教”。推荐过程没有组织正规的考试,报名条件要求不高,推荐程序不明确、不严格,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在选拔操作上相对比较困难。另外,农硕生入学后仍在本校就读,“近亲繁殖”下难免出现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培养过程缺乏监督
“硕师计划”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包含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学位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2010年以后“硕师计划”开始实施“3+1”模式,由于该类学生前三年在签约学校任教,暑期到培养学校集中面授,期间很少与培养学校联系,最后一年脱产回到培养学校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参加毕业答辩等。这样的培养模式导致培养环节很难有效衔接,不利于监管,比起普通全日制教育硕士,不能保证培养质量。
(三)导师指导能力欠缺
研究生培养类别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指导教师有很大缺口,尤其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因此,高校只能适当放宽遴选条件,致使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下降。对“硕师计划”研究生的培养应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需要导师给予精准指导。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和质量均满足不了需求,如有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是由学术型导师兼任,缺乏基础教育研究经验,指导能力不高;有的导师带学生数量太多,无暇指导。
(四)规章制度不健全
“硕师计划”研究生没有专门的培养方案,简单套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培养机制。“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虽然属于全日制,但是综合各高校的情况,培养方式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很类似,在学生管理、课程设置尤其是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如何把控、如何考核?很多学校缺少专门的制度和方案。因此,针对“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应积极探索更加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培养机制,保障培养质量。
(五)教育投入不足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太少,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能力有限,致使福利待遇、职称评审等相关优惠政策不能正常执行。再加上农村环境条件落后,很多城里学生不适应,个人规划得不到发展,预期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硕师计划”研究生的工作态度和热情,部分学生服务期满就会选择转岗或跳槽。
(六)缺少继续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硕师计划”签约学校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硕师计划”研究生大多担任班主任,有些学生甚至跨专业任教两三门课程,继续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地方政府和学校提供给“硕师计划”研究生教研和培训的机会太少。据调研,有些学生甚至从没有接受过职后培训。政策规定,学生最后一年要到培养学校脱产学习,但是任教学校因师资欠缺等原因,根本不会让这些学生回去学习。
三、“硕师计划”研究生专业发展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选拔机制要规范,保证培养质量
严把“入口关”。自“硕师计划”实施以来,生源问题备受关注,一度出现了门槛虽低却不能吸引优秀生源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乡村学校条件差,“硕师计划”研究生很难适应农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学生缺乏为乡村教育事业作贡献的理想信念;三是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学生的获得感低,动力不足,服务乡村教育事业的信念动摇。因此,要解决生源质量问题,首先,需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次,要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培养学生为基层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的品格;再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将相关政策普及到位,以政策吸引人,用待遇留住人;最后,要完善推荐入学的考核程序,加强过程监管,把优秀生源纳入“硕师计划”。
(二)双校协同,齐抓共管
“硕师计划”的实施既涉及培养学校,又涉及任教学校,两校能否各尽其职,相互协调尤为重要。“硕师计划”研究生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论文撰写之间的关系;二是培养学校导师指导、任教学校导师指导和自主学习的关系;三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两校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分段式培养变成全程式综合化培养。
培养学校应制订专门的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体现前瞻性和实践性;课程安排要科学合理、衔接有序;课程考核办法要规范、标准严格。实践教学方面把“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基层学校任教的三年视为实践阶段,使他们能够充分体验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的双重身份。期间,培养学校应对其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此外,培养学校还应把“硕师计划”研究生的任教学校纳入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范围。任教学校要为“硕师计划”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为他们提供便利,确保他们在规定时间参加培养学校的集中面授。其次,要为“硕师计划”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在一线教学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培养学校和任教学校应建立定期联络制度,针对研究生培养做好互通交流。
(三)严格选配导师,实行双导师制
导师是“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双导师制,就是要在培养学校与任教学校分别遴选导师进行联合培养和指导。“硕师计划”研究生前三年要在学校任教,但还是本科毕业生的水平,教学经验不丰富,需要加强锻炼。培养学校的导师应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侧重于对学生课程及科研的指导。任教学校的兼职导师偏重应用型,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对农硕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
(四)严格质量监控,确保学位授予质量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研究生督导组,对“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执行、学位课程的实施、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等多方面进行督导。就学位论文来说,必须经过开题、中期考核、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双盲”外审和答辩。第一,组建包括基地指导教师在内的导师组进行开题,对学位论文开题严格把控,选题要紧扣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不能“跨类型”“越边界”,开题工作要尽早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任教,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二是实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制度,学校中期检查小组在认真听取学生汇报、查看论文进展的基础上,对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三是加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坚决杜绝论文剽窃。制订严格细致的规范,对于学术论文之中类似于注释、引用等应尽快建章立制,明确规范。学位论文实行100%学术不端检测和“双盲”外审制度,论文检测或评审不通过者,均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四是建立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制度。开展各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推荐工作,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导师指导和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通过以上途径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
(五)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和生活环境
相关部门应确保政策落地,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职工的生活环境,让“硕师计划”研究生能够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平台进行教学和研究。让他们感受到在乡村学校也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落实相应的工资待遇,保证其他待遇制度的跟进,比如,各地政府可以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设立“硕师计划”专项,保障与其他教师同等待遇。此外,还应对这类学生施以人文关怀,校领导深入他们之中,用心与他们交流,让“硕师计划”研究生感受到关心关爱,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满足,让他们有职业幸福感,从而留住人才。
(六)提供教研和职后培训机会
适当为“硕师计划”研究生提供教研活动和职后培训机会,为他们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各省份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每年举办“硕师计划”研究生培训会和交流会,邀请优秀教师对他们进行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训。除此之外,任教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研活动,例如,观摩名师授课视频并讨论交流、公开课和示范课、组织校本教材的编写等,学校在举办这些活动时,应该认识到“硕师计划”研究生的双重身份,既要让他们作为教师参与其中,又要把他们看作学生着重指导,让他们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