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发展路径探析

2021-03-08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科

张 胜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正式公布一流高校及学科建设名单,“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双一流”发展战略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宏图,地方高校作为中国高校的主力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院校理应抓住机遇,主动作为,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双一流”建设中不断加强内涵发展。

一、“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院校的机遇

(一)地方院校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公平是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原有的资源配置和评价分类,国家将主要财力投入重点高校,许多地方院校没有得到扶持和投入,很难有机会成为高水平的大学。以绩效为杠杆,健全绩效评价机制,打破了原来“终身制”资源配置,为地方院校公平竞争创造一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不仅地方财政统筹安排资金,中央财政也适当予以地方院校资金支持,地方院校今后会得到国家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二)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特色

很多地方院校原本就有许多特色学科,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地方院校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优势学科,以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各类地方行业性院校,如财经类院校等,拥有较好的经济学科基础和特色财经专业,在经济学界有较好的影响力和口碑。应以经济学科为龙头,合理配置资源,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这才是地方院校建设“双一流”的可行之路。

(三)为地方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方案》中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核心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这些要求为地方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人才培养是建设的根本,一切发展为了人。其次要具有中国特色,建设“双一流”要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最后要能够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而服务。地方院校要充分发挥学科特色、行业优势,将国家和地方的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以建设一流学科。

二、“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院校的现实困境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经历了规模性扩张,由于之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建设放在一批重点院校身上,导致地方院校与重点院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地方院校发展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科设置不合理,存在同质化问题

一所大学的竞争力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科上,学科的类型和质量决定了大学的类型和质量。近年来,部分学校为了提高综合实力,盲目增设多类学科,在没有考虑现有办学水平和层次结构的情况下,简单地增加学科数量,但质量并没有跟上。部分地方院校为了紧跟国家和社会需求,合并裁撤了一些传统学科,追求新兴专业。由于对学科进行简单合并与削减,导致高校内部和之间出现了学科同质化问题。高校学科的重复设置和交叉建设,不仅浪费了人力财物,还造成了恶性竞争,使院校的发展失去了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院校既竞争不过重点大学,又失去了原有的优势特色学科,学科同质化问题成为地方院校发展的阻碍。

(二)政府投入财力较少,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加。我国的公办高校基本都由政府拨款,学校获得资金的来源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自“双一流”建设正式实施以来,可以看到,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基本没有在各省市“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之列。很多省市更是秉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将财政拨款和资金投入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之中,普通地方院校教育经费被削减甚至无法得到保障。尽管“双一流”战略的提出引发了资源的重新分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资源会更多流向教育部直属或部属院校,地方院校由于实力较弱,加之财政投入少,必然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三)缺乏社会服务意识,经济互动不足

现代大学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忽视社会的需求,应该注重社会服务,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然而,由于地方院校缺乏对社会服务意识的认知,导致办学定位与地方区域发展不够紧密甚至脱离区域发展特色,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只是浮于表面。有的高校教师主要关注科研活动、申报立项等,忽略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缺乏社会服务意识,一些地方院校与政府或者企业签订的协议等并没有发挥出实际效用。一个良好的教学体制必然有高校与社会的联通互动,高校科研成果的发表,各类人才的培养,都应该与当地经济需求密切相关,然而一些地方院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产学研并没有实现真正一体化。

(四)区域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地方院校提供的科技创新是提升区域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方院校科技创新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力量相对分散及竞争力不强,地方院校大多是教学型单位,科研创新能力水平不高且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是由于地方院校在科研活动中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是仿效其他成功高校;二是地方院校在科研设备及维护经费方面的投入经验相对不足,地方高校科研资金较少,即使投入了资金,也没有充分利用和整体规划,导致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不足,科研成果没有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转化率低,又造成了科研资源浪费。地方院校在科技创新中出现的问题阻碍和制约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院校的应对策略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开放的、面对所有高校的过程,尽管现在地方院校与重点大学仍有较大差距,但从长期来看,只要地方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抓住机遇,就有机会变为“一流”。

(一)立足现有学科基础,统筹规划学科建设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根据现有学科基础,确定学科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学科建设,走区域特色发展道路,才是地方院校的正确抉择。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首先,不应为了提升排名而增设多类新学科,要根据区域经济状况和学校自身优势,培养符合本地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其次,一流学科建设要避免同质化问题,地方院校一定要找准自身定位,根据优势选取最具特色的学科进行建设,还要通过本校一流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建设校内其他学科,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与其他大学有力竞争。最后,建设“双一流”不是某一个学科或某一所大学的任务,而是所有高校的共同责任,各高校之间要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共同在竞争中进步。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合理划归资金分配

由于当前政府对各地区及各类型高校之间投入的财政资金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该将财政投入适当往地方院校倾斜,尽量缩小差距,以支撑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此外,地方院校不能一味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要开拓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如企业赞助、社会捐赠及学校资产收入等。总之,在多元化力量办学过程中,地方院校要健全资金投入体制机制,改变过去那种依赖政府的局面,自力更生。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足够的人财物力支撑,地方院校在使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投入的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监管,完善服务机制和动态控制,避免不合理使用带来的浪费,让这些人、财、物发挥最大的用处。

(三)健全社会服务机制,促进持续发展

地方院校要在为社会服务中努力建设“双一流”。一是要增强社会服务意识,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知识与人才的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双赢;二是地方高校要与当地企业互动融合发展,学校可以获得资金支撑和实训平台,企业可以获得技术支持和人才。高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探索构建有效的社会服务模式,实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三是政府要出台有利于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政策,引导大学社会服务系统建立健全,完善高校与地方社会合作的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信息平台搭建,促进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带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高校科研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地方院校的特色是与其他高校区分的重要依据,因此地方高校要明确科研目标,根据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长处与弱势,进行科研顶层设计,形成创新特色,不断扩展科技创新的空间领域,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高校要制订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开发的资金投入。地方院校的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才和科研设备,要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规模,及时对实验器材和设备进行更新维护。此外,还要完善奖励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技术转移帮助,鼓励教师将科研创新成果积极转化到一线企业中。地方政府也要协调管理,科学引导,建立服务创新平台,协调高校经济体制建设中的各种关系,这些都是提高地方院校和区域创新力的有效手段。

“双一流”战略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985 工程”和“211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对地方院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校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方位提升办学理念和办学品质,努力消除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宽而杂的现象,争取办出世界一流的高校。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