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课程思政建设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思考

2021-03-08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
关键词:思政课育人思政

冯 杨 岳 洪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广元 628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1]新时代,世界文化多元碰撞,当代大学生在“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较迷茫,仅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育人责任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基于此,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革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在“合力育人”的新模式下,思政课教学不得不“因时而变”,适应新的育人格局。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理论联系

思政课程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知识传播和价值塑造两大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课,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使学生不仅在思政课堂,还在其他任何一门课堂上都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同向同行的,说明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2](109-113)。过去,专业课侧重知识传授,思政课侧重价值塑造,但大学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3](77-82)。当代中国,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要通过课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展现了二者可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4](44-45)。思政课程要始终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导向作用,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思政”带好头、把好关。“课程思政”的多学科性有利于思政课程吸取营养、丰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二者互为补充,形成两个良性互动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育人效能。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进行思政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立全学科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格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趋势。但是“大思政”的建设格局不能只注重在各专业课中挖掘“思政”元素,传统的思政课程应乘风顺势,推进改革。

(一)改革是打破传统思政课程“孤岛化”现状的迫切要求

孤岛化现状在思政课程中最直接的体现是课程设置的单一化,一些高校不重视思政课,开设课程只是为了完成教育部门的“规定动作”,思政课程引领其他课程的高度得不到体现,在一些高校,思政课程甚至出现被边缘化的情况。[5]除此之外,思政课在教学中和学生的专业性相去甚远,思政课程的本质是“育人”,即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育人”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适应社会,立足学生进入社会后要适应的工作岗位。如果思政课程的育人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满足学生的职业的要求,理论就没有落脚的根基,育人方式就不能结出“饱满”的果实。

(二)改革是突破思政课程刚性教育、灌输性教育局限性的迫切要求

现代社会,知识容量迅猛增长,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对高校教师上好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脱离不了书本,只注重知识灌输,不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6](71-75)。一些学生对思政课抱有天然的“不理解”,认为和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毫无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缺少“互相理解”,教学效果自然呈现“刚性”特征。思政课程作为一种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如果完全独立于其他专业,刚性化实施育人,搞“灌输式”教学形式,那么自然不能受到“多元化”学生的理解。因此,在全课程参与建立的“大思政”格局下,思政课程应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进行改革,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具体举措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要求“思政课程”促进“课程思政”的发展,但同时,“课程思政”可以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程”的建设[7](57-61)。高校推进思政课程改革要坚持思政课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明确思政课讲政治、讲思想、讲价值观等方面不能改变,不能把思政课程变成其他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在教学手段、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改革,让思政课程与学生走得更近,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

(一)挖掘思政课程与各专业课中育人的内生共性元素并融入教学

思政课教学大纲应当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之相贯通,提炼出各专业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职业职场的要求,包括思想意识、职业道德、法制观等,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目标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设计,由教材向教学转变,打破教材设计的壁垒,将理论知识碎片化,然后重新整合,进行专题化设计。专题教学要与学生专业背景结合,可以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教学素材,贴近学生实际,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点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到学生的专业特性,并结合这一特征开展教学活动,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适当的拓展,但不能偏离主题。将专业前沿问题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参与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专业的价值内涵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学有所成、奉献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念。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结合学生专业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考核形式,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又要考核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拓展。思政课要真正做到与各专业课程之间相互驱动、协同,使其贴近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而不是脱离学生专业特性成为一门孤课。

(二)开设以思政理论为核心的系列选修课

基于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教育部明确了思政课学科设置,统一了高校思政课教材,明确了思政课学时、学分。虽然提升了思政课的地位与高度,但是局限了思政课的发展。一些学校僵化理解政策,认为思政课仅需完成教育部的“规定动作”即可。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调整创新思政课程体系,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这对高校开设思政类选修课提出了依据。思政类选修课的设置首先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政课“价值引领”的原则不能改变,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进一步创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思政类选修课相对于传统思政课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能够更多地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求,让思政课的价值引领由“刚性”变为“柔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拓展理论的广度,加强师生“互动”,最终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三)搭建以思政课为核心,专业课为辅助的课程群

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是“德才兼备”的有为青年,思政课不能只讲“德”,还要培养学生的“才”,专业课在“育才”方面具有优势。整合学校资源,搭建以思政课为核心、多课程参与的课程群,可以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发挥专业课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优势,提高课程的“亲和力”。课程群的建设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价值观念为目标。首先,要建立一支政治素养高、知识储备量高、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中除思政课教师外,还包含其他各学科的专业教师,不同的专业背景能够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其次,课程内容的设定要选取非传统思政课程的内容。同时,要考虑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否一致及联系是否紧密。然后,将选取的内容设计成专题。再次,教学模式要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师授课风格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教学”“课堂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最后,课程考核可以采用多样、灵活的考核方式,不要局限于闭卷或者开卷考试,可以是撰写论文、调研报告,也可以是创作艺术作品。建好课程群,有利于整合学校资源,突出专业特色,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效能明显提高。

四、结语

如何让思政课程“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是思政课程打破固有格局、展现课程活力要回答的问题。当前建立全课程参与的“大思政”趋势给了思政课程很好的时机,思政课要抓紧机遇,结合专业,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才”的优势,实现思政课程“育人”目标,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合力育人的格局下展现思政课程应有的价值。

猜你喜欢

思政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