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路径探析

2021-03-08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校史育人政治

杨 文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校史指的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办学经验、教训、智慧等方面的长期积淀,是大学文化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学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管理机制、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得以展开的可靠的历史依据。”[1]校史不仅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历史传统,更从侧面展现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的峥嵘岁月,是党史、国史的缩影。校史可以被视作每一所学校最为独特的名片,校史教育资源也成为独具特色的育人资源,是一所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育人场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加以教育和传播,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把这些教育内容渗透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着眼于知识传授、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2]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校园文化环境、实践活动等载体进行教育,成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将校史这一独特的育人资源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有效性,也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发展、理解大学精神、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一、价值意蕴:校史教育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在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校史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从内容、形式、环境等三个方面把握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一问题。

(一)校史教育丰富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内容

每一所学校的形成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特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历史。校史通过校规校训、校歌校徽、校园文化及学校精神体现其独特性,也成为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魅力所在。在学校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学校文化也在不断积淀、不断深化,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成为一本鲜活、独特的“教科书”。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校史教育,就是用校史这一生动形象的“教材”教育学生,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内容。学生每天生活在学校之中,感受着校园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接受、理解这些教育内容时障碍较小,也更容易接受。同时校史作为学校成长发展的积淀,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与厚重感。学生在学习校史过程中能深切感受这份真实感,并能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都应运用校史资源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吸引力,丰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内容。

(二)校史教育拓宽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形式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育人场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依托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校园文化氛围等载体进行教育,具有育人方式多样、育人特点潜移默化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育教学的不足。校史教育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新生入学教育、参观校史馆、校史宣讲、校史剧等等,这些丰富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立体地了解学校历史、感受内在文化、增强学校认同感。校史教育对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还在于校史教育能拓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形式。一方面,校史教育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性格特征的大学生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实现精准育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学习校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些丰富多元的形式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校史、了解学校;另一方面,校史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教育载体,贴近学生生活、存在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中,更易于被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素质。丰富的育人载体使学生接受校史教育的渠道增多,最终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校史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校史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广泛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校园标志性建筑物、校史馆、旧校址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校史文化底蕴,发挥着特有的教育功能。校史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学生沉浸在校园文化之中,会不自觉地受到环境带来的影响,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育人场域。“校史所记载的人、事、物和环境对学生而言具有先天可接纳优势,高校通过校史教育来推进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心灵上极易产生共鸣共振。”[3]学生身临其境,在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中能进一步加深对校史的理解,深刻认识学校在历史变迁中传承下来的学校精神内核,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其自豪感、责任感;同时含有丰富校史资源的校园文化也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时刻在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尤其是对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

二、现实困境:当前校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校史教育虽然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现实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笔者通过调研上海市T高校大学生校史育人现状发现,在校史育人过程中存在对高校校史内容认识不足、接受校史教育持续性不足、校史教育内化程度不足等问题。

(一)对校史内容的认识不足

基于有关校史内容的调研及访谈发现,部分同学对学校建校年份、学校校址变迁等基本的校史内容缺乏认识,部分学生只知道简单的校史内容,而对学校内在的精神内涵、文化意蕴等了解较浅。了解校史内容是接受校史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对基本内容缺乏认识,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学校内在精神文化的理解和内化。而就学生对校史内容的认识不足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由于校史教育的手段或方法较为陈旧,只是依托校史馆、档案馆等固定场所进行宣传,呈现方式单一。同时依靠课堂、宣讲等较为传统的传播途径,传播渠道匮乏,没有很好地将校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另一方面,“从大环境来看,新媒体的产生使学生接触的信息呈现出复杂性、隐蔽性的诱导性的特点;从新时代青年学生自身出发,表现出个性独特、思维独立、追求新潮等时代特征;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出发,仍然具有政治性较弱、创新性不够和系统性欠缺等相关问题。”[4]而当前的校史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及特点。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追求独立、热衷新鲜事物等个性特征,校史教育也需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采取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其感兴趣的校史内容,化被动灌输为主动引导,促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校史内容。受当前校史教育手段单一、方式陈旧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对校史内容的认识稍有不足。

(二)校史教育的持续性不足

马克思主义认为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会存在不同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循序渐进、持续为之。目前校史教育存在阶段性明显且持续性不足的问题。调查发现在被问到“通过哪些方式了解校史”时有93.3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入学教育”,可见校史教育主要通过入学教育这一方式进行。虽然入学教育作为新生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学生认识学校历史、体会学校精神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入学教育主要针对新生开展,随着学生的年级上升,课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心理特征也会发生变化。校史教育应作为一种持续性的教育内容伴随着学生学习成长,校史教育也应该顺应大学生的变化而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多采取集体参观、学习等方式,针对课业压力较大的年级采取校史教育融入课程的形式,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接受校史教育,针对毕业班等高年级学生采取线上零散时间学习的方式。在教育内容上针对低年级学生多传播基本校史知识,针对高年级学生多传播内在精神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并有意识地将校史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教育相结合,教育大学生学会甄别西方“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但是目前校史教育中存在教育阶段性差异较大、持续性不足的问题,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理解学校历史及大学精神,长此以往会削弱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建设和发展。

(三)校史教育内化程度不足

外在行为依靠内在动力的驱动,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虽然学校采取了丰富的校史教育内容和校史育人方式,但是大学生对于校史教育的内化程度不高,还是不能很好地发挥校史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根据调查发现,当被问到“听到学校取得突出成绩时的内心状态时”有近30%的被调查者表示“很平静,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这表明部分学生并没有从内心真正认同校史文化,并没有与学校的发展产生内在情感上的连接,这种内化程度不足直接导致学生不愿参与校史教育的相关活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进入大学,学生的各种压力增大,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深入了解校史,“唯分数论”和“唯绩点论”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功利主义的蔓延,弱化了学生学习校史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是教育者、教育机制等不健全,教育者自身对校史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开展校史教育的意识淡薄,相关部门缺乏配合,没有建立起配合有序、组织得当的协同育人机制,没有很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校史从知到行的转化。大学生对校史教育的接受程度不强、内化程度不足,外在表现就是不愿意主动关注校史内容、不愿意积极传播校史文化、不愿意自觉践行校史中蕴含的精神品质。

三、路径优化:发挥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立足当前困境,要发挥校史育人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首先需要把握校史育人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律,然后分别从实践活动、文化载体、网络平台等角度探讨如何进行路径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校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作用。

(一)把握校史教育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律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固有且本质的联系。发挥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需要把握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律,从而增强校史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接受校史教育,而随着年级的升高,接受校史教育的频率将会有所下降,所以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针对不同阶段特征采取不同的校史育人方式。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由不同发展阶段汇聚而成的过程,可以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大阶段,每一个大的阶段又可以划分为小的阶段。不同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上有着明显差别,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阶段特征,结合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要推动校史教育常态化、持续化,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校史传播和育人规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推动校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持续性地发挥校史教育的育人作用。环境对人的改变是“润物细无声”的,发挥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时也要把握这一规律,更好地发挥校史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二)立足时代特征创新校史教育的实践育人活动

发挥校史教育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时要注重探索日常实践育人活动这一路径。一方面在大学生日常实践活动中要融入校史教育,高效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使学生在日常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学校历史文化的理解,更好地接受校史教育。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彰显大学生在学习校史过程中的先锋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传统实践方式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实践形式,例如上海浦东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推出的“四史巴士”,将传统的巴士与新媒体相结合,并融汇了四史学习、风景观光、浦东开发开放讲解等多种内容,将参观、互动、学习等融为一体,打造“移动的课堂”,这种实践方式的创新对于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不仅能够更好地将校史资源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同时能够有力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丰富校史育人手段和方法。

(三)深耕校园文化氛围,用校史剧讲好大学故事

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广泛持久。因此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将校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融媒体大屏、校园广播等各种渠道展现校史文化,营造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在具体的学校文化建设上要充分发挥校史剧在学校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校史剧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将高校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重要事件进行再还原。通过完整的表演叙述,展现凝结在校园人物身上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增进表演者与观众对高校发展的认知,对中国建设变迁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图强进步的自豪。”[5]以上海同济大学为例,作为拥有114年历史的百年名校,同济大学拥有着丰富的校史资源,《同舟共济》《江姐》和《殷夫》等一系列优质的校史剧,在传播校史、展现同济形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校史育人过程中要不断挖掘校史中蕴含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在内容叙事、剧本创作上深耕,在演员排练、舞台表演上创新,打造一批经典的大学故事。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指导老师与参演学生全身心投入,对校史会有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同时观剧同学也能沉浸在校史剧的环境氛围中,更加直观地感受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不仅能够加深对学校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构建网络育人平台,推动校史网络空间传播

根据2020年9月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23.7%。”[6]由此可见大学生身处数字化成长和网络化生存环境中,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之前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的弊端愈发凸显,且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为校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新时代下高校推动校史教育更好地发展,就要构建良好的网络育人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海量、传播及时、跨越时空限制等优势,广泛传播校史内容,使网络成为宣传校史的新型平台,通过开设专门的校史公众号、制作校史短视频、校园宣传片等不同的方式传播校史文化。另一方面,加强大众传媒话语权控制、占领网络话语高地。面对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校史夹杂在这些信息中很难受到重视,因此要加强宣传,结合特定的时间节点进行校史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创新打造“校史大学习”,以校史为主要内容,以网络为主要载体开展专题教育,并配合互动交流、有奖答题等互动形式,更好地发挥网络平台在校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加强校史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增强学校认同感、归属感,树立正确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下高校要立足校史教育现状,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将校史教育有机地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早日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校史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校史故事演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