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家庭劳动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2021-03-08童丽泰程孝文荐洪晓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劳动青少年家庭

童丽泰,程孝文,荐洪晓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时代在不断发展,文化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这却时常伴随着劳动教育被忽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家庭教育要日常化,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1]文件阐释了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意见,凸显家庭劳动教育在当下社会亟须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地位。对于家庭劳动教育如何推进,本文将从家庭劳动教育重要性、现状及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家庭劳动教育提出自己粗浅的对策建议。

一、家庭劳动教育重要性

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劳动教育是多主体的教育活动,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家庭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中以家庭为主要场所,父母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家庭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实施离不开家庭劳动教育作用的发挥。

(一)劳动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讲话中都表达对劳动的支持与赞扬,对工人阶级的关心与关怀,由此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劳动的热爱。但现代社会仍然存在一些人对劳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更有甚者在理论阶段都存在很大的缺失。

教育是社会发展之根本,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要想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将教育和劳动二者相结合,教育是劳动的理论基础,劳动是教育的实践表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我们需要在教育中融合劳动,在劳动中体现教育。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2]。总书记强调这一切归根结底要依靠求真劳动、热爱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新时代劳动教育既可以为个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行补充还可以为构建社会良好风气提供基础保障。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要加强对当代青少年的劳动精神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确保其在“两个一百年”中发挥巨大作用。

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的一种以劳动观念、生产技术知识、劳动技能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并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3](P202)。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劳动教育不仅是对青年一代参与社会生产的实践训练,而且是德、智、美教育的重要因素。在新时期,我们要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劳动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二)家庭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工程

家庭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基础部分,是学校和社会所不能代替的。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全面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家庭劳动教育是从孩提时代开始,在进入幼儿园学习之前孩子所能接触到的所有教育都来自家庭,都有父母的参与,家庭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即便长大后离开了父母的身边,原生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深远持久的。因此,从学习基本的劳动知识到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劳动教育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进展,进而影响到青少年未来踏入社会的劳动实践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青少年而言,家庭劳动教育则是整个劳动教育体系的穿引线,一开始找准了方向之后才会稳固持续推进。家庭劳动教育具有时间连贯性、方式多样性、主体灵活性的特征。家庭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父母潜移默化的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青少年对劳动概念、劳动行为习惯的理解与掌握。开展家庭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倡导孩子在家庭中进行体力劳动,而且通过家庭渠道让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尊重劳动。家庭是一个共同体,家庭劳动离不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父母身体力行的劳动给青少年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要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白未来的理想生活把握在自己手中,需要靠劳动去创造,而不是坐享其成。无论是古语常说的“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还是“富不过三代”均是告诫世人劳动创造一切,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

二、家庭劳动教育现状及成因

孩子是家庭劳动教育的起点,也是落脚点,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态度消极、劳动知识与技能缺乏,是现今我国家庭劳动教育缺位的表现。家庭劳动教育的系统建设和稳定对于学校、社会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具有强化作用,父母的思想和言行对子女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行为的塑造至关重要,对家庭教育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目前,家庭劳动教育现状及成因的具体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重智轻劳

当下家庭中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有:第一,轻视劳动。有人认为会劳动、爱劳动的人都是没有出息的人。第二,漠视劳动。我们有时候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新闻,一边是清洁工人在辛辛苦苦的扫地,一边是放学的孩子边走边扔着手中零食的垃圾袋,完全漠视他人的劳动。第三,歧视劳动。问孩子们未来的工作期望,回答统一都是科学家、宇航员,如果有孩子想做厨师、理发师则会受到全班同学的嘲笑。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皆以读书入仕作为最高人生追求,坊间流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以读书为重、劳动为轻的理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其次,无论是古代的私塾还是现下的学校都甚少关注培育青少年劳动意识,对自身、教师及学生的劳动意识都没有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没有形成浓厚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如今在这种传统理念影响下建立的应试教育体制中一味追求分数,建立以“文化课为主,艺体课为辅”甚至为无的教学模式。学校内的劳动实践更多是通过值日排班体现,但排班并非自愿的行为,达不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二)家长作为家庭劳动教育者的失责

家长是家庭劳动教育的教育者,是孩子的示范者,如今家庭劳动教育的缺位,家长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从家长身上寻找原因是解决家庭劳动教育问题的关键。首先,很多家长的劳动观念出现了偏差。在他们的认知观念中,青少年只有从事脑力劳动才是最光荣的,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是没有面子、毫无价值的表现。这些父母经常因为子女取得好成绩而奖励他们,而当考试不及格或犯错时,就用体力劳动或家务劳动来惩罚他们。这不仅给劳动教育戴上了“功利性”的帽子,还十分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4]。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导致子女的劳动偏见,认为学习是有价值的,劳动是无用的,轻视体力劳动,不尊重体力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现象。其次,家长在劳动态度上的消极误导不利于家庭劳动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中的父母长辈为了让学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校内文化课学习和校外辅导班的学习选择为他们代劳。孩子的衣物要家长清洗,孩子的书桌要家长整理,甚至为了多几分钟的看书时间,孩子嘴边的饭也是家长一勺勺喂到嘴边。每当孩子学习成绩退步,家长就会用扫地一周、洗碗一周作为惩罚,当劳动与惩罚挂钩不免混淆了劳动的积极属性。家长本是从爱出发但是最终却夺取了孩子的劳动实践,使其不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当个人的惰性间接与社会发展的某一现象相趋同就会容易使青少年丧失一部分本不该丧失的技能。

(三)家庭劳动教育支持系统缺乏

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三者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学校和社会都没有为家庭提供缺乏的劳动时间和空间。现下农田耕种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先进的农业机械使得农活不再依靠人力;城市的劳动活动则在先进科技影响下,基本的生产生活被精细化切割,先进的人工智能代替基本人力劳动,存在的劳动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社会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对青少年劳动教育并没有提供有针对性、精准化的场所,当下的社会劳动公益组织和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并不完善,大多是针对成年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大多集中于家庭和学校,缺乏灵活性。学校劳动教育的不够完善也会对家庭劳动教育造成消极影响。首先,有的学校考量升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就是测评,然而测评的量化考核多为学习成绩即智育,少量的德育、美育和体育,对于劳育考核则比重较低。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教师会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只有写完作业才能去做自己爱干的事情,繁重的作业使得孩子无暇顾及兴趣爱好更何况是劳动,青少年缺乏家庭劳动时间。其次,学校在劳育方面处于相对“孤立状态”,缺少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没有建立完整的家校合作模式,导致脱离了另外两个教育主体形成了相对平行的教育方式,这种相对平行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起到好的劳动教育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无法体现初始的育人价值。家庭劳动的目的是让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创造价值,自觉分担家庭责任,这样的劳动行为更能体现劳动的育人价值[5]。

社会财富是辛勤的劳动人民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经济不能增长,社会无法发展。但是当前存在青少年的劳动能力逐步下降等家庭劳动教育问题,甚至出现代际递减的倾向,应该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三、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对策建议

不仅是中国强调家庭劳动教育,外国对于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和研究也早就开始了。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对美国456名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与不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喜欢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比不做家务的孩子高20%,他们的离婚率和精神疾病率也较低[6]。调查表明,从日常家务中,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坚韧负责等优良品质。尽管劳动的好处颇多,然而当前的家庭劳动教育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对此,下文将列出作者针对家庭劳动教育所提出的对策:

(一)塑造孩子积极的自我劳动意识

受教育者始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即以受教育者为核心的原则。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但是孩子自身观念的转变是第一位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可以起到外部推动作用,家庭劳动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关键不在家庭和家长,而在于孩子。以往的加强家庭劳动教育的对策中强调发挥家庭的作用,而忽视孩子这个真正教育主体无疑是本末倒置的。首先,家庭劳动教育的实施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孩子真正的劳动需求。家长不能生搬硬抄,对孩子实施强硬的劳动教育,规定七点洗碗八点洗衣等劳动“硬指标”,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还会抹杀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劳动技能的缺失,有侧重的帮助孩子提高劳动技能,弥补劳动知识。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劳动兴趣和偏向,让孩子在乐趣中劳动,在劳动中寻找乐趣,实现家庭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其次,新时代背景下的受教育者和以往的受教育者在接受劳动教育的渠道、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并且受教育者具有了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在他们愿意也有能力参与家庭劳动教育内容的设计,教育方法的创新。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话语权,孩子有权决定自己“学什么”“怎么学”,家庭教育不是家长的一言堂,需要双方共同维护。最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家庭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主次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孩子是教育方法的直接承受者,教育方法合适与否,受教育者比教育者更有发言权,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反馈意见,并且及时调整不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二)发挥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家长是家庭劳动教育的主体,也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家长自身的劳动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影响着青少年劳动习惯的养成。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7]父母可以用言行来教育孩子,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水平是影响孩子家庭劳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因素之一。父母的劳动认知不仅会影响子女未来的职业前景和就业前景,还会影响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甚至决定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首先,家长必须从他们传统、保守、狭隘的劳动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劳动教育,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一部分,二者没有亲疏贵贱,切不可把脑力劳动捧上神坛,体力劳动贬做尘泥。父母只有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偏见,才能更好地培养子女的劳动认知,促进他们劳动素质的提高。其次,父母还注重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鼓励劳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需要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开展知识性和实践性家庭劳动教育。可以陪伴他们阅读劳动教育类书籍,以此来帮助青少年在家庭中真正地了解自己应当做什么。与此同时,父母在劳动教育方式上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养方式的选择需要按照民主宽容的原则,在尊重个性的同时不溺爱。比如:在他们学习的紧张时刻,让他们放下笔去干家务,他们肯定不情愿。可以在他们不学习的空闲时间里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放下手中的手机来厨房帮妈妈一起做菜,吃饭的时候拿筷子和碗,饭后和爸爸一起出门倒垃圾等。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把教育放在平常、融入点点滴滴更能取得好效果,父母在评价他们的劳动成果时要毫不吝啬给予适当的赞赏,让子女产生自信心,有利于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发挥发挥家庭、高校、社会的协同作用

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积极协作完美融合。针对如何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必须紧密联系所有可联系的力量。首先,教育部门要针对劳动教育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劳动教育模式,制定综合性测评标准。对于青少年期末成绩的测评标准,要综合衡量德智体美劳水平,不能忽视任何环节。对于劳育考核要按比例制定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活动考核标准,不能搞一刀切。通知考核规则的制定对家庭劳动教育规范化管理,消除不重视劳动教育的观念。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主动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通过组建家长会或家校委员会,家长定期来学校学习和交流形式,便于家长了解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和进程,及时掌握学生的教育效果、学习劳动教育的新政策,最新的知识和训练目标需求等等[8],以实现家校之间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良性互动合作。其次,通过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父母可以反馈学生在家里的劳动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和困惑,提高家庭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锻炼和掌握应备的劳动技能。最后,家长学校制定劳动素质评价细则,每年的期末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要对他们的家长和教师进行评价,对学生、家长及教师中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既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够共同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优秀人才。其次,一些家长常对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只能去扫大街”之类的话语,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一种体力劳动低人一等的观念,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要积极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让孩子从心里更加直接的接受这种意识。意识对行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有健康的劳动意识做先导是孩子进行劳动行为的前提。另外,注重多渠道加强宣传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如公告栏、橱窗和横幅。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勤劳、诚信、创新的典型人物并树立“爱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9]。通过多媒体展现劳动模范风采,转变当下劳动观念,加快全面建设劳动教育体系。完善的考核制度和全方位的文化宣传,有利于培育劳动教育的意识,形成浓厚的劳动氛围。

古今中外的诗句充分的向我们展示了劳动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一个民族只要停止劳动,不用一年,几个星期就会灭亡。”学好文化课知识是每个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习文化课知识的过程中还应加强自身对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掌握,让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挺身而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在新时期,家庭劳动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家庭劳动教育中仍然存在问题,要重视家庭劳动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有效推进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劳动青少年家庭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青少年发明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庭“煮”夫
热爱劳动
恋练有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