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伦理精义及当代价值

2021-03-08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万物伦理

于 煊

(江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华传统文化中厚植着高深的生态智慧,中国在古代曾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时代,在这片东方沃土上我们的祖祖辈辈在与自然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创造了富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智慧。“东方智慧对于语言背后驱动着它的知性冲动抱有与生俱来的警惕心理,害怕它成为生命和灵性的桎梏。”[1](P237)我们在探索中国哲学的固有特征时需要在尊重历史客观性和历史性的基础上,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中体会到它的包容性和现世性。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日臻完善,但是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样常读常新的效用,在全球生态伦理危机的大势下,持续挖掘我国古代经典作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赜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释道的思想最为经典和高深。儒释道的生态伦理思想从现代生态伦理的视角来看,三者之间是分属不同层面的论述。即“儒家是一种仁爱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道家是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为中心生态伦理观,佛家是一种破妄型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2]分析可知,我国的生态伦理是全方位和多层面的,它符合唯物辩证法法则,对于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树立常用不衰的科学宇宙观意义重大。

(一)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关注天人关系。中国儒家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是从天人关系的角度上去定义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作为人应该在自己的生态位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矣”[3](P331)。这句话即是说明天人一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分不开的,是和谐统一的。儒家站在人的立场上对自然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定位,这便是对“美丽中国”中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最佳诠释。

第二重境界:仁民爱物,将“仁”扩展到物。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发扬为“仁民爱物”,意即对人要施以仁心,对自然万物也要爱护有加,把仁爱从人扩展到了世间千千万万的物(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等),用实际行动爱护与人接触的自然实体,亲近万物,广施爱心。

第三重境界:关注万物运行规律。在“仁人爱物”的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时养”,即尊重世间万物规律,天地万物有它自己生长和发育的生态规律,人类在与万物相处时要因循利导,对不可逆转的规律要适应它而不是扭转它。战国时期,荀子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进一步深化,他提出了“制用天命”“天养”“天政”的观点,说明合理利用自然的重要性。荀子相较于孔子和孟子他更加推崇“人道”,认为应该将尊重自然和改造自然相互结合起来,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这并不是说人类肆无忌惮地剥夺动植物的生命权力得到认可,而是人类有保护和维持自然资源的生态伦理责任。

(二)道家“道法自然”生态伦理思想的双层含义

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厚植着“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他们流传下来的千古遗风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儒家一样,都是对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文化思想。道家文化深刻影响着国人伦理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和思维方式。道家思想中蕴含的生态伦理理念对如今的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建构意义重大。

第一层含义:遵道守法的核心观点。《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主要含义是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要效法自然,不能漠视或者违背自然的规律,要自觉体悟和践行自然基本的规律[4]。“所谓‘道法自然’是肯定宇宙总体运动过程本身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5](P34)老子提出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6](P166)“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6](P104)等思想。在老子看来,万物与人的关系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人应该在自己的生态位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顺应自然规律。因此,老子反对人类在自然面前以人本质优先的妄自尊大和不加节制破坏掠夺自然资源的行为。

第二层含义:齐物论的平等思想。庄子提出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行之而成,物位之而然’”[7](P61)等思想。庄子秉持普遍联系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庄子认为“道”有迹可循,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涉及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观点。关于人与物相处,庄子认为可以借助“道”来实现和谐相处,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时,应该采取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反对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中的过分开发行为,因为这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即“人为”破坏了“天道”的运行。

(三)佛家“尊重生命”的博爱意识

中国古代佛家思想中也包含着意蕴广阔的“尊重生命”生态伦理思想,佛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要义便是“众生平等”。佛家集大成者禅宗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竹和黄花本身就是佛,如果把翠竹和黄花当作佛供起来相比于砍掉翠竹和黄花修建寺庙供奉意识形态的佛可能更符合生态伦理观念[8]。它阐述了生命不分贵贱一草一木与人都是平等的关系。“平等”强调的是万物生灵与佛平起平坐,实际上就是以佛作为参照物,认为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都是平等的,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坚持“众生平等”的观点,要把所有生命放在与人同等的地位去看待,不要为了人的微弱的利益给其他物种造成不可磨灭的损害。佛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对生命的尊重达到了极致,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合理把持,对于“美丽中国”建设中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儒释道生态伦理思想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形成的。当时的宗法等级制使人与人的关系既含情脉脉,又等级森严。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肇始于农耕文明,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它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人定胜天”的落后思想观念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思想导致东西方在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上以及处理方式上有着微妙的差异。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自十七大作为国家战略任务被提出,到十八大将其上升为五位一体总体国家布局,再到十九大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将其纳入社会发展的全方面和各个过程以来,生态建设在我国愈演愈烈。我国向来看中伦理道德,“生命伦理学是一个为复合生存目的和人或其他生命存在的思辨体系与实证策略系统……它尤其注意对生命的终极关怀。”[9](P345)所以,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理念,能够让我们充分把握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精神内涵。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的形势下,以及各种重大风险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状况下,吸收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精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来指导实践活动在今天显得弥足珍贵。

(一)我国民本伦理思想是对生态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从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在中国的治理方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表示要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重,不计成本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投资巨大。“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集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大程度降低了感染率、病亡率。”[10]从疫情开始到在国内能够有效控制,党和国家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民本的伦理思想,生动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箴言。

我国向来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民为大”思想体现在全过程和各层面。在全面小康即将在全国完成之际,习近平不断在关注民生方面发出新话语和新论断。2020年三月份,习近平发出“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牺牲奉献”的讲话[11]。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处处关照人民的利益,与中华传统民本伦理思想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国将传统民本伦理思想与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密结合,实现现代转换,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民本伦理思想是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应有之义。民本伦理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政治伦理思想,是指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协调君、臣、民关系,使社会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一些原则、观念及规范。其核心思想就是“以民为本、德治仁政”八个大字,具体表现为“重民、爱民、富民、安民、信民、教民”。在不危及自然承载力的情况下,我国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视是对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论来源。爱是相互作用的,在国家以人民为本的治理理念的基础上,中国自古就不乏为国家安危自顾不暇奋力托举我神州的伟大人物。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英雄也是人民群众中产生的,中国在各个时代遭遇重大风险总有从人民群众中脱颖而出的英雄战士力挽狂澜于既倒,泱泱大国,在历史的风雨飘摇中总能树立千年而不倒。在国际社会上,不乏相对发达的国家推行普世价值观,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国家最终也将以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形式走向败亡,唯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才是百折不挠,奋力向前发展的,是打不败的,因为它的身后是万众一心的国人。

(二)重点关注国内突出环境问题是对生态伦理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我国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二元对立。矛盾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解决实际问题就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要注意整个事件局部的发展,做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对我国的矛盾要进行宏观把握,中观分析和微观处理。党和国家深深重视人民的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彻整个过程。今年五月份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2]。可见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今日之中国的传承与发扬是多角度和深层次的,达到了创新性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在不同的考察地点都发出过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强音,可见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从“两山论”的提出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民生福祉,无不体现出生态建设正在我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习近平11月13日在扬州考察的时候,走进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公园内习近平在游客的簇拥下表示“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幸福,关乎少儿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将生态建设提升到民生的地位。目前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顶层规划到实际推动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呼声。

按图索骥,我国之所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当今生态环境危机已经照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预言发展。大意为劝诫人们不要陶醉于对对自然界的胜利。这些振聋发聩的论述指引者我国发展绿色、可持续的、低碳的生态经济。古籍飘香,儒家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对于生态建设有下列论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其中就蕴含着“尊道守法”的生态伦理意义。习近平针对当下世界环境危机的情势发出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声音,不得不说这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三)强化当代遵守自然伦序理念是对生态伦理思想的生动诠释

尊天地重伦序的观念深入国人骨髓,在人伦方面我国领先于世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伦思想相较于西方公共关系学来说,不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还是人与自然生灵,都是在认识到对方的独一无二,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往的。这才是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中国向来重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关系、即重视由血缘维系的人的原始生存关系、事业维系的生产关系、实践活动产生的友情关系。这种特有的中华人伦关系学有别于西方由利益驱动的公共关系学。中华民族向来以重情轻利为美德,自古便有舍生取义者,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者,牺牲自己成全他人者。正是这些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挡在了大灾大难面前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勇往直前。

实事求是的看,在遵循物伦规律方面,我国还有所欠缺。我们曾将山林变成梯田,将湿地变成了样板田,企图像征服异族人一样向自然开战。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总是企图摆脱自然的束缚自立于人世间,以达到唯我独尊的目的,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人为了一己私欲不惜毁坏山林,灭绝生灵。

对待自然万物,我国当从“尊天地敬伦序”的生态伦理观念出发,尊物而不拜物,关于尊重万物的思想在中华“群经之首,道德之源”的易经的《易经·序卦》中有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在这里天、地、万物、人便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序。从心理上来讲,人道是非常重要的,但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源。从感情上讲,人伦应该优于物伦,但从人类社会的存续来看,物伦多属于自然不可抗力,是不能视而不见的。敬畏天地就要尊伦序,人类只有遵守自然伦序规则,才能够成为处于天地之间的人。实质上,我国的“人道”便是依据“天道”来去创设的[13]。敬畏天地万物,遵守日常物伦、人伦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的生动诠释。

三、结语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指导我们如何与自然相处。在当代,或许我们自己达不到为“天地立心”的境界,但是尽心尽力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平衡,是我国人民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大智慧。作为一个人的存在,首先就具有维护自然万物生存和发展的天然义务,遵循当代中国生态伦理理念要求我们要充分尊重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以人为本的理念固然需要常驻国人心中,同时,当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且演化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应当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以道德伦理观念由内而外约束人肆意妄为的行为,热爱自然万物,尊重生命伦理,与自然合理正确地相处,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运用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理念和谐人际关系,运用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使生态道德观念、生态伦理观念、生态建设观念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共建“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万物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