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旅游专业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2021-03-07曹培培
曹培培 朱 杰
(1.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 江苏 无锡:214153;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无锡:214153)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劳动教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立德树人的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新时代,党和政府对劳动教育高度重视。202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劳动教育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2018年教师节,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020年11月,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再次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我国一直在努力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0.06 亿人次,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1]。我国的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旅游人才需求,而高职院校担任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的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加强劳动教育,为促进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
1 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劳动有利身心健康
劳动是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通常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两者是统一不可分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适当结合才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劳动是宇宙的客观规律,既是“立身”之本,也是“修心”之境。“劳动使人忘忧”,劳动不是仅为谋生,而是为了更健康、更充实、更幸福地活着。《孟子》中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2];巴普洛夫强调“我毕生都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牛津大学艺术教授约翰·罗斯金在课堂上力陈劳动的崇高性,他指出只有通过劳动,思想才能变得健全;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一位具有开创精神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认为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1.2 劳动强化思政教育
现在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责任、自尊自信、工匠精神等。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工匠精神首先是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慢慢生成,在亲身劳动中体验和升华人生意义与价值。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 陶行知先生的话深刻阐明了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增强个体独立性、奋斗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
1.3 劳动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高职旅游专业的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方面。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岗位集中在旅游企业一线,通常被认为就业门槛低、工资少、工作累、社会地位不高,出现很多“学旅游却不做旅游”或者频繁跳槽等现象,这都是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表现。高职旅游专业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一专多能,具备较高的学习力、理解力,真正理解旅游行业、熟悉工作内容,注重提升空间,即使是在旅游业受到新冠疫情的强烈冲击后,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学生依然可以对旅游业充满信心,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借助5G、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与创新,转“危”为“机”,为自己赢得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
2 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劳动重要性认识不足
作为00后的高职旅游专业在校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小学阶段普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追求,家长过于重智轻劳,忽略孩子均衡发展。在“德智体美劳”中,德智体美或受社会传统追求的加持(德、美),或有学校硬性考核指标的要求(智、体),均得到相应重视,唯独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导致学生不重视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3]、也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些学生步入高校后,很容易出现生活自理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消费铺张浪费,职业观念淡漠、就业想法不切实际,价值观出现缺陷等情况,甚至导致大量学生出现“空心病”。
2.2 顶层设计未能落到实处
新时代劳动教育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从国家层面对劳动教育发出了“总动员令”,绘制了详细的蓝图。各大中小学校也在积极行动,但目前还是显得大而笼统,不够接地气,存在“口头上重视、教学上忽视”等情况。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育方法、管理方式、评价指标、师资力量、保障措施等方面均缺乏纲领性的引领和实施范式,这都需要学校做好统筹,优化顶层设计,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大力发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实落细,不仅为学生的首次就业岗位负责,还要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3 专业特色不明显
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几乎千篇一律,主要体现在打扫教室、清洁办公区域,美化校园环境、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普适的劳动方式上,与专业结合度不强,专业特色不够明显,无法与专业教学相辅相成,劳动效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职业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和教育资源。高职旅游专业的劳动教育应该在劳动教材编写、劳动方式创新、劳动场所拓宽、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体现出旅游专业特色,将旅游核心技能与劳动教育充分结合,提升职业素养。
3 高职旅游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3.1 劳动教育融入培养方案,突出价值观念引领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国际旅行社、新兴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品牌智慧旅游景区和研学旅行基地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突出专业建设特色,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劳动教育落实落细落地[4]。在培养规格中将劳动作为核心素养,实行单独设课与渗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除了专门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之外,在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推行“理论+实践+劳动”的课程结构改革及合理的学时分配;在师资队伍中,引入旅游界各级劳模、能工巧匠、创业典范、优秀毕业生等作为兼职教师;在教学设施中除专业实训室外,增加校史馆讲解、校园导游等将旅游讲解的专业特长与劳动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场地。完善人才评价模式,制订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共同参与的、立体的劳动教育考核方案。
3.2 劳动教育融入理论教学,突出工匠精神培育
高职旅游专业应用型、实践性很强,专业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在日常课堂理论教学中要进行充分挖掘,使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渗透、无痕融合。高职学生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劳动教育观念在专业教学中只能巧妙引导而不便强硬灌输。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着力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强化、人文素养提升等相结合;通过引导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等劳动教育名著,结合大禹、张骞、郑和、徐霞客等历史上与旅游相关的著名“劳模”,及文花枝、曹震、张文、郭志望等现代旅游界的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导游员等的先进事迹进行案例教学,邀请身边的旅游劳模、技能大师走进课堂现身教学,深入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入脑入心,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职业观;通过对旅游工作的角色扮演、调研讨论、专题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内在澄清对劳动教育的模糊认识,突出工匠精神培育,强化使命感与责任感[5]。目前的高职旅游学生作为“Z世代”的一员,最熟悉和喜爱的是网络环境,教学中可以充分借助网络直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微博超话讨论等,将劳动教育直观生动地融入专业教学,推动劳动教育有序开展。
3.3 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突出企业文化融合
实习实训是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校企密切合作。第一,劳动教育融入课程实训。在“导游业务”“景区服务”“旅游营销” “旅游策划”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融入导游讲解、产品营销、活动策划等动脑动手的劳动教育,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第二,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实习。高职旅游专业会有一到两个学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单位通常为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电商等一线企业,在具体参与企业的运营程序、业务流程及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劳动精神。第三,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课余时间通过走进社区、福利院、养老院,积极参与当地民俗活动、旅游节事、体育赛项等,开展志愿服务,在活动中践行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劳动精神。大力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弘扬劳动品德、磨炼奋斗意志,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用专业知识为家乡旅游事业添砖加瓦。
3.4 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突出全面育人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具有导向、规范、凝聚、激励等功能,打造具有“劳动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推进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对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推进全面育人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大宣传。利用旅游策划、讲解、营销等专业核心技能,利用橱窗、海报、条幅等形式,以及校园网、公众号、抖音号、学校论坛、百度贴吧等宣传渠道营造劳动光荣,劳动最美的良好氛围。第二,拓宽场所。校园里的劳动教育场所可以无所不在,教室、实训室、餐厅、宿舍、田径场、运动馆、图书馆、创业园、校史馆、景观带等都可作为劳动教育场所,可以结合旅游专业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劳动教育。第三,树立典范。设立旅游劳模工作室、劳模明星教师岗,评选身边的劳动者、劳模学生、劳动达人等,体悟平凡而伟大的劳动精神,让教职工成为劳动教育的示范先锋,让优秀学生的劳动榜样成为时尚表率。第四,深化研究。旅游专业通过遴选劳动教育特色实践项目(课程)、设立劳动教育专项课题、评选劳动教育优秀论文、编写劳动教育校本教材、设立劳动教育微课大赛等多种形式,深化劳动教育科学研究,推出一批有思想、有质量、有特色、有影响的劳动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