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地过年”背景下海南城市居民社会情绪调查

2021-03-07曾先锋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海南居民

曾先锋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海南 海口:571100)

0 引言

2020年伊始,新型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截止2021年1月31日,全球累计确诊感染人数逾1亿,死亡223万。在国内,自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至今,中国疫情防控措施主要呈现“封-疫情防控常态化--就地过年”特点,即1-4月“封”、5-10月“防控常态化”、11月至今“减少人员流动,提倡就地过年”。中国人正常生活被突如其来的新型冠肺炎疫情所打破,尤其是减少流动给人们生活、工作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在海南,为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海南面向全球吸引人才。作为外来创业、旅游和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城市,在重大疫情防控期间,尤其就地过年背景下,深入研究城市居民的社会情绪,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导,对于增强居民自身的免疫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及稳定,持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1 海南城市居民社会情绪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就地过年背景下海南城市居民社会情绪特点,揭示消极社会情绪特征及表现,培育积极社会情绪,为海南社会经济发展及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心理支持。2021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期间,笔者采用自编的《海南居民社会情绪调查问卷》,对在海南海口、琼海和澄迈三个市县居住半年以上的682名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其中海口居民 264人占比38.71%、琼海居民213人占比31.23%、澄迈居民205人占比30.06%。

1.1 基本数据

课题组采用问卷星APP获取调查信息,共获取有效数据682份。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

男性418人占比61.29%,女性264人占比38.71%;年龄18-35周岁312人占比45.75%,36-55岁288人占比42.23%,55周岁以上82人占比12.02%;高中及以下学历358人占比52.49%,大学学历(含大专)241人占比35.34%,大学以上学历 83人占比12.17%;当地户籍 467人占比68.48%,外地户籍 215人占比31.52%;公务员84人占比12.32%,事业单位职工91人占比13.34%,企业(公司)职工197人占比28.89%,自由职业310人占比45.45%;年均月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366人占比53.67%,3000-6000元207人占比30.35%,6000元以上109人占比15.98%。此外增加开放性问题和对调查对象进行个别访谈,以期较为全面真实地揭示2021年1月底至2月初期间海南城市居民社会情绪反应状况。

1.2 调研结果及结果讨论

1.2.1 海南城市居民对新冠肺炎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98%的居民知道“新冠肺炎疫情”,但对“疫情防范措施”内容了解并不全面、详细。比如,居民对“戴口罩”、“少聚集”、“勤洗手”和“注射疫苗”的知晓率达85%以上,对“一米距离”、“多饮水”、“注意休息”的知晓率在65%左右,对“不食野生动物”、“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的知晓率达到60%左右,对“潜伏期时长”和“适度运动”的知晓率为45%左右,对“关注心理健康,注意缓解紧张情绪”的知晓率仅为30%。可见,居民对外在防范措施内容掌握的较多较好,而对关注身心健康增加自身免疫力内容了解相对较少。

从调查对象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女性、18-35周岁、高学历、高收入、自由职业者比男性、年长者、低学历、低收入、事业单位职工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更全面、细致。结合开放式问题和个别访谈可知,出现这一情况可能因为女性性格温顺且心思细腻,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更为关注,高学历和高收入者更关注自身健康也更容易接触到疫情防控相关的宣传、学习与交流,因而对疫情认知更全面更深入。而自由职业者可能因为封闭隔离影响工作或事业等生存问题,从而较为关注疫情来龙去脉和发展走势,从而对疫情认知较为全面、彻底。

1.2.2 海南城市居民对新冠肺炎的情绪反应

(2)20%生石灰乳、l0%漂白粉液、1:l 000的强效消毒灵液等对圈舍外环境进行喷雾消毒2~3次。

为全面反映疫情防控下居民的情绪反应,笔者从不良社会情绪和积极社会情绪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揭示就地过年背景下海南居民的情绪反应和身心感受。

(1)海南城市居民不良社会情绪表现。根据情绪理论和海南城市居民实际情况,将不良社会情绪调查内容表述为:担忧郁闷、烦躁不安、紧张焦虑、恐惧恐慌、自责伤心、抑郁痛苦和躯体不适等七个方面。调查显示,用来表现海南城市居民不良社会情绪的词语被选频率是264次(39%),从高到低依次是:担忧郁闷、烦躁不安、紧张焦虑、恐惧恐慌、自责伤心和抑郁痛苦,并有20%的调查对象出现躯体不适症状。这说明疫情防控背景下海南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的不良社会情绪,特别是担忧郁闷、烦躁不安、自责伤心出现频率较高,需要及时关注、认真思考并妥善解决。

结合开放性问题和访谈发现,女性、年长者、高学历、本地户籍居民、公务员事业单位、高收入群体的不良社会情绪相对较少,而男性、年轻人、低学历、外地户籍居民、自由职业者和低收入者的消极社会情绪较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低学历、低收入者存在收入减少、疫情防控过年不能和家人团聚、对新冠疫情认知不足等问题,而男性、年轻人、外地户籍居民和自由职业者可能是因为春节不能和家人团聚、收入低等原因。

(2)海南城市居民积极社会情绪表现。本研究借鉴十九大报告对社会心态表述及罗佳[1]、唐颖和李龙[2]的研究成果,积极社会情绪的内容表述为:理性平和、乐观自信、开放包容、开心快乐、积极向上、自豪感恩、进取奉献等七个方面。调查显示,七项积极社会情绪的平均频次是304次(45%),按出现频率从多到少排序是:乐观自信、理性平和、开放包容、自豪感恩、积极向上、开心快乐、进取奉献。这说明海南城市居民积极社会情绪总体良好并呈稳定、全面的特点,这是值得肯定的。大多数调查对象满意政府防疫措施、不担心患病风险或治疗费用,部分受访对象对我国抗疫体现出来的政策优势及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及时关注和妥善解决表现出自豪感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开心快乐、进取奉献两项得分相对较低。经过访谈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可能与疫情防控背景下部分调查对象事业发展受阻、收入减少和行动受限制有关。

对比分析发现,女性、年长者、高学历、本地户籍、事业单位和高收入群体比男性、年轻人、低学历、外地户籍、公务员、自由职业者和低收入者社会情绪更加积极。分析其原因,可能因为前者本身社会心态积极[3],能多渠道学习新冠疫情内容,已对疫情防控下工作、生活和学习做好了相应的心理准备,且因为工作需要已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后者可能对新冠疫情缺乏全面、正确的认知,且由于疫情带来的影响如收入减少、出行不便等因素已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积极社会情绪得分相比前者自然就低。

1.2.3 就地过年背景下海南城市居民行为倾向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设计调查内容,具体内容为戴口罩一米距离、少聚集勤洗手、多饮水注意休息、不食野生动物、注射疫苗、适度运动、关注心理调适情绪等七个项目。调查显示,疫情防控行为被选频率较高,按出现频率从多到少排序是:戴口罩一米距离、注射疫苗、少聚集勤洗手、不食野生动物、多饮水注意休息、适度运动、关注心理调适情绪。此外七项防控措施的平均频次是477次(70%),这说明海南城市居民个人防护疫情行为倾向总体良好,认可就地过年的倡议,但适度运动、关注心理调适情绪两项出现频次相对较低。经过访谈分析发现,原因可能是客观上疫情防控下部分行动受限、习惯宅家等,主观上部分市民对自身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能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进一步对比发现,女性、年轻人、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比男性、年长者、低学历和低收入者防范行为更加严格,这可能因为女性更温顺,年轻人、高学历者和高收入者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冠肺炎疫情认识更全面、清楚,也更在乎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因而能按照防控要求做好个人防控行为。

2 海南城市居民社会情绪总体表现和原因分析

以上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总体上看,海南城市居民社会情绪良好,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能按照防控要求做好个人疫情防护,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居民对疫情防控要求认知不全面、不良社会情绪明显、防控行为不到位和态度消极等问题。结合访谈,笔者认为问题的出现有下列两个方面的原因。

2.1 疫情防控严格、时间长,客观上会造成居民不良社会情绪和松懈心理

2020年1月始爆发的新冠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具有致病性强、感染率高、潜伏周期长和传染速度快等特点,这也决定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难度之大。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 新冠病毒将与人类长期共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持执行严格的防疫政策,比如封城封村、延迟开工、推迟开学等以减少人员流动降低感染率,并取得举世公认的防疫成效。

心理学上著名的“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居民因为疫情不能正常上班也会带来负向情绪问题。已有研究表明,部分阶层居民在上班的情境下,正向情绪比负向情绪出现的频率更高,…而在家时的负向情绪出现也高于上班和上学时[3]。2021年春节前夕,政府倡议就地过年背景下,居民大多取消原有的旅游安排、聚餐计划、探亲计划,并增加了主动自我隔离的行为。疫情防控严格、时间又长,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社会情绪和松懈心理。

2.2 居民自身部分存在不良社会情绪,疫情防控下局部被放大

2021年1月20日,在海南“十三五”建设发展辉煌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总队长何永东介绍,2020年海南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04元。参照此收入标准,此次调查对象属于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四个层次。王俊秀(2018年)研究发现,居民积极社会情绪是主流,但也表现出一定的负向社会情绪。不同社会阶层者的负向情绪的频率有显著差别,…中层和中上层的负向情绪最低,其次是中下层,上层的负向情绪最高,再其次是下层[3]。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来势汹汹的公共卫生灾难性事件,心理学把它解读为灾难性大面积扩散型创伤事件,会让人产生创伤性应激反应。对于生活在不同风险等级的不同个体来说,每个人承受的心理压力不同,所处的应激状态也是不同的。海南省是低风险非疫区,被调查的海口、琼海和澄迈三市县近半年没有新增新冠肺炎感染者,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因疫情感染风险而带来的应激反应不明显。居民表现出来的部分不良社会情绪,比如担忧郁闷、烦躁不安、紧张焦虑和恐惧恐慌,是原有负向社会情绪在疫情防控下被局部放大,当然疫情蔓延的恐惧气氛和就地过年不能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也起到助推作用。

此外,在疫情防控政策执行层面,个别地方或单位增加防控要求,擅自“加码”或“层层加码”,甚至采取“一刀切”措施,客观上也加大了居民心理问题。

3 海南城市居民社会情绪治理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重要方式”[4]。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调查数据上看,海南城市居民社会情绪总体健康和谐,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元的利益诉求和纷繁的媒介传播背景下,部分居民表现出对疫情认知和行动不稳定、不均衡、消极社会情绪频发等特征。如何做好社会经济发展和防疫工作,增加居民获得感、增强民众幸福感,笔者建议从政府和个人两个层面对海南城市居民社会情绪进行治理。

3.1 政府层面:多举措增加居民收入,科学规范实施疫情防控,把社会情绪纳入社会治理体系

3.1.1 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提高居民收入,解决其关心的民生问题

《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4月)要求海南自贸港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但疫情防控使很多行业的经营、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餐饮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从业人员的收入锐减甚至亏损。虽然国家在税收、社保缴费、低息贷款和房租等方面推出减免、延迟和支持措施,大大缓解了就业或经营困境,但问题依然部分存在。这就需要海南各级主管部门及时关注、妥善引导和帮扶,同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及时将海南自贸港建设成果惠及全岛人民,使海南居民增加获得感和满意度,切实提高生活质量。

3.1.2 科学规范实施疫情防控,及时回应民众关切

新冠肺炎的起源目前还没有定论。新冠肺炎在全球施虐的同时,病毒本身还在变异或突变,这给全球疫情防控和治疗带来新的困难和难题。染病的风险、自由的受限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刺激着疫情下的人们,部分地方或单位不恰当实施防控要求,又加上部分流量媒体和社交网络为了点击率和关注度,故意夸大灾难细节和情景,使部分居民过度沉浸在负面报道信息中,以致本来紧张的情绪变得跌宕起伏。这就需要科学规范实施疫情防控,加强媒体和社交网络管理,及时回应民众关切,正面引导公众,同时恰当释放或疏导民众不良社会情绪,促进社会情绪积极稳定,实现个体情绪健康与社会稳定的良性互动。

3.1.3 把社会情绪纳入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纵观社会情绪的历史发展,可以说任何时期都不可避免存在不良社会情绪。因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应该关注不良社会情绪的表现和走向,以及如何合理疏解消极社会情绪,应当避免一味强调积极社会情绪而压制消极社会情绪的释放[5]。特别是关注重大疫情下不同群体和阶层之间不良社会情绪的产生、发展和走向,尽力避免消极社会情绪的扩大化或升级为消极情感,如产业转型下贫富差距拉大出现的敌意或仇恨。

3.2 个体层面:积极了解疫情防控知识,多举措优化个人情绪

社会情绪可以看做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某一群体或某些群体所共享的情绪体验,其形成产生于个体情绪,又以整体的形态存在,不仅影响着每个社会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整体上影响着疫情防控的走向和成败。个体情绪的优化可以说是社会情绪治理的起点和源头。因而作为个体,积极主动优化自我情绪也是社会情绪治理的主要路径。在疫情形势严峻形势下,个体要及时从官方媒体和权威机构了解新冠肺炎病毒的发展、变化和防护知识,不能轻信谣言,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同时转变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比如借助电脑、手机的即时通讯或云服务等以适应形势的变化。

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将推动社会变迁和产业的转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面对疫情,作为个体首先要不断学习,做好转型升级,与历史发展、社会前进保持同步,适应形势,千方百计就业,增加收入。其次要积极主动关注心理健康,养成健康的习惯,比如采用适当运动、倾诉和宣泄等方式纾解情绪。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海南居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石器时代的居民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乌鲁木齐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自发性体育组织参与对城市居民社区信任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市的调查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