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江苏省Q市为例

2021-03-07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质量疫情经济

刘 盖

(中共启东市委党校 南通市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 江苏 启东:226200)

“后疫情时代”一般而言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新冠疫情完全被控制以后的时代,第二层是指疫情时起时伏,随时可能会以或大、或小规模的形式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或者季节性发作,且较长时间迁延,对方方面面都产生重要影响的时代[1]。不论是哪一种含义,疫情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是一切社会运行的基础,在后疫情时代,既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准备,也要发展好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2]本文以江苏省Q市为例,探讨在后疫情时代推进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Q市毗邻上海,一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之前列。在后疫情时代,Q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应对疫情防控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如支持企业优惠相关政策过期;二是个别乡村社区医院因其规模小、医务人员不足、资金有限等原因,导致其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较为薄弱;三是有超过50%的中小微外贸企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受疫情及全球贸易影响,其核心原材料采购、物流成本等均有所提高,生存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四是各大中小型企业在其资金链、供应链等环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20%左右的外贸企业调低了年度经营目标;五是企业订单量减少严重。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人才流失风险进一步凸显;六是接轨上海发展的“交通优势”不明显,高质量对外开放发展格局短板依然存在;七是高尖端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受挫,世界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出现瓶颈等。

这些问题有些是受疫情影响而产生、加重,有些是老问题,有些是相互交织而产生。在后疫情时代,为了推动Q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 健全疫情防控体系,保障经济安全发展

1.1 强化医疗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后疫情时代,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急体系是保障经济高质量安全发展的首要前提。Q市卫健委及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疫情发展的变化、疫情防控态势,进一步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规定,及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领导班子成员要亲自挂帅,定期组织专家交流研讨,及时调整、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流程。

1.2 加强医疗卫生软硬件系统建设

一是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硬件系统设施建设。要加强其硬件设施、防控设施建设力度。如隔离房间、垃圾废料、医护用品、消毒用品、防护用具等要参照其辖区最严格标准、最规范设施进行配套,切实提升社区医院应急应变的能力。二是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软件系统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强医疗队伍人员建设,鼓励医护专业的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到社区、乡镇、县市等医院进修实习,切实提高其实战化水平。其次,提高前线医护人员的工资水平和加班补助标准,完善其绩效和考核标准,对抗疫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特别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积极探索和构建医护人员的轮岗机制和外出“义诊”机制,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化发展,切实提升区域整体性防疫防控水平。

1.3 建立健全健康档案系统

要积极探索构建疫情预防、应急、报告、发布、救援等全过程防控体系,多部门联合,共同构建动态数据健康档案系统。市交通局、市卫健委、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等部门,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要实行精准分类、科学管理,及时建立动态健康管理系统。

一是强化对重点人群的管理。Q市作为上海北翼门户,要管好重点人群,对所有来Q市返Q市人员严格落实测温、查验健康码和佩戴口罩等措施。严格落实从“国门”到“乡镇”到“社区”再到“家门”的闭环管理,对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做好电话回访,做好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备案。根据疫情风险等级调整,落实“14+7天”医学集中观察,并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积极联合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对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Q市人员第一时间推送提示短信,要求“双报到”,并接受健康监测管理。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疫情防控,对周围身份不明人员、有中高风险地区返Q市人员或境外返Q市人员等进行举报。二是筑牢群体免疫新屏障,提升整体免疫力。进一步扩大市民疫苗接种覆盖率,做到应检尽检,应种尽种,筑牢群体免疫新屏障,提升整体免疫效果。强化疫情防控宣传力度,让“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深入人心,积极做好个人防护并配合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贯彻与执行。

2 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稳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2.1 减轻运行负担,保障企业复工复产

一是扶持产业升级,鼓励技术研发。要增强对中小微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技术,对于自主研发技术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于需要购买国外核心零部件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低息贷款进行扶持。对于能够攻克国外垄断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的企业参照国家标准给予一定的经济物质奖励。要构建积极宽松的创新文化氛围,降低研发创新的进入门槛,推动研发领域的自由竞争,提升研发资源配置效率[3]。总之,要容许失败,鼓励技术创新,鼓励发明创造,不断激活内生动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动能。

二是提升金融普惠力度,助力企业发展。首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议银行根据企业经营情况予以一定的金融支持,比如可提高抵押率,增加存量授信额度。可以充分运用“投贷联动的模式”,对于与各银行建立合作模式的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可适当提升信用额度,满足企业的生存发展,降低融资成本。目前基层银行严格落实普惠金融的贷款发放利率不高于LPR基准利率政策,不收取与贷款相关的任何其他费用,普惠小微企业,使其真正享受到降息的政策。对于不符合普惠金融条件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可以尝试参考企业年度出口量,及其在银行的业务份额等,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使其能够享受普惠金融的融资成本。其次,完善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体系。比如针对中小微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情况,提供撮合服务。可通过各大国有银行的特色产品进行嵌入,更好地利用其海内外网络,撮合中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企业匹配目标客户,为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和延伸国外市场。最后,提供外汇咨询服务。金融机构可以帮助中小微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为中小微外贸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目前人民币汇率波动主要受到美元指数、中美关系、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鉴于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和自由浮动特征加剧,积极培养企业树立“中性保值理念”,充分运用期权产品规避汇率风险,不宜对赌人民币单边升值或贬值。

2.2 优化“留人招商”举措,营造发展新环境

一是吸引人才落户,实现人才聚集。人才是技术革新的第一推动力。提高福利,吸引人才积极落户,后疫情时代尤为重要。对于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发明创造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根据其实际需要,可以通过提供免租金办公场地,提供无息贷款等,吸引上海高科技人才向Q市转移、流动,促进Q市高质量发展。对于没有固定住房的人才,要提供低价过渡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先解决其安居问题,实现以房留人、聚人、以人兴产、兴城。实施就业奖励政策,对带动人口就业的小微企业、个体户,初创公司等,按就业人数进行补贴奖励。总之,后疫情时代,要为人才提供高品质工作居住环境,及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提高各种福利待遇,实现人才聚集,从而稳定企业的经营发展,助力其复工复产,实现企业振兴。

二是创新招商引资,实现产业集群。要组建各种专业化招商团队,实现专人专职。政府招商、中介公司招商、民间招商、企业家招商等多主体并存。要创新招商形式,突出“精准招商”。以生态链、产业链为主要发力点进行招商,实现产业集群。在产业集聚基础上,筛选出战略性、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再引进配套企业,贯通生态链、产业链。要聚焦行业龙头、细分领域的高精尖外资企业,加大先进制造业外资项目招引力度,实现制造业利用外资总量翻番。当前,Q市健康科技城,海工及重装备,电动工具产业,已初具规模。要积极对高端医疗装备、智慧医疗,远程医疗,智能化穿戴设备、高端海工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进行招商。

3 全面接轨上海,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3.1 构建高质量交通网络保障体系

交通网络实现高质量互联互通。以全方位对接融入上海为主抓手,配合做好北沿江高铁工作的同时,大力修建Q市与上海的过江通道。先要高标准打通Q市与上海交界处的水上交通,做到“公铁”两用,实现内部贯通,陆江接轨。在根据需要,择机修建其他过江通道,保障最低有3条“公铁两用”高质量过江通道,以方便融入上海城际轨道交通。同时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结合《交通强国江苏方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重大机遇期,大力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积极主动对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积极参与上海——南通片区的信息、航空双港建设,实现新基建无缝对接,推进沪Q市一体化、“在线”同城化[4]。

3.2 构建高质量对外开放新平台机制

一是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结合Q市“自由港、自贸区、保税区”开发建设要求,及未来人口生活环境需求量进行规划布局,有序开发。园区与城市建设要有长远规划设计,要考虑30年后的产业承载力,人口环境需求量。各镇各区要因地制宜,多搞特色产业,互补产业,形成产业集聚。

二是积极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业务建设,全力争取设立或自主创建吕四港保税物流中心,有效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提升电子口岸功能,提高外贸出口的便利度和通关效率。强化对高品质口岸的系统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国家级电动工具和省海工装备出口基地优势,援助企业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和创新国际品牌,不断融入全球供应链,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综合竞争力。

三是积极做强临港枢纽经济。完成洋吕铁路、海港码头、疏港公路、内河航道等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与中远海运、上海港、省港口集闭合作运营,加快构建“铁路连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全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力争2024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300万标箱。推动新能源及装备产业在港口布局,打造集光伏、风电、LNG、氢能等于一体的综能源及产业基地。吕四港经济开发区要锁定重型装备、港口物流、粮油加工、能源储运等产业,确保百亿项目年年有,打造千亿级临港产业基地。

3.3 构建高质量产业升级发展体系

一是做强特色产业。加快电动工具产业迭代升级,培育壮大东成电动工具等一批骨干企业,推动产品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建设电动工具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内最大的电动工具制造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销售中心和研发基地,到2025年应税销售突破300亿元。加快高端机械装备产业发展,支持阀门、润滑设备、测功等行业本土企业做强做精,打造一批行业小巨人。加快建筑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聚焦主业、拓展领域、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参与道路、港口、桥梁笔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及半导体产业,Q市经济开发区要聚焦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加工、功率半导体器件、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完善半导体产业园功能配套,支持捷捷微电子、吉莱微电子、Q市微半导体等企业加快发展,引进一批领军型企业,实现半导体产业集聚。生命健康科技园要按照“协同张江”的发展定位,放大区位优势,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医药服务外包、生物制药、健康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深度集聚。充分发挥产业母基金的撬动作用,积极与优质龙头企业合作设立子基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裂变增长。

三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主动承接上海“五型经济”(“五型经济”指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外溢效应,积极引进科技研发、软件开发、工业设计、金融服务、区域总部等业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积极推动服务业、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三者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让数字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5],从而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化水平。

总之,后疫情时代,Q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健全疫情防控体系,保障经济安全发展;二是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稳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三是要全面接轨上海,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经济安全、稳固发展动力源,培育发展新动能等综合措施,来共同推动后疫情时代Q市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其在政治、社会、民生等其他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高质量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