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应对举措

2021-03-07马青香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人才

马青香

(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兰州市就业训练中心,甘肃 兰州 73005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结构的转型,高校就业制度随之实现从计划分配阶段到双向选择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随之产生[1]。职业生涯规划指高校毕业生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对择业就业计划做出相应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择业就业方向,还可以促进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但由于就业内外环境的变化,社会对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人力资源库,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具体表象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然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国内外贸易疲软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择业就业压力,高校大学生陷入“就业难”的就业困境。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具体表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毕业院校优劣是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第一道屏障

现阶段,国内多数企业引进人才的标准与定位是追求高校的“名牌效应”,忽视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据教育部数据统计,部属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相比省属院校要高,其已就业的毕业生薪资相比省属院校毕业生而言也要高,因此,大学生毕业院校优劣是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第一道屏障。一方面,从高校类型的角度而言,国内多数单位人才招聘公告上对人才毕业院校提出明确规定:要求毕业生属于“双一流”院校、原“211”或者“985”院校[2]。省属院校、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狭窄,这种以毕业院校为面试敲门砖的人才引进方式严重影响了国内毕业生整体就业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从院校的层级来看,本科类院校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的发展空间与机遇要好。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密不可分,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因此,毕业生就业大多选择的岗位也是基层技术型岗位,而本科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是在管理岗位,就业层次高于高职院校毕业生。

1.2 文科专业高校毕业生相比其他专业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集中于文科专业高校毕业生,文科专业高校毕业生相比其他专业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文科专业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就业领域萎缩。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型,市场人才需求偏向于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企业转型发展之后,企业职工需求多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文秘、管理岗位职位数较少,对文科专业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减少。高校文科专业毕业生人数增加与岗位大幅度减少的现象形成隔层,文科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困境。二是高校毕业生自身专业素质影响就业效率。一方面,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文科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处于弱势学科专业,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较弱,无法满足企业对其创新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文科专业毕业生受传统就业理念干扰,倾向于公务员考试,就业视野狭窄,导致就业不顺利,陷入“慢就业”“就业难”的状态。

1.3 女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市场随之进行改革与转型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凭借自身努力进入职场,打破传统女性地位,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女性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仍旧会遇到性别歧视[4]。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坚持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降低用人成本,不愿意聘用女性职工。女性员工在家庭、社会裙带关系等方面投入的精力与男性员工相比较大,且企业在保护女性职工方面投入的成本较高,因此,企业就忽视女性职工的商业价值,不愿意聘用女性高校毕业生;二是由于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大,女性高校毕业生的学科专业背景与市场需求不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三是从女性高校毕业生自身而言,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部分女性高校毕业生在面对家庭角色与工作角色的冲突与矛盾时,更愿意回归家庭,而时间与精力分配不均衡,很容易影响女性高校毕业生职业责任的承担、专业技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会导致企业在招聘时会对高职女性毕业生有所顾虑。

1.4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比较严重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但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各种招聘考试时间推迟不确定、线上招聘会的质量无法保障等问题导致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慢就业”的状况。当然,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是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之一[5]。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在2004年就开始进入学者的研究视角。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优越,不急于就业,选择旅游、继续求学等方式追求自我;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就业期望太高,对学校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满,选择“慢就业”;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面对众多就业岗位,对自己的就业意向不清晰,或者由于就业压力大而选择逃避就业。种种现象表面上看“慢就业”是一种由于社会大环境转变引起的恶性结果,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反映出国内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教育的严重缺失。总之,“慢就业”会造成一种隐性的“就业阻碍”,甚至“慢就业”会演变成“懒就业”,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速度。

2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的产物。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复杂网络环境的影响,择业观与就业观发生变化。同时,“90”后大学毕业生的生活条件普遍提高,就业不再是保障生活质量的唯一渠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到严重影响。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具体表象产生的原因,有助于高校、政府等主体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举措。

2.1 就业政策法规不健全,制约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政府为应对全球贸易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已经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比如鼓励大学生参与“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单位、中小企业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优惠政策[6]。同时,鼓励国企单位、省属事业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等,尤其国家在线上也设置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题引导大学生就业。但国家就业政策法规依旧存在很多不健全之处,制约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首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缺乏统一的规划。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与我国市场需求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人才就业体制也具有滞后性,我国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其次,国家缺乏专项经费用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国家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投入的经费较少,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严重不足,阻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最后,目前我国促进或者保护大学生就业的立法缺失,导致就业歧视现象出现。高校毕业生由于生源地、毕业院校、性别等不同都会遇到就业歧视。尤其在中小企业,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生源地歧视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及就业的稳定性,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与优秀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2.2 人才招聘机制不合理,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确立

企业人才招聘机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确立。其一,企业招聘计划设置经验化。企业负责人事招聘的工作人员设定的招聘计划,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人员招聘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二,企业招聘渠道狭窄,高校毕业生无法及时接收招聘信息。一方面,企业招聘信息一般发布在企业网站或者做成宣传单在高校宣传栏进行粘贴,企业招聘信息传播范围较小,不利于企业优秀人才的招聘,也不利于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另一方面,现场人才招聘收集的书面简历,导致筛选简历的工作量巨大,影响企业人才招聘效率。虽然网络招聘也开始进入企业与高校毕业生的视野,但是网络信息的虚拟化导致招聘信息的真伪无法得到确认,高校毕业生选择网络招聘处于戒备心理,效率很低。其三,企业人才招聘内容主要体现在应聘者的体貌特征、学历、专业表达能力等,人才考核的内容没有科学的设定,人才招聘考核无法达到企业岗位的要求,招聘流于形式;其四,新员工上岗引导培训内容不完善。在招聘工作中,对新员工上岗培训的重要性往往重视不够,一些岗前培训流于形式,另一些则注重员工在某个岗位上所需知识、技能的培训,没有利用岗前培训实现企业文化的打造,没有向企业的员工介绍职业发展前景,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动力。新员工入职培训仅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新员工的利益和需要,造成入职培训存在认识偏差、流于形式、时间投入不足、考核不完善等问题,最终使公司在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后却得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3 就业指导课程不完善,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不明确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课堂教学课时较少,无法有效指导毕业生就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单一,大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就业规划信息;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大学生不感兴趣,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偏低。第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课堂教学课时较少,且课程设置集中于大学阶段的后两年。一方面,教学课时少无法涉及全部就业信息,无法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比较集中,尤其安排在大学生即将毕业的学期,无法有效指导大学生职业角色的转变。第二,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仅仅是对国家就业政策的宣读或者某一专业就业方向的介绍,缺乏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关内容[7]。另外,多数高校甚至没有统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规划教材,教学内容是由辅导老师借助网络工具组织教学内容,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出现不系统、不规范的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对自我职业生涯的认识与规划。第三,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形式单一。多数高校所开展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比如同一学院的不同专业学生同时参加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上课教师依次对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与就业政策进行阐述,教学效率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2.4 大学生就业观念守旧,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不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缘由。第一,部分学生过分依赖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处于消极就业等待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选择依赖高校提供的就业机会,缺乏积极参加就业招聘、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第二,部分学生受家庭因素影响,毕业之后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但国家可提供的编制岗位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会将专业视为择业的关键因素,导致大学生择业时缩小了就业范围,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减少。

3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应对举措

3.1 政府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宏观保障

政府应充分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对社会进步产生的阻碍作用,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制定相关政策,为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提供宏观保障。首先,国家应打破生源地户籍限制,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鼓励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基层建设。一方面,国家应制定具体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西部计划”,提高去西部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大学生的工资待遇,提供生活方面相关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国家应重视高校毕业生思想道德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发扬高校毕业生为国家西部经济发展努力工作的奋斗精神。其次,国家应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产生与高校扩招有很大的关系。对此,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并规范高校扩招的规模,限制高校招生数量,从而在保证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教育部相关部门应积极为高校专业设置提供宏观控制与引导,减小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效率。最后,国家应构建完善的网络就业信息发布平台。网络信息的真伪难辨是高校毕业生不愿相信网络信息招聘的主要原因[8]。国家构建官方的网络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一方面,招聘信息比较齐全,减少大学生搜索招聘信息的时间与精力,提高获取有效招聘信息的效率。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应聘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借助网络就业信息平台,了解应聘学生的基本信息,精准提出面试邀请,提高招聘效率。

3.2 市场层面:构建公平竞争机制,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不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对此,从市场层面而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企业应构建公平的人才招聘与竞争机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首先,企业应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人才招聘机制。一方面,企业应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结合企业内部岗位需求以及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设置招聘考核内容;另一方面,企业应创新人才选聘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网络手段提前了解应聘者的基本信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员可进入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大大提高人才招聘的效率,减少高校毕业生应聘者与企业招聘的部分时间、场地、经费等成本。其次,企业招聘过程中,应构建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打破“裙带关系”对人才选聘的影响,从企业发展与岗位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引进人才,从而减少高校大学生就业时家庭因素的影响,激发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积极性[9]。最后,企业应加强引进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培训。一方面,加强对高校毕业生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增加企业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企业应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企业可以提供科学的职业发展路径,帮助企业新入职人员建立职业发展规划,鼓励新入职人员将职业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企业的正向发展。

3.3 高校层面: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职业规划

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从高校的层面,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生教育教学的整个阶段,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举措[10]。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一方面,高校应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专职教师,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专业化指导,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真正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服务机构,帮助大学生提前了解就业信息,制订职业规划,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涯的整个阶段,帮助大学生根据职业规划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其次,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以应对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现状。现阶段,企业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高校应在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师资水平、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11]。最后,高校应积极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高校大学生就业辅导中心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应通过校友走访、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等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拓宽大学生就业去向,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3.4 学生层面:提升自身整体素质,培养职业规划意识与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本质上来看是高校毕业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竞争。高校毕业生应把握就业自主权,培养职业规划意识与能力,积极适应当下就业新形势。首先,高校毕业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应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在一起,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应清楚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客观事实,改变以往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之前,应充分掌握就业技巧,以便提高就业成功率。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前就开始收集就业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就业意向与职业生涯发展、专业能力与兴趣爱好,设计应聘简历,积极主动投递简历;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正确对待就业面试。在面试时,大学生应掌握相关的面试技巧与方法,突出自己的优势,体现自身价值,提高面试通过率。最后,高校毕业生应培养职业规划意识与能力。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第一步。大学生应在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与择业就业方向[12]。同时,大学生应全面了解就业市场,结合企业的招聘需求,审视自身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找出就业差距,及时改正。高校毕业生想要在就业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提升自身整体素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人才
人才云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