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路径探究
2021-03-07冯淑玲
冯淑玲
(吉林警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高校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主要指思政教师在培育大学生的过程中集课程讲授能力、思想价值引领能力、育人资源运用能力、学生事物管理能力于一体的综合素养,是高校教师落实育人任务,提升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实现全面发展有深远影响,对高校思政教育根本工作的有效推进和具体落实有重要意义,更是我国教育事业能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能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力量。
1 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意义
1.1 确保我国教育事业的正确方向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对人才的培育,“培育什么人”一直是教育所聚焦的核心问题。我国教育事业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高校思政教师作为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主力军,是落实思政工作和实现育人目标的实施者,他们育人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实现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且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持续发挥高校这一育人主阵地政治育人的重要作用,推进国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确保所培育出的人才能全心全意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2 增强我国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效
高校育人工作相当复杂,涉及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制度完善等各方面,其育人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因此高校育人工作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更应该紧密围绕实效性全面推进。高校思政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可以解决当下思政育人在新时期背景下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还可以激发思政教师的内生动力不断在思政理论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完善自己,同时也会激励思政教师立足现实问题,针对培育对象的时代特征,把高校育人工作的总目标渗透到自身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在教书和育人的融合中推进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1.3 促进高校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对大学生的培育上,希望将大学生培育为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需求的人才。高校思政教师是联系高校思政工作和大学生的桥梁,是高校育人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向大学生传播知识和引导其价值观的直接践行者。高校思政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可以直接增强理论授课和实际活动的教育效果,还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起到榜样作用,帮助大学生夯实思政理论基础,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加快思政教育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师的育人成果,这都对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2.1 网络媒介的负面影响
2.1.1多元化思潮对教育思想的冲击 首先,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但他们还未完全进入社会,生活经历少、经验浅薄,辨别能力还存在不足,且价值观的多样化特征相对更突出,容易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自然也给思政教师的育人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其次,多元文化的渗透也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各种教育理念交织碰撞,特别是隐性的意识形态问题也夹杂在这些思想当中,使得思政教师思想产生冲击,特别对部分刚刚进入岗位的新教师在理想信念方面产生动摇,进而影响思政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1.2多样性渠道对教育途径的阻碍 社会飞速发展的年代,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渗透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也使得高校“教”“学”的对象性活动发生了微妙的转变。网络媒介所提供的各种知识获取渠道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冲击愈加明显,大学生群体接受信息的途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但是因为大学生身心还在塑造和完善的阶段,面对众多甚至与教师所传递的内容相对的观念时往往感觉到无措和混乱,同时各种思政教育媒介百花齐放、质量参差不齐,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容易使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正确途径受到阻碍,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育工作主导地位。
2.1.3虚拟化方式对教育时间的占用 首先,网络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虚拟的网络空间以其新颖和多样的形式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在为他们提供便捷的现代化网络服务(比如网络订餐、网络购票、网络交流、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等)同时也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其次,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种云课堂登上了教学舞台,比如慕课、微课、雨课堂等一度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时尚教学方式,受到大学生的追捧,甚至部分大学生开始排斥思政课堂教学。但是,这种虚拟课堂多是单项性的知识输出,不能及时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思政介入时机,造成了高校思政教师育人职能弱化,使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缺少了教师言传身教的情感引导。
2.2 高校体制机制的制约
2.2.1工作任务繁杂,职责划分不清晰 首先,大多高校的思政队伍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因为思政专业教学任务量较少而且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比较准确,因此往往由思政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兼职思政理论课教师。众所周知,辅导员事务性工作非常繁杂,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服务等管理工作方面,留给思政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其次,在思政教师的选拔工作过程中往往对工作职责进行具体说明,使得高校思政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对工作边界也不够明确,从而会引发角色模糊,无法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工作,找不到工作的重心,自身育人能力不仅无法提升甚至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2.2职业路径模糊,制度保障不完善 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多由辅导员兼任,他们的职业路径规划比较模糊,工作环境和条件也相对不完善,培育方向也不够明确,职业化发展道路存在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自己岗位的重要性产生疑惑,同时在育人能力提升方面得不到有效帮助。其次,思政教师的选聘还停留在国家搭建的框架范围内,没有与各院校自身的具体工作相吻合,对于兼职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群体的考核体系不健全,加上工作繁杂且待遇和晋升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使他们对于本职工作逐渐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工作态度也出现懈怠,在育人能力的提升方面也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性。
2.2.3育人理念偏颇,协同机制不到位 首先,高校内所有教职工都肩负育人的工作职责,承担育人任务,当下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存在偏颇,思政教育仍然停留在思政课堂和思政活动中,思政育人的责任依然是思政教师承担,没有重视课程思政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落实,严重影响了育人效果,也没有给思政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思政教育队伍在育人工作协同配合方面不到位,特别是面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念造成威胁的情况下,高校没有建立起有效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的监控体制,更缺乏专业教师力量,从而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常常处于被动,没有应预案,缺乏应急机制,这是思政教师育人能力的短板。
2.3 思政教师自身的局限
2.3.1思想认识偏差 高校思政教师育人能力不足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身思想认识方面出现了偏差,没有发自内心认同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育人的重要性。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对自身能力构成认识不足,往往过分看重理论的学习和政治素养的提升,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对教育对象、教育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对于本校的具体学情不了解,往往是照搬重点院校的思政模式。其次,部分思政教师严守思政课堂,对于新媒体盲目排斥,认为新媒体对思政教育效果造成削弱,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现实存在,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不能及时关注大学生成长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然也无法及时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因势利导,不利于自身育人能力的提升。
2.3.2内驱动力不足 高校思政教师自我提升的内部动力不足也是影响其育人水平提升的一大阻力。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在承担基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其他工作,包括辅导员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就业服务工作、党团组织工作等,因为工作内容繁多,同时职业发展方向也呈现多元化,因此对于自身育人能力提升的内在驱动力明显不足。其次,部分教师存在职业懈怠,自身的发展意愿不强烈,对于国家大事疏于关注,对于政治理论知识也没有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没有持续学习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对于备课抱有敷衍的态度,不主动挖掘现实环境中的有效“思政元素”。
2.3.3教学能力欠缺 高校思政教师育人能力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教学能力上,而目前教学能力存在欠缺。首先,当下的思政教师基本上都是思政专业毕业的,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实践方面能力欠缺,教育经验也不够,在实际工作当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次,缺乏有效的方法,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思政内容与当下社会环境脱节,思政教授方法一成不变,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思政教师开展了“第二课堂”的思政活动,但是受制于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此类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形式往往固定不变,延续了课堂说教的实质,没能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热情。
高校思政教师是大学生知识的传递者、思想的引导者、灵魂的塑造者,是高校落实教育任务的第一育人力量,他们自身的育人能力对于大学生思政理论框架、实操技能的掌握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围绕高校发展过程中人才培育的目标,针对高校思政育人的现实短板,从积极推进高校思政教师切身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提升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大力开辟思政网络育人新阵地等方面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育人能力提升路径对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维护高校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究
3.1 思政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
3.1.1坚持理论学习 思政教师的理论基础是提升育人能力实现育人效果的基础,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常学常新。首先,应该注重自身的理论素养,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研读原著,增强政治定力,补足“理想之钙”,面对多元化思潮的冲击能够始终保持政治站位,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巩固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教育教学文件的学习,针对有具体实效性的重要文件更应该充分理解,这是开展思政课程的保障,也是思政课程内容能够坚持与时俱进的必要要求。最后,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正确的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态度传递给大学生,做好学生的榜样,与消极思想做斗争,加强拒腐防变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
3.1.2提升育人能力 育人能力是思政教师的核心能力,也是衡量思政教师合格与否的第一标准,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和发展都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提升德育能力。立足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培育目标,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注重德育元素的开发,让德育能力在教学预备和实施环节中既实现“育他”又不忘“自育”。其次,情感育人能力。新时代的思政教师应该是有情怀的教师,心怀国家,心系民族,并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将这种情怀传递给大学生,培育大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当然,情感育人过程中思政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在大爱的传承中升华自己,感染学生,实现思政教育预期的效果。最后,提升教学技能。思政教学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目标的,教学技能(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网络运用能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应该得到强化。
3.1.3加强团队建设 思政教育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的长远工作,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光靠个别教师是无法完成的,因此,高校应该注重思政教师团队育人能力的提升。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团队建设,通过集体座谈共同解读政策、研究文件,加强交流学习,通过头脑风暴形成团队协作,共同促进教育成果的落地生根。其次,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人员组成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应该积极调动和协调校内各种教育力量,特别是校党政组织、学生党团组织、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群体等,树立终身学习观,实现团队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双赢。最后,加强团体的学习交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开拓思路,对接社会现实,立足行业发展,与重点院校和兄弟院校进行思政能力比拼,充分调动团队进取的积极性。
3.2 高校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
3.2.1明晰思政教师的工作方向 工作方向的明确是高校思政教师提升育人能力和实现育人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高校应该对于思政教师的工作责任进行明确规范。首先,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做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更好地因材施教。其次,明确以班级建设和学风建设为核心的工作开展方向。将班级建设和学风建设作为思政工作的主要抓手,逐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凝聚力。再次,明确教育和科研的重要性,强化自我反思。教育是思政教师工作的核心,科研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而且可以助力教师向更高的职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在教育和科研过程中要注重反思,促进自我成长。最后,强调教材的育人功能,鼓励和支持思政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在提高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同时,借助教材的创新性和多元化使思政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
3.2.2完善思政育人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落实思政育人效果最可靠的保障,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必须要完善其制度保障体系。首先,绩效评估体系的完善。高校思政绩效评估体系应将保障教师的基本待遇需要视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必须重视思政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岗位兼职的特殊性,给予他们的付出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其次,校本培训体系的完善。建立高校思政教师培育体系要对本校的发展和实际情况有十足的把握,要对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有充分的了解,结合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培训,积极搭建能力提升平台,让他们打开思路,找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方向。最后,监督考核制度的完善。高校思政育人监督考核制度应该在选拔制度和工作岗位的设立中体现高效化,要注重科学分工,特别是保障经费投入和工作津贴等敏感工作岗位,更应该具体化制定岗位职责,促进高校思政育人制度不断完善,提升思政队伍整体素质。
3.2.3构建思政育人协同体制机制 高校育人任务的落实不仅是思政教师的责任,也是高校其他工作者共同的职责,只有高校各部门联合行动,选取有能力的课程教师、行政岗位工作人员、辅导员积极融入思政教育队伍,才能提升整体的教学能力。首先,实施课程思政理念,针对校内思政教育岗位人员的培训,根据专业特长和岗位要求调整教师的职位和教学版块,壮大思政教师队伍,提升整体的育人能力。其次,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计划将校内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联合各部门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特别要注意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再次,以思政教师为主体,建立并完善思政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生党团组织的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在全校范围内统一思想,在团队合作中通过头脑风暴、座谈分享等不同的形式强化团队合作,促进思政教师育人能力的全面提升。最后,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推动下构建思政育人协同体制机制,在实践中肯定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3.3 网络思政育人阵地的开辟
3.3.1构建网络育人新阵地 高校思政网络阵地的建设符合当下互联网时代下各高校育人和大学生发展的切实需要,应该得到高度重视。首先,要以被大家熟悉的、发展较好的传统网站以及网络媒介为基石,继续扩大校园官网的影响力,积极展现高校思政新内容和新发展动态。其次,搭建院系联动的新育人平台。以新媒体的开发为方向,立足高校实际情况,发挥高校联动的优势,搭建不同层次的新平台,同时要注意新产品的开发,对于大学生共性和个性问题都能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提高育人水平。最后,在网络育人教育方法的创新工作上下功夫。以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作为创新网络育人方法的基础,同时着眼网络社会,掌握网络发展的动向,以“互联网+教育”理念为指引,不断尝试运用新技术开发和建设新育人模式,促进思政教师育人能力与网络发展同向同行。
3.3.2整合网络育人新内容 网络教育资源多而杂乱,要打造高校思政教育的阵地必须积极整合资源,配置网络育人新内容。首先,大力进行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立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情感诉求,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为依托不断汲取有温度、有力度、有效用的资源内容。其次,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为网络育人内容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注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时代价值,融合古今的教育资源更好地讲授“中国故事”,全面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滋养网络思政育人的沃土。最后,学会在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中重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通过辨析和宣传以及树立榜样等多种方式让中国精神生根在每个大学生的内心深入,汲取部分有教育价值的外来内容,促使我国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3.3.3培育网络育人新力量 提高网络思政教育育人效果不仅要求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的“新”,也离不开培育力量的“新”。首先,组建由经验和技术基础的思政理论教师,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育,学习网络构建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开发出让大学生受益的各种“金课”,抢占网络育人新阵地。其次,培育一批思政舆情监控的师资力量,牢牢掌握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动态,能够及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引领,对他们的困惑给予解答,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最后,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思想,让大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充分调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融入新的思政元素,增加网络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培育出大学生模范,通过朋辈作用扩大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4 结语
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对整个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都有深远的影响,高校应该在思政教师育人能力的培育问题上下功夫,从思政教师自身的育人内驱激发到高校各部门协作构建各方联动机制乃至开辟新的网络育人阵地等方面着手,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通过不断开拓创新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明天不懈努力。